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和气候危机或催化新一轮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

来源 | 第一财经 作者 | 徐海  

2022年09月19日 10:20  

本文3775字,约5分钟

今夏全球多地创纪录的异常高温,炙烤着地球及其养育的生命。而俄乌冲突以及美西方对俄制裁引发的能源危机拷问着国际社会。这两件注定成为2022年TOP10的事件看似不相干,却都与气候变化问题紧密相连。本文从这两个不同角度探讨能源危机和气候危机叠加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今夏以来全球频繁出现的高温、干旱、暴雨、洪水、山火等极端异常气候现象,特别是多地持续的创纪录高温干旱天气令气象学者警告:“气候危机纪元”已经到来。

过度开采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加剧地球温室效应。

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推高了油价,由长期被维持在1~3美元/桶一路高企至数十美元,进入21世纪后的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甚至推升至100多美元/桶。

油价的高涨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成本,也正因为如此,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最大利益,人类开始想方设法降低能源成本。于是“节能降耗”成为流行,各种相关政策、科研和产品不断应运而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发展经济、保障民生都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原动力。

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或催生新一轮节能减排

俄乌冲突爆发后,世界对于资源类商品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粮食的供给短缺产生担忧和恐慌,引发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并导致美西方的普遍通货膨胀。因此,有担忧石化能源回潮,进而冲击新型能源,阻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数据显示,全球五大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壳牌、道达尔和英国石油今年二季度的利润总和达到约510亿美元,创历史纪录。今年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中,排名前八位的都是能源类股。除安相能源(Enphase Energy)是专注太阳能的企业,其他七家均是石油天然气企业。

而要真正确保能源安全,则需要在稳定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供给的同时,汲取以往石油危机的历史教训,着力加大包括新能源在内的能源自给率,尽可能多地掌握能源自主权,尽可能少地受制于人、受制于局势变化。

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与极端异常天气叠加、组合将人类从石化能源的美梦中唤醒,并警告人类,过度依赖石化能源,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问题,还会危及本国、本地区的安全、生存与发展。这样的警示远比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呼吁和活动来得更现实、更有效。

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提升至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民生安全和气候安全的战略高度,正在引起各国、各地区的空前重视。因此,从确保能源安全的战略出发,各国特别是严重依赖石化能源的国家和经济体势必加大能源转型的力度。这些为发展经济计、为保障民生计、为国家安全计的行动是催生新一轮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的原动力,反而更加有力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落实。这或许是此次能源危机所产生的悖论逻辑效应。

能源转型、节能减排,世界在行动

俄乌冲突爆发后,虽然石化能源一时需求强劲,但在能源危机的悖论逻辑效应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加速。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俄乌冲突爆发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能源状况,中国毫不动摇地积极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从6月份出台的政策可见一斑。

6月份中国出台了19项涉及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6项、市级3项。特别是6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委发布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是推进能源革命、能源转型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大举措,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美国参议院8月7日通过了历史性的气候法案(《通胀削减法》),将投入3800亿美元用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领域。

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德国,除积极开源(开辟新的能源供给渠道、扩大新型能源开发、推进能源转型)以外,还在设法节流。鉴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大幅减少,8月24日德国政府批准了冬季节能措施,限制公共建筑供暖和用电,并要求公共场所、地标建筑等减少照明时间或关闭夜灯,以期节约使用天然气。另外,鼓励工业部门采取措施减少天然气用量。

西班牙政府8月2日发布了能源限制措施的相关法令,将公共和商业场所夏季空调温度限制在27摄氏度以上,冬季暖气温度限制在19摄氏度以下,22时以后商业场所必须关闭照明设备等。

