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崛起谁在失意?——青岛企业百强榜十年易主40%

作者 | 《财经》商业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门国锋 编辑 | 姜喆  

2022年07月05日 14:51  

本文2868字,约4分钟

科技型、平台型企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企业成为榜单的主流。

2022年6月25日,2021青岛企业100强排行榜发布。海尔、海信、青建、一汽解放青岛公司、中车四方、新华锦、中石化青岛炼化、城投、青啤、利群位居前10名,成为青岛企业的年度新代言。

单一年份的营业收入数据固然可以反应企业的当下发展水平,但中长期的数据变化更能展现一个企业的韧性与耐力,长周期区间的上榜企业更迭也是一座城市产业转型的缩影。青岛市企业联合会、青岛市企业家协会自2005年开始连续17年推出青岛企业100强排行榜,这为观察青岛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奠定了基础。

对比2021青岛企业100强和2011青岛企业100强两份排行榜,可以发现,共有40家企业发生了更迭,刨除国有企业重组等因素,退出榜单的企业以纺织服装、金属加工、通讯设备、商贸流通、能源流通等领域的企业为主,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而金融资本、建筑施工、高端制造、医药食品等领域的企业成为榜单的新晋力量,科技属性增强。

青岛企业百强榜单十年变迁,是企业转型升级魄力、制造业迈向智能化、资本密集型当道等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平台型、科技型企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企业成为榜单的主流,这也是青岛经济总量十年时间从5000多亿元迈向14000多亿元的动力所在。

而在这背后,暴露出来的头部位置缺乏新兴科技型企业跻身、城市开发建设企业过多分享发展红利等问题,应该引起青岛的足够重视。

新崛起者的风向领航

被业界奉为发展源动力的科技创新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一边是巨头力图通过资本和技术树立坚固的护城河,一边是新兴企业试图通过技术革命带动的颠覆性创新攻破引领者的城池。尽管屡有创新者横空出世,但产业方向依旧被巨头掌控。

从2005年青岛企业100强名单诞生以来,海尔、海信始终稳居前两名,成为这份榜单上其他企业无法穿越的“防火墙”。而实际上,即便是放眼到10年周期的长维度,青岛企业100强的头部军团基本上都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

在2021青岛企业100强名单里,中车四方、新华锦、城投、利群取代十年前名单里的六和、青钢、中国银行山东公司、中石化青岛石化。替代者跻身的路径并非爆发式的,而是渐进式的,中车四方、新华锦、利群2011年就排在十强门槛之外的第10到第15名之间。在头部阵营微调的背后,是高铁、新零售、投资平台等在青岛的受宠,与之相对的,则是石化、钢铁等重工业在青岛的边缘化。

相对于头部军团的微调,40家企业新面孔的上榜更引人注目。10年前没有进入百强的城投,本年度位居第8,是2021青岛企业100强名单里当之无愧的“最大黑马”,这也是过去十年政府平台企业日渐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写照。对比2011和2021两份榜单,除了城投,还有西海岸新区融合控股集团、西海岸新区海洋控股集团、军民融合发展集团、西海岸发展集团、城发投资集团等平台企业,在过去十年都相继进入榜单,并实现排位的一路向前。

以平台企业崛起为缩影,博海建设、中铁十二局四公司、新华友建工、胶城建设、福瀛建设等建设施工企业也在过去十年间完成了登榜。而纵观整个榜单,青建、海川、建安等十年前已经进入榜单的企业的排名也一路蹿升,其中,建安从2011年榜单的第92位攀升到2021年榜单的第25位,成为建筑业的黑马。从总体来看,城市开发建设是过去十年的重要红利。

赛轮、特锐德、国恩、百洋、海利尔、森麒麟、有屋智能等则是榜单里新兴科技型企业的代表,也是仅次于平台和建设企业的第二大阵营。过去十年间,这些企业踏准科技创新的风口,聚焦青橡胶、电力设备、生物医药、智能家居等青岛优势产业,跃升为青岛制造的新代言。因为创业起点高,这些企业普遍带着创新的基因,并且占据了行业发展的主赛道,将在未来十年继续扮演青岛企业百强榜单的科技型企业主力。

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巨头选择青岛作为对外发展的大本营,比如山东电建三公司以青岛为根据地,把业务范围扩大到了中东等地,营业收入高达200多亿元。京东昌盛、中外运华中、海程邦达、开投贸易、首钢青岛钢业等充分利用青岛的对外开放优势,实现了城市和企业发展的相互成全。此外,也有诸如天祥、明月等依托青岛植物油、海藻等特色产业崛起的企业,走上了小众化发展的细分赛道。

百舸争流中的失意者

有崛起者就有失意者,在40家新面孔跻身前十的同时,也意味着2021青岛企业100强名单中有40个失意者落榜。它们有的是身为跨国企业下属工厂,母公司出于总部全球战略布局选择消减规模或者退出;有的是产业水平总体滞后,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中,企业规模日渐削弱;有的源自国有企业重组,以另外一个身份重现榜单;有的是经营出现问题,没落速度快得让人唏嘘赞叹。

过去十年间,纺织服装、通讯制造、商贸流通三大产业完成了在青岛企业百强榜单上的大退潮,是过去十年青岛产业发展的最大失意者,除了个别企业自身发展出现了问题,很大程度都是被产业周期所制约,所属产业在青岛日渐式微。

在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喜盈门、纺联、亨达、凤凰印染、宏大纺机、星火纺机等集体退出青岛企业百强榜。这其中,喜盈门、亨达等企业自身运营都出现了问题,一代知名民营企业走出了令人意外的下滑曲线。纺联、凤凰印染则是在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中起伏跌宕,并受到劳动力成本高启、产业规模萎缩、环境保护压力等多重瓶颈的束缚。伴随着青岛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和规模优势难以重现,纺织机械企业也不再拥有此前的盛况。在当下的青岛企业百强榜单上,即发、雪达是青岛纺织服装行业的代言。

以乐金浪潮、朗讯为代表的国际通信电子巨头下属企业也完成了谢幕,这里面有通信电子产业划时代变革的大势所趋,也有跨国巨头自身出现问题进行调整等因素。但总体而言,随着过去十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些国际工厂性质的企业,已经很难获得成本红利。从这点来看,泰发等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从榜单上落幕也是异曲同工。即使是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宏泰铜业、宝井钢材、通用铝业等金属加工企业,因为缺乏技术创新的赋能,已经不能成为城市经济的主流,落榜也是大势所趋。

商贸流通企业的落榜则是个意外,在利群一枝独秀的背后,维客、北方国贸从榜单上消失,只有利客来维护着李村商业三巨头最后的尊严。这其中,维客为家家悦收购,北方国贸早已并入了利群的版图。此外,在过去十年间,曾经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青岛水产品加工企业也全线退出榜单。

当然,还有其他的“意外”落榜者。青岛烟草、庞巴迪、欧美投资等原本百强榜的常客,因为统计口径或者发展重心转移的缘故,已经从榜单消失;海晶和碱业合并成了海湾集团申报,热电和泰能重组成了能源集团,都在百强榜上获得了新生。

失意者普遍具有产业类型传统、过度依赖劳动力和原材料低成本、所处行业高度竞争,而崛起者普遍抢占了行业发展的风口,并且通过自身的创新占据了主赛道,成为行业引领者。

透过失意者和崛起者的结构可以发现,产业转型升级是背后的核心推动力,高技术型企业替代密集型企业,是青岛十年间实现GDP从5000亿元到14000亿元的基础,也是青岛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