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城市更新,青岛交通加快“上天入地”

作者 | 王惠 编辑 | 冰山  

2022年08月31日 15:21  

本文4590字,约7分钟

乘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东风,青岛交通工程加快“上天入地”的全方位布局。

今年是青岛开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开局之年,乘着这股东风,公众期盼已久的浮山隧道、重庆路快速路、山东路-鞍山路立交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终于提上了日程。

与此同时,青岛地铁的飞速延伸,使其在城市交通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成为解决青岛交通压力的一大利器。不仅如此,青岛地铁集团还助力城市更新建设,在山东路-鞍山路立交、五四广场开发利用工程等项目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既有高架桥“上天”,又有地铁“入地”,成为青岛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发展的新常态。

交通大工程“三箭齐发”

在这次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中,青岛着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交通系统的优化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7月28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透露,浮山隧道、重庆路快速路、山东路-鞍山路立交正在抓紧开展方案研究和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底或明年初开工建设。

浮山前后、重庆路、山东路-鞍山路路口向来是青岛比较拥堵的地点,这三个项目的建设,对青岛交通提升意义重大。通过消除瓶颈节点,优化城市路网体系,全域形成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体系。

浮山作为青岛的“城市之肺”,青岛市区内海拔最高的山,从2004年开始,青岛市规划局就有了打通浮山修隧道的想法。彼时,浮山还比较荒凉,属于青岛郊外的郊外,青岛自身扩容重心也未明朗,对浮山隧道的探讨也处于例行公事阶段。18年来,青岛修建浮山隧道的热度始终不减,终于在今年7月31日正式落实。

浮山隧道项目初步线位方案示意图

根据青岛市城市总体及道路网规划,浮山隧道工程是串联崂山和市北两区、实现东岸城区南北联系的重要通道。项目的建设主要为完善城市路网,均衡城市交通分布,服务居民交通出行,促进城市长远发展。

重庆路的前身小白干路,原是一条蜿蜒曲折的乡村土路,经过上个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末、90年代初几次改建、拓宽,重庆路路面通行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成为青岛市区一条南北向交通干线。后来,重庆路拥堵不堪,且路面破损严重,2012年启动了重庆路改造项目,2013年12月实现全线通车,贯穿起新市北、李沧、城阳三区,是青岛有史以来路线最长、规模最大的道路建设项目,该项目为现在重庆路采取高架的方式建设快速路做好了准备。

从地面道路到空中高架桥,青岛立体交通进入快时代。根据规划,重庆路快速路是贯穿东岸城区南北主要的交通走廊,也是东岸城区重要的对外联系通道。重庆路快速路的建设,可以完善东岸城区快速路网,提高沿线区域出行效率,同时将有效缓解环湾路、黑龙江路、青银高速等南北通道的交通压力。

现在的山东路是1983年新建的一条马路,是青岛解放后建成的第一条市区四车道的马路,也是当时青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标准最高、质量最好、建设速度最快的道路工程。山东路作为连接市南市北的交通主干道,承载着巨大的交通压力,被青岛人誉为是“最繁忙、也最头疼”的一条交通主干道。虽然双向八车道,但由于山东路道路狭窄且车流量过大,几乎是全天不分时间段的压车。特别是山东路-鞍山路路口,在早晚高峰期时,此路口车辆积压的情况更是令人堪忧。

而山东路-鞍山路立交项目的建设,可以缓解山东路-鞍山路节点交通拥堵,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铁脉蜿蜒“加速跑”

地铁是城市交通的动脉,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青岛地铁的修建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利于青岛城市建设的发展,还能缓解青岛交通压力,减轻道路拥堵,提高青岛道路运行速度。

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地铁集团”)党群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15年12月,青岛地铁首条线路——地铁3号线开通,青岛迈入“地铁时代”。截至目前,青岛地铁运营线路共6条,运营里程284.2公里。在中国50个城轨交通运营城市中,青岛运营里程排名第10,在北方城市中运营里程仅次于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城轨第二城”。

截至目前,青岛地铁持现有的6条地铁线路基本实现了青岛全市主要交通枢纽的全覆盖。青岛东岸城区网络架构基本搭建,西岸、北岸城区骨干线路初步成形,三岸之间基本实现快速联系;全面覆盖香港路商务区、台东商圈、金家岭商务区、新都心区域、李村商圈、唐岛湾核心区、城阳核心区、蓝色硅谷区域、董家口港城、临空经济区等重要区域,促进城市中心区和重要组团一体化发展。同时,城市轨道交通有效串联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2021年,青岛市交通枢纽集疏运交通方式总体呈现出以公共交通为主,小汽车为辅的特点,地铁在居民集疏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占40%左右。据《青岛市轨道交通运行分析报告(2021年)》显示,2021年,青岛轨道线网总客运量达2.47亿人次,日均客运量67.6 万人次,同比增长78%。全年单日最大客运量达到121.9万人次,较2020年增加33.8万人次,增幅约38%。

其中约30%以上的客流来自小汽车、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客流转移,每天可减少小汽车出行约8.5万车次。在轨道交通开通、智能交通及交通组织优化、道路网完善等共同作用下,青岛东岸城区高峰小时平均车速为22公里/小时,而2015年为18.4公里/小时,提高了3.6公里/小时。

