青岛“向海图强”,需要补齐哪些短板?

作者 | 姜喆 编辑 | 门国锋  

2022年04月20日 10:51  

本文3883字,约6分钟

青岛提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全面增强向海图强的发展优势。

凭海而立,依海而兴。一直以来深耕经略海洋的青岛,提出更加远大的“蓝色”梦想。在刚刚闭幕的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青岛明确“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发展目标,并把“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作为“六个城市定位”之一,提出全面增强向海图强的发展优势。

“青岛提出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致力于在海洋领域作出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这是更加务实、更加细化的短期目标。”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程国有介绍,当前青岛的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已经迈入全国第一梯队,但海洋产业仍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不足等短板亟待解决。

向海图强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青岛立足自身海洋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挺进深蓝”,发起经略海洋攻势,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2018年以来,青岛海洋经济年均增速10.5%,海洋经济综合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2021年,青岛海洋经济质量持续增强,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同比增长17.1%,占GDP比重达30%以上。海洋经济增速跑赢GDP增速(8.3%),海洋经济成为青岛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级。

据《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2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达90385亿元,同比增长8.3%。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18%,海洋经济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碧海蓝天”一直是青岛的城市标签,但青岛从未像现在这般把海洋发展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不久前召开的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青岛明确要打造“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并把“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作为“六个城市定位”之一。相比五年前青岛定出“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青岛更加明确“向海图强”,将海洋经济提升到整个城市合力打造的战略高度。

“在海洋科技教育领域,青岛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基础,但在海洋产业发展前景和国家战略支持方面,青岛并没有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优势。因此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需要打造有影响力的海洋产业,并在全国范围形成引领优势。”程国有介绍。

“海洋强省”这四个字的分量对于山东而言举足轻重,近年来山东迈向经略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歇。2020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实现1318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03%,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48%。2022年3月,山东印发《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从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海洋科技人才高地等方面推动海洋经济升级。

“从山东省来看,青岛海洋经济无论从自然地理、产业结构还是科研实力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在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进程中具备单‘引领’基础,未来山东海洋产业建设中,青岛应发挥龙头担当。”程国有介绍。

作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其中,海洋是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青岛在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打好的“王牌”。

多城竞逐

海洋是引领经济新增长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战场”,各大沿海城市对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竞逐从未停歇。

2017年,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21年,国家发改委在提及“依托有条件的沿海城市,打造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海洋城市”时,又明确点名“深圳、上海、青岛、宁波、天津、大连、厦门”等城市。

在被“点名”的城市中,上海、深圳是当下青岛正在学习的目标;宁波是在经济总量上与青岛“贴身肉搏”的对手;天津是青岛在北方城市中追赶的对象,并和青岛一样承受着GDP排位下降亟待产业转型的压力;大连是在20年前被青岛完成赶超的老对手。青岛在海洋中心城市领域的竞争几乎就是城市排位赛的产业聚焦版。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兼具全球城市、中心城市和海洋城市等特征,具备优越的海洋资源基础、领先的海洋产业影响力和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上海、深圳国内海洋经济的“领头羊”,多次被国家点名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两座城市的开放程度高,并都在各自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级。天津、厦门的海洋经济占生产总值超过三成,两座城市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科教资源较为丰富。宁波的海洋生产总值在2020年尚不足2000亿元,和其他城市仍有差距,但凭借港口优势独占鳌头。2021年,宁波舟山港完成年货物吞吐量12.24亿吨,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

此外,广州在海洋经济的基础创新、海洋产业集群的打造等方面具备优势,并与深圳协同促进海洋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在《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南通被定位为“江苏开放门户”,未来将对接上海逐步建成“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南通在“十四五海洋经济规划”提出“至202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3300亿元、占全省30%以上”的目标。

多城竞逐中,青岛凭何在海洋产业中实现突围?

“从自然地理角度看,青岛海岸不会积泥淤堵,坐拥天然良港,适合建世界级港口,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滨海旅游业有着天然的优势,而这三大产业正是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青岛的海洋科技教育国内领先,是支撑青岛海洋经济崛起的最大优势。”程国有介绍。

据统计,2021年,青岛重点海洋产业实现较大增长,海洋交通运输业增长26%左右,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速超过18%,以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材料制造等为主的海洋相关产业增速达到23%左右。

倚靠近百年的城市海洋科研底蕴积累,青岛的海洋科研实力在全国出类拔萃。青岛当前拥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近30个国内一流海洋科研机构,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涉海资源在全国独占鳌头。这些优势共同构成青岛确立海洋经济核心地位的“护城河”。

此外,青岛海洋经济在高速增长中,从传统的多点开花初期发展,经过关键环节补强,实现产业链串联优化,进而实现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核心产业平台化支撑,海洋经济立体化生态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成为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新动能。

补齐短板

尽管当前青岛汇聚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校、科研院所及海洋高端人才,海洋科研实力雄厚,但青岛海洋经济还是存在明显短板。2021年初,山东省委巡视组在向青岛市委反馈巡视意见时指出:青岛还存在高质量发展龙头带动作用不够强、实施经略海洋战略进展不快、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等问题。

“海洋科研实力是青岛最大的优势,应该成为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目前科研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许多科研成果没有实现转化,或者选择了外地转化。”程国有介绍,当前青岛近九成的海洋人才从事的是基础研究,其成果转化率不足5%。这也是青岛一直被称为海洋科研城,而不是海洋产业城的原因。

程国有认为,青岛海洋产业基础研究没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青岛海洋产业领域的民营经济不发达,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缺少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广泛参与。此外,青岛的海洋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不足,一直以来没有形成知名的海洋产品交易市场。“市场会吸引大量相关企业以及社会资本,形成比较完善海洋产业链。由于海洋市场不发达,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市场和信息没有形成互通,导致青岛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不足。”程国有说。

为了精准解决青岛海洋产业中的短板,2022年1月,青岛首次出台精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政策——《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下称“海洋15条”)。“海洋15条”在推动涉海市场主体培育壮大方面,首创性提出实施海洋产业倍增计划与冠军企业倍增计划,鼓励海洋企业规模化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海洋领域龙头领军企业;在海洋人才集聚、鼓励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发挥海洋投资基金作用等领域提出了精准扶持政策,推进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构建全要素支撑保障体系,全方位打造海洋经济良好发展生态。

“向海图强”的城市角逐赛已经拉开帷幕,将海洋资源优势、科研优势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将成为青岛能否杀出重围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