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初,中国开始应对新冠疫情时,世界最大的家电生产商之一海尔集团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客户和吉家居——中国的一家家居用品公司——向海尔寻求帮助,想制造移动隔离病房捐给暴发新冠病毒传染的武汉的一家医院。这些设备需要符合严格医疗标准的空气流通、消毒杀菌和污水处理系统。两家公司都没有制造过此类设备,也没有所需的设计资源和供应链能力。于是双方联合起来,在防疫封锁和中国春节许多地方休假的情况下构建了移动隔离病房的雏形,并在两周内送到那家医院,随后又在几周时间里迅速生产了更多送往当地其他医院。和吉与海尔继续合作,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开发了其他型式,如移动核酸检测站和移动疫苗注射站,应对抗疫的新需求。
这样的敏捷性,需要两家公司迅速在工业设备、医疗保健和建筑等多个领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而且各方都要彼此信任,愿意在设计上合作。海尔与和吉家居能够在短短几周里构建原型、测试、配置供应链并调动制造能力,要归功于海尔的数字平台。
海尔的COSMOPlat(Cloud of Smart Manufacturing Operation Platform,智能生产运营云平台)与传统的数字供应链平台及其他类型的数字平台有着根本上的不同。这一平台推动了更为广泛的合作——从创新和设计,到供应材料和元件,再到解决技术问题和提供新服务——而且所有成员都可以回应新的机会或处理问题。此外,平台成员不限于海尔的供应商,还包括供应商邀请加入的公司,以及其他从联合大会、专业会议和媒体得知该平台的公司。海尔计划让COSMOPlat成为一项独立的业务,为其他行业的公司提供服务。
若能拥有一个能力与海尔相当的数字平台,许多公司都可以从中获益。本文将概述海尔建立COSMOPlat的方式,考察与其他跨国企业使用的数字平台的不同之处,介绍海尔及其供应商如何利用平台带来的信息与合作关系迅速解决问题,并为有意建立此类平台的企业提供指导。
海尔的平台有何不同
海尔的数字平台于2012年建立,目的是改善公司基本的采购职能。平台初期的功能是下订单、协调生产计划以及管理库存、支付和其他日常交易。但不久后,海尔创始人兼CEO(时任)张瑞敏决定让平台在推动日常供应链功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调动内部和外部的关键资源。他希望通过协助解决供应中断、需求意外变化和质量等各种问题,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并且迅速有效地把握新机会。于是海尔开始为平台增加新功能,并在2016年将其更名为COSMOPlat。
海尔已在约20个国家部署了COSMOPlat平台,虽然其直接效益难以量化,但高管层相信平台对于缩短订单交付时间、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缺货率、加快收款速度和提升产品定制化能力等实质性的收获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他成员公司表示,COSMOPlat有很大的帮助。中国荣成市的房车制造商荣成康派斯公司得以将生产周期从35天缩减到20天,采购成本削减7.3%,客户订单增加62%。和吉家居和统一陶瓷科技公司等其他成员都表示,该平台让公司在产品开发、采购成本、生产周期、销售额和净利润等方面有所改善。
过去五年来,我们考察了其他公司开发的十多个平台,发现海尔的平台有很大的不同。其一,COSMOPlat提供更广泛的综合功能,促进价值链各环节的多家公司合作。许多大型企业有专门用于供应链管理的平台。通用电气的Predix、西门子的MindSphere等一些高级平台帮助成员使用先进的技术,如工业4.0数字能力(物联网连接、云计算、分析和人工智能),改善工厂和产品在市场的运作效率。还有一些平台,如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开放创新平台,关注的是产品开发——台积电是用来设计新的芯片。COSMOPlat则综合了供应商管理系统和创新引擎这两个功能。
海尔平台与其他平台的另一个差异,在于控制供应商网络的程度。许多企业会决定让哪个供应商加入平台,指定供应商参与的项目。海尔的平台成员则不限于本公司的供应商,也不规定哪个供应商参与什么项目,而是将公司面临的问题发在平台上,所有供应商都能提供解决方案或参与合作寻找解决方案——现在合作的供应商、尚未有合作的供应商,乃至不同行业的供应商都可以参与。许多大企业会严格控制合作流程,海尔则不然。相关各方合作寻找解决方案,海尔不会一直干涉。用这种有机的方式开发其他组织的能力、调度所需资源,在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时间较短、企业没有现成的必要设计能力或供应商、遭遇重大或突然打击的时候格外有效。
扩大供应链和平台的作用
建立一个像COSMOPlat一样既是供应链管理系统又是创新引擎的平台,需要公司领导者拓宽眼界。要把平台当作具有以下功能的工具:
一、迅速扩大供应商网络。许多公司关注的是改善目前供应链的效率和敏捷度。常见的方法是让原始设备生产商规划出多层次的供应网络,与网络成员发展资讯链接,并建立跟踪系统以监控与协调供应商之间的产品和信息流。但过去5年里,气候和疫情造成的混乱说明,出现危机或新的机会时,公司可能需要对已有供应链进行大规模调整,或者建立新的供应链。COSMOPlat这样的数字平台可以极大地加快找到新合作伙伴的流程——有时新的合作伙伴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