地铁出行拓展了城市出行空间,拉长了人们的出行半径,同时提升了城市交通运转效率。2021年,青岛市中心城区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较2015年增加0.74公里,但居民平均出行时耗较2015年减少约4.5分钟,同等出行距离下出行时间减少约8.5分钟。

其中,地铁1号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8年11月6日,青岛地铁1号线海底隧道顺利贯通,这是中国首条地铁海底隧道,也是中国最深的海底隧道和最长的地铁海底隧道,是继胶州湾大桥、胶州湾公路隧道之后又一条连接青岛西海岸新区和主城区的过海大通道。

地铁1号线设41站车站,开通运营后,从宏观意义上解决了悬而未决多年的“青黄不接”状态,打通了东岸与西岸“一湾两岸”的格局。市民乘坐地铁通过胶州湾仅需6分钟,给青岛东西两岸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助推东西海岸同城化发展。

国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胶州湾真正成为青岛的内海,胶州湾第二条海底隧道已启动建设,预计将于2027年年底建成通车。建成后,对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强胶州湾东西两岸交通联系、促进两岸同城一体化发展、缓解跨湾通道交通压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地铁跑向 “世界一流”

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青岛地铁将主动匹配城市发展战略,秉承“为城市建地铁、为人民建地铁”的理念,锚定建设世界一流地铁、打造一流城市投资建设运营商的“双一流”目标,全面发力建设、运营、开发、经营和资本运作“五大赛道”,坚持创新驱动,发起“七大攻坚”,加快推进“三六五”战略,建设“双一流”地铁,赋能城市发展。

加快地铁建设攻坚。以发布的“1+6”世界一流地铁目标体系为指引,全面提速11条线、219公里建设,力争三期规划7条线尽快进入主体施工,4号线尽快开通运营。

至“十四五”末,青岛地铁预计运营线路达9条,全长364公里。青岛东岸城区轨道交通基本成网,西岸、北岸轨道交通骨架初步搭建,三岸之间实现轨道交通联系,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等重要枢纽形成串联。“十四五”期间,也将同步加快推进三期建设规划项目的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东岸城区网络进一步织密,西岸、北岸城区网络骨架初步搭建,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等重要交通枢纽实现全面覆盖,日客运量将达到500万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超45%,三岸主城区内部45分钟可达、关键节点之间1小时可达,初步建成“轨道上的青岛”。

在加快路网建设的同时,包括TOD开发攻坚、千亿级产业链攻坚、科技创新攻坚等在内的攻坚项目,正将青岛地铁建设的外延效应进一步放大。目前,地铁集团已在青岛全市范围内建立“21+N”项目库,21个重点项目计划三年内全部启动,预计带动投资超千亿元。按照地铁集团+区市平台+顶级策划+龙头开发+央企施工“五位一体”开发体系和一级土地整理+二级项目开发+三级项目运营“三级联动”运作模式,加快创新创业活力区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让更多的人居住生活在地铁两侧。 

千亿级产业链攻坚方面,地铁集团正利用地铁场景和订单优势,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进“双碳”、新材料等产业投资,创新集采、OEM采购模式,助力打造本土千亿级产业链。

在科技创新攻坚方面,地铁集团也正在建设绿色地铁、智慧地铁,加快复合储能、氢能发电等新技术应用,推动国家示范工程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在6号线率先使用,研发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一流智慧城轨系统,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青岛交通效率尚待提高

近几年,青岛市政路网不断完善,但由于青岛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还没有跟上城市和产业扩张的步伐。

第一,青岛供给的道路资源较少,需求的车辆数量较多,路网密度和机动车数量供需关系不平衡,导致堵车严重。

根据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与运行状态监测报告》显示,青岛主要行政区道路网密度为5.4,仅排名28,低于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值得深思的是,青岛的道路网密度从2020年到2022年几乎没有变化,一直在5.4。

虽然青岛的道路网密度增加较慢,但随着青岛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越来越多。据青岛市公安交管部门统计,截至2021年10月底,青岛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50万辆,驶人超410万人,均居全省首位。成为国内12个汽车保有量超300万辆的城市之一。

第二,泊位供需失衡。根据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11月,青岛市中心城区(六区)小汽车保有量160万,现有小汽车泊位187万,比值为1:1.17,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区域性、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是基本泊位存在较大缺口。中心城区基本泊位128.3万,满足率为80.2%,缺口31.7万个,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和201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此外,医院、商业区等部分重点区域停车也较为紧张。

第三,公共泊位利用率较低。由于某些停车场收费较高、违法停车付出成本较低等原因,许多车主很少选择公共停车场。甚至部分车主非法占路停车,许多重要交叉路口、路段经常因违法停车造成交通瓶颈,导致道路通行能力降低,影响城市道路畅通性。

第四,青岛地理位置和市民交通陋习的影响。青岛作为一座山城,道路建设沿山顺势,蜿蜒曲折,并且非常窄,单行线较多,影响交通流量。部分驾驶员乱道抢行、急刹车、不必要的变更车道、慢速起步等交通陋习,非机动车与行人无视交规,闯红灯、乱穿交通护栏及隔离带等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也会加重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