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开源节流措施,并惩罚浪费能源的行为。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9月14日发布2022年年度咨文,聚焦能源危机。在欧盟面临能源危机、能源价格不断飙升的背景下,冯德莱恩提出一系列节能降费新举措,其中包括要求欧盟成员国削减用电量以及天然气使用量、要求限制电力公司收入、牵制能源公司出让利润等,通过这些措施(即节流)将为成员国筹集1400亿欧元的资金,从而缓解能源危机带来的冲击。冯德莱恩还表示,欧盟正在转向其他可靠的能源供应国(即开源),但从长远看,欧盟希望更多地依赖可再生能源,并宣布成立一家新银行,以促进对氢燃料的投资。

应对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和民众最为关切的头等大事,关切转化为行动,必将催生能源转型、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和新生产、生活方式。

日本是高度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对于能源供给的变化极为敏感,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积极采取包括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在内的各种措施确保能源供给。日本应对此次能源危机过程中,既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转型,提高能源自给率,又产生推进脱碳进程,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效果,颇具两全特点。

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一方面通过开源节流缓解、消化能源危机引发的各种问题。所谓开源,就是请求美、澳等国增加对日天然气供给量;所谓节流,就是政府研究制定新制度,以促使企业和家庭节约使用天然气,还将为大型企业设定节约目标和强制性限制。相信这些节流措施将催生出一些更高层次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和企业加速能源转型,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汽车领域去碳化时间表,促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汽车的研发和使用。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新能源战略中期报告恳谈会上表示,今后10年政府将拨款20万亿日元(约合1万亿元人民币)支援去碳化。岸田还于7月22日表示,将在政府内设置“GX(绿色转型)实行推进担当相”一职,专门负责推进去碳化。要以去碳化带动经济新增长,促进相关新兴企业的成长。

日本环境省8月8日决定在下一财年预算中申请400亿日元(约合20亿元)的“地区去碳化过渡和可再生能源推进补贴”拨款,用于补贴地方政府的去碳化项目。该省计划到2030年将国内循环经济市场规模由现在的50万亿日元做大到80万亿日元。循环经济市场主要为材料循环利用、二手商品流通以及垃圾处理等,通过新技术高效循环利用资源,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日本曾经是世界第三大核能发电国家,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后,所有核电机组被关停。一直以来重启核电机组在日本社会非常敏感,此次能源危机促使日本社会认识到发展包括核电在内的自给能源的重要性,日本政府欲借此契机重振核电。

8月24日,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尚在隔离治疗的岸田文雄通过线上参加会议,就今后的核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方针,表示将继续推进核电重启进程。明年夏季之后,将重启核电机组的数量由目前的10个增加到17个,另外延长核电机组运营期限(现在是60年)。岸田还表示,要就研发和建设新一代核电站反应堆展开讨论,争取年内提出具体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此次能源危机促使日本政府对于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的核电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以期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自给率。

除日本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外,日本企业也积极投入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

日本企业和科研机构长期致力于氢能源的研发,丰田汽车公司2020年制造的第二代氢能源轿车“MIRAI”(未来)加氢只需5分钟,续航距离达到1000公里。该公司制造的氢能源巴士已为东京都的主要公交线路使用。

今年2月18日,由该公司制造的名为HYBARI(云雀)号的日本首列氢能源列车在JR东日本铁道公司投入运营。该列车最高时速为100公里,加氢1次可行驶140公里,于3月下旬在东京首都圈内行驶。

继成功研制氢能源汽车和列车之后,日本开始进军氢能源飞机。日本经济产业省8月1日与美国波音公司就扩大面向下一代飞机的技术开发合作达成共识。合作项目之一是在名古屋市建立研发中心,与日本的企业、大学合作研发新一代脱碳飞机,包括“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氢动力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实际就是合作研发氢能源客机,以解决航空业的减排难题。

不光在日本、不仅在亚洲,从欧洲到北美、从非洲到南美,全球正在兴起“氢能源热”,有评论认为2022年是世界氯氢经济启动元年。

从以上简单介绍的各国情况不难看出,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非但没有阻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反而催生了新一轮能源转型、节能减排更高位起航。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