二、不局限于采购。数字化供应链的首要目标通常是管理供应网络成员间的材料与货物流(如订单、交付、库存和预测)以及直接相关的服务(如支付和物流)。但如果出现了需要开发全新产品及服务的机会,公司可能需要大量新的参与者:具备设计和产品测试能力,拥有相关IP,可以协助迅速增加产量、交付产品、提供售后服务的合作对象。数字平台可以迅速找到这样的参与者,促使它们更容易地开展合作。数字平台还有助于找出开发和生产崭露头角的产品及服务所需的专业技能并引入相应的合作伙伴。数字平台可以协助扩展必要能力,例如用3D抽样数字化地评估新设计的变体,用虚拟现实观看或体验新设计在各种条件下的效果,用虚拟样机工具验证新设计的物理和工程特性及兼容性。
三、创造新的机会和解决方案。关于新机会或问题解决方案的创意可能来自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但只提供数字平台并不足以说服平台成员提供解决方案或努力建立解决方案。必须让成员感到能从合作中获益,这就需要明确相关规则和分担成本、分享利益的方法。
详细介绍
下面看看COSMOPlat系统的结构。该平台由三个模块组成。
合作创新与设计。这一模块帮助不同的公司合作设计产品及元件,确保能高效率地生产并以安全且经济的方式运输和交付,也推动了交流和知识分享。例如,某个家电新模型的某一元件需要陶瓷公司和电控箱供应商合作完成。该模块为设计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换提供协议,让多个团队合作解决技术问题,还提供项目管理模板,监控达到重要节点的目标日期,并管理知识产权许可。这个模块帮助产品原型转为大规模制造,寻找具备相应能力且地理位置、自动化技术、质量管理和产品测试标准都合适的工厂。该模块还可用于对潜在终端用户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关于设计的反馈,倾听他们的问题,了解产品还应当具备哪些功能。COSMOPlat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起此类活动,不只是海尔供应商。
生产资源整合。这一模块协助采购、管理订单、协调成品生产的材料流,配置供应链并让不同层次的供应商探索和协调产能。该模块为生产流程、材料处理系统和劳动力需求建立详细的布局规划,还能实现产品可行性测试、原型制作和升级规划。其他供应链管理平台大多缺乏合并多个供应层次、动态改变供应网络的能力。
经销与服务。这一模块让平台成员协调或整合各自的经销配送、物流和售后服务能力,支持新产品的需求。例如让成员们合作决定使用什么营销渠道、如何发展渠道合作伙伴,决定新产品的库存放在哪里(最终装配工厂、特许经销中心或零售商的库房),设计订单履行及产品交付流程。该模块还能实现服务支持和维修(无论任务是在内部完成还是外包、零部件以何种方式储存在何处等等各种情况都可以应对)并管理退换货。
任何公司都可以申请加入这些互动模块,不必经过海尔或其他机构的正式邀请。只需要填写一份问卷,并提供自身资质和能力的证明文件。公司注册后,海尔会粗略审查,通常只要一天时间。之后公司即可访问COSMOPlat上的非保密信息,如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概述以及参与解决的成员。海尔并未像其他许多大型公司那样在最初设置正式企业认证流程(可能耗时数周),而是让感兴趣的企业能够相对轻松地浏览平台。如果有公司希望加入某个项目,海尔才会开展严格评估,审查其生产或技术能力以及质量、价格和可持续性的过往记录。这项尽职调查可能会包括实地考察,通常只需要几天时间。如果发现了严重的问题,海尔会拒绝申请并在平台上屏蔽该供应商。
海尔打算继续扩展平台能力,增加节能减排管理、数字融资和跨境贸易服务等新功能,还将扩展“数字分身”能力,即为实物或实际系统建立虚拟模型,用以改善设计、制造、运作和服务方法。
开发相似的平台
建立COSMOPlat这样的平台,需要公司有广为人知的良好声誉,有管理多层次供应商的经验,并具备一定的数字技术专业知识——许多中小型企业难以达到这样的条件。好在可以从小规模入手逐渐发展,不必在一开始就投入大量资源。可以像海尔一样建立功能有限的模块,逐渐增加更多功能,然后再连接起来实现更好的沟通。可以在实践中学习,以早期的成功——即使只是小小的成功——为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信心,节省资金用于后续步骤。
COSMOPlat这样的数字平台,在平时和危机中都可以提供益处。让平台成员更快、更有效地组织和执行工作,可以减轻对其他成本高昂的选项的需求,如储备大量材料、元件和成品以防万一,或在生产和物流方面打造缓冲能力。同等重要的是,这样的平台可以帮助企业价值链有机进化,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需求。
卡斯拉·费尔多斯是乔治城大学麦克多诺商学院全球化制造海斯利家族教席教授。李效良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运营、信息与技术托马教席教授。赵先德是中欧国际商学院运营与供应链管理京东教席教授。
卡斯拉·费尔多斯(Kasra Ferdows)
李效良 赵先德 | 文
蒋荟蓉 | 译 时青靖 | 校 钮键军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