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财经》新媒体主笔 十年砍柴
又到了各省份高考成绩陆续放榜(由于疫情因素高考推迟至7月上旬的上海除外)、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了。
填报志愿是考生的“临门一脚”,非常重要,而对今年的高考来说,尤其如此。这一届高中毕业生的三年高中生涯大多在疫情期间度过,在各地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下,孩子们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参加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高校升学考试,是何等的不容易,其中饱含了学生及老师、家长多少难以为外人道的艰辛。这段岁月将成为这群学子难以磨灭的人生记忆。
高考志愿的填报,没有一个简单方便的模板——如果有人说他能做到,那一定是“算命先生式”的大忽悠。考生的成绩、兴趣和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哪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窍门?但总体来说,志愿填报是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概括性的办法。
作为一个三十多年前的高考过来人,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离开考生的的成绩谈高考志愿,好比离开剂量谈疗效,是凌空蹈虚的混话。一般来说,考生的分数越高,其拥有填报高考志愿的自由度越大,而成绩不怎么理想的考生,志愿的填报就很纠结。我们要谈的是,在分数可以基本达到某一类高校和专业的录取标准的前提下,该如何填报。
对考生来说,第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是:选学校以及学校所在的城市。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南方和北方的城市之间的差异这些年有一定程度的扩大,而就业竞争是年复一年的激烈,使得高校所在城市在志愿填报中的权重加大。不少考生宁愿选择北京、上海或者其他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一般院校,也不愿填报东北、西北地区一些老牌名校,其理由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读书,眼界更为开阔,能感受更好的城市氛围,有利于就业。这样的考虑不能说没道理,但我以为不必过于强调大学所在的城市的重要性。大学四年学习是第一要务,其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主要的场所在校园,其知识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那些所处地理位置不佳的老牌名校相比较经济发达地区的一般高校,其学风、教学质量和市场认可度仍然有相当的优势。在就业和考研时,毕业于哪所学校比学校在哪个城市更为重要,沿海城市每年都吸引大批来自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名校的毕业生。因为地区差异,一些东北、西北地区的名校其录取分数线往往比沿海地区同层次的高校要低不少,从这个角度而言填报经济欠发达城市的老牌名校,性价比很高。
考生看重的第二个问题是填报什么样的专业。一般说来,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考生填报趋之若鹜。多数考生和家长认为,这样的专业容易找到工作,毕业后更有“钱途”。
2020年高考,湖南耒阳的女生钟芳蓉以676分的高考成绩列居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受敦煌守护者樊锦诗先生影响,小钟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此消息出来后,一些网友表示可惜。有人说:“到就业的时候就哭了,分分钟教你做人。”还有人说:“这种家庭应该选毕业后可以赚更多的钱的专业,比如北大经管。”新浪微博的一位大V就此发表评论:“她如果是我的亲戚的话,我会建议尽量选商业回报高的专业,她这种算是小概率基因爆发的天才,应该把握住这种机会趁机改变家庭环境,以及为自己后代的阶层跃升尽可能的提供助力,只凭个人喜好选清水专业,确实有些任性。现代社会的竞争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有能力的个人本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的。”
以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整体收入比较,我相信金融、法学等专业的“商业回报”高于考古和中文、哲学。但就个体而论,则很难断言学金融、法律就一定比学考古这样的冷门专业好。
应当承认,大学各个专业多少会有职业教育的属性,不同的专业毕业后,就业机会和获得的平均薪酬会有差别,这是一些热门专业受到追捧的原因。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特别是名校的本科阶段教育,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进什么样的大学接受教育比选择专业也许更重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仍然可以作为当下考生选专业的圭臬。没有哪个专业笃定就有“钱途”,如热门的金融、法律、外贸、经管,似乎毕业后能挣更多的钱,但这也只是就概率和可能性而言。如果一个学生并不喜欢这种专业,仅仅为了将来更大的“钱途”而入其门,几年学习下来并不快乐,他的潜能因此未能得到充分的开掘,何苦来哉?再者说,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多,就业竞争也相对激烈,金融专业毕业后就能顺利地进入银行或证券公司?
反之,冷门专业就业未必冷,因为报考的学生总量少,有天赋的学生喜欢这个专业倒是容易脱颖而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一个人从事任何一个行当,只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用心去工作,就会出成绩,从而使生活有良好的保障,获得社会的尊重。无论是学考古、中文、历史,还是学动植物、地质地理,皆是此理。
选择哪些专业更有“钱途”的争论已有几十年历史,但专业的“钱途”往往风水轮流转,报考时的热门专业,等到毕业后没几年,变成了“冷门”。宏观经济的形势是变化的,不同的产业其发展有起有落,四五年前被人看好的一些热门专业,而今的就业形势并不怎么样;同理,今日被热捧的专业,四年后也未必还“热”。反而是一些不温不火的基础学科、长线专业,毕业生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都有不错的预期。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1992年参加高考,他是那一年江苏省宿迁市高考第一名。抱着“当官”的人生目标,他填报了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进入人大社会学系后他才知道,这个专业并不培养做官的。毕业后刘强东选择了创业,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如何选择专业,考生当然首先是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在此前提下我建议选择适应性更强的基础学科专业。基础打牢了,进一步深造或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空间会更大。
祝福这一届的考生,愿你们的“临门一脚”踢好,愿你们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