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构建普惠型养老

《财经》杂志   

2022年09月19日 10:18  

本文1422字,约2分钟

共同富裕,养老先行。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加速老龄化之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养老体系构建方面的一些历史短板,已经造成养老领域的城乡和区域差异,不利于共同富裕社会的构建,也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

当前由于国际政经风云变幻,中国的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内循环为主体,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任务比以往更为迫切。补齐养老短板,夯实社保之基,也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构建普惠型养老体系,不仅能缓解老年人群的养老焦虑,也有利于缓解年轻人的负担和代际矛盾。人们普遍以为年轻人害怕生孩子是因为惧怕养育负担,其实赡养老人的负担也是考量之一,上有老下有小是他们不愿意置身其中的一种状态。而赡养老人之所以会被他们视为一种负担,则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还是担心养老体系的不够完善和普惠。甚至有不少人误以为自己交的养老钱已经被现在的老人提前花了。

针对这种种思维误区,一方面要靠专家学者及时发声厘清事实,另一方面也要靠国家加大对养老体系的投入力度,抓紧补短板,并大力提升国家层面“抽肥补瘦”统筹保障的力度。

当前补短板的任务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养老体系的城乡分隔依然未能打通,已经对建设共同富裕社会构成了重大挑战。

当前乡村养老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投入不足,可支取额度偏少。除了一些富裕地区先行先试将城乡养老体系打通外,不少地方的农村养老体系建起时间未久,并处于农村地区内循环状态。人们当年的一个考量是以农田作为农村基本养老的替代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证明农地收益无法覆盖养老成本,而且让农村老人在外打工多年后还要继续操劳转租事宜乃至亲力亲为继续从事农业劳动,显然不太公平,尤其考虑到他们当年在城里打工时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地方社保都作出了大量的贡献。至于城里人能够享受的所谓以房养老,则被宅基地不能出村交易提前堵住了门路。

此外,由于农村地区就业不足,儿孙多处于在外打工状态,也导致农村家庭赡养老人模式无法落地。而像城里那样普遍推行的社区养老模式,则受制于农民养老金收入的不足和散居模式的限制而难以推广。

因此,加大农村养老投入,尽快实现农民养老去农村化、去农业化、去农地化,乃至实现城乡养老并轨,表面上看增加了投入,但是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实现社会集中养老的多快好省,以及有利于提高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真金白银的经济红利和社会溢出效应来看,从总量上属于投资少见效快的举措,实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宜及早着手大力推进。

在城乡养老并轨的基础上,应着力弥合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养老投入的差距。这对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振消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内循环为主体等等都很有必要。考虑到经济下行的压力,应该以国家投入为主体来构建全国统一的养老体系,实现全国意义上的全覆盖和统一兜底功能。具体做法上,可以提升全国社保基金的规模和功能,将目前省级统筹的养老金池子中政府层面投入的那部分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提高养老金收益水平和全国调剂能力,以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一盘棋和全民普惠的优越性。

普惠型养老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助力,而且归根结底要靠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来实现。反过来说,普惠型养老体系的构建,又会对金融市场的深化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如何令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正向循环和正向激励,值得相关各方勠力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