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乳企业绩分化加剧 存量竞争下挑战犹存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舒志娟 编辑 | 潘西  

2022年09月09日 18:54  

本文2799字,约4分钟

在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各大上市乳企在上半年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32家上市乳企实现营收1876.54亿元,净利147.85亿元。其中,以伊利、蒙牛、光明为代表的“百亿俱乐部”成员合计营收占比近八成,“强者恒强”格局延续。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疲软叠加疫情以及出生率下降等因素,让奶粉企业遭遇最难半年,收入和利润都有所下滑。2022年上半年,5大上市奶粉企业里,唯一逆势增长的仅有贝因美,雅士利国际、澳优、飞鹤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雅士利国际营业收入不仅同比减少12.5%,净利润更是亏损1.59亿元,为5家奶粉企业中唯一亏损的一家。

对此,雅士利国际方面表示,收入的减少主要是疫情影响了消费力、外部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出生率下降等,成人奶粉和婴配方奶粉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不过,在业内看来,导致奶粉品牌业绩下滑的原因在于,此前企业为了加速抢占存量市场,把指标“压”给渠道,而这种“压货”式增长已经失灵了,部分品牌不得不以牺牲增速来清理库存。未来的出路应该是在保持原有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开拓新渠道、新的消费群,把产品价格降到消费者真正能够接受的区间,才会迎来持续发展。

 “一超多强”格局持续  营收差距进一步拉大

2022年上半年,绝大多数乳企实现增收又收利,这表明中国乳业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同为国内乳制品行业寡头,伊利与蒙牛营收差距拉大,光明继续掉队,被两者远远甩在了后面。

从上半年营收来看,伊利股份以12.31%的增速增长,实现收入为634.63亿元;蒙牛乳业的增速同比仅增长4%,营收477.22亿元,两者营收相差157.41亿元。同样处于“百亿俱乐部”的光明乳业经营受到极大挑战,已经被伊利、蒙牛两家远远甩在了后面。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光明乳业实现营收144.11亿元,同比微增1.03%。这意味着,中国乳业在“一超多强”格局下,头部企业之间的分化在加剧。

从产品上来看,无论伊利还是蒙牛,液态奶都是公司的基本盘。在液态奶较量中,蒙牛有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的大单品特仑苏、100亿元以上的大单品纯甄;伊利则有销售额超200亿元的大单品金典、安慕希、伊利纯牛奶,超100亿元的大单品优酸乳,形成了“2+2+X”的液态奶产品矩阵。

整体产能上,两大公司也有比较大的差距。财报显示,截止2022年6月30日,蒙牛现有年产能1274万吨,伊利为1478万吨。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财经》新媒体记者,蒙牛和伊利在今年上半年差距拉大的原因,一方面是伊利实现了全区全网无缝隙的铺货布局,产生了一定规模效应;另一方面是伊利大单品的抗风险能力更强,蒙牛还需要培养出更多的百亿或两百亿的大单品,完善产品梯队。

奶粉市场增长乏力  降库存成首要目标

随着出生人口下滑的影响传导至市场,奶粉行业“一年难过一年”。

2022年上半年,五大上市奶粉企业里,唯有贝因美实现营收、净利双增。而雅士利国际、澳优、飞鹤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今年上半年,飞鹤实现营业收入96.73亿元、归母净利润22.72亿元,同比分别减少16.2%和39.7%,这也是飞鹤2019年上市以来首次录得业绩下滑。

雅士利国际虽有蒙牛在背后撑腰,业绩却也不理想。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雅士利实现营收18.87亿元,同比下滑12.5%;净利润同比由盈转亏,净亏损1.59亿元,同比下滑461.36%。主营业务下滑的背后,雅士利的存货却在不断增长,存货由2021年上半年的8.16亿元激增至12.31亿元,同比增加50.9%。

雅士利方面解释称,其存货相较于2021年同期增长超50%,主要是由于自喷全脂奶粉库存余额增加。

有分析人士指出,过去“压货”式增长已经难以为继,反倒成为企业业绩变脸的导火索。一方面,经销商库存高企,已经无力承“压”;另一方面,奶粉企业持续压库存会给产生新的经营风险。因此,国产头部奶粉企业不得不以主动降速调整库存。

据澳优方面介绍,从2021年底开始,对自有品牌牛奶粉核心品牌海普诺凯1897进行了销售策略调整,包括梳理渠道,减少向经销商发货,并对分销商存货水平实施更严格的控制。

飞鹤方面则表示,从今年4、5月份开始,飞鹤奶粉启动了一轮新鲜战略,减少对高库存经销商发货,以降低渠道库存进行减压。到今年6月底,飞鹤全国库存水平较2021年末有所下降。

“靠压货只能带来短期的提升业绩,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肯定是有问题的。”宋亮指出,现在需要尽快解决压货情况,控货稳价。对于企业而言,控货稳价主要是要减少向市场投放的奶粉数量,从总量上进行管控并打击渠道的窜货行为,同时还要定期调查渠道的库存情况,保证渠道的库存量控制在30-60天。

同质化问题严重  细分赛道成热点

面对今年下半年的消费与成本的双承压,如何调整产品结构逆流而上、发掘新增长点成为乳企行业关注的焦点。

随着新消费群体的崛起,乳制品消费“由喝到吃”变化的结构性增长,其中奶酪产品发展尤为抢眼,市场规模扩展迅速,成为众多资本以及乳制品企业争相入局的细分赛道。

据欧睿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奶酪消费为131亿元,相比于2019年79亿元增长了65.8%,其中再制奶酪为97亿元,相比于2019年几乎翻倍。

2022上半年乳企半年报也显示,虽然受到上半年疫情影响,但各乳企的奶酪业务仍在快速增长。其中,妙可蓝多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25.48%;实现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了18%。此前举行的业绩会上,伊利方面也透露,上半年伊利奶酪业务收入增长超过40%。

在天风证券食品饮料行业首席分析师刘畅看来,妙可蓝多业绩高增长的原因在于奶酪行业是目前市场比较确定的发展较好的细分领域。

不过,奶酪市场在吸引了不少企业争相入局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价格战、同质化问题待解。

由于行业门槛低,在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品牌一拥而上,这也带来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除了产品同质化外,各大品牌之间的价格战也愈演愈烈。《财经》新媒体记者发现,不管是在线下商超,还是在电商平台,多数奶酪棒产品都在促销,有的是直减,有的是满赠,原价109元的奶酪棒券后可低至69元。

在上半年业绩会上,妙可蓝多CEO柴琇坦言,过度的价格战会影响行业整个价值链,从而损害行业的健康发展。

宋亮认为,从发展规律来看,价格战和产品同质化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当产业开始出现同质化的时候,企业需要通过技术来提升产品差异性,推动品质升级,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