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记这五点,轻松买对重疾险

中信保诚人寿 李星欣 谭原 施方俊  

2022年09月26日 12:15  

本文5204字,约7分钟

把握住保险责任、保障期限、疾病种数、增值服务、公司品牌的五维思考框架,购买适合自己的重疾险产品,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让其真正发挥价值

重大疾病保险(下称“重疾险”),可以说是极富中国本土特色的保险了。

根据中再寿险数据,1994年到2018年,中国累计已销售重疾险保单3.6亿件,其中目前仍生效的重疾险保单合计2.2亿件,重疾险已成为消费者较为熟知的成熟产品。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大家对于重疾以及因之产生的财务负担不再陌生,进而开始主动咨询和购买重疾险。

不过,面对琳琅满目的重疾险,究竟应该如何挑选?哪些因素是我们购买重疾险时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消雾里看花,且来拨云见日,用好这五点重疾险购买的思考框架,一定能买到让自己放心的重疾险!

一、保险责任

可能已经有一部分朋友留意过,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重疾险,都包含所谓“轻症”和“中症”保障。奇怪,不是保“重疾”吗?那这个轻症和中症唱的又是哪一出呢?

原来,随着医学水平和民众体检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已经能在更早期就被发现了。如果重疾险,只有达到“重疾”标准才赔付的话,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赔付责任过窄,甚至此前还出现重疾险理赔条款苛刻,要接近死亡才能赔的声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的重疾险产品逐步增加轻症、特定疾病和中症责任。比如信诚人寿(中信保诚)在2007年率先推出带10种轻症提前给付的重疾险。

为了进一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研究参考国际经验,结合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及现代医学最新进展情况,在2007年和2020年先后两次对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进行规范。所以,重疾险增加“轻症”乃至“中症”责任,是时代发展的印记,也顺应了消费者的需求。

一般来说,“轻症”主要是针对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较轻症状,以及一些非恶性的但是明显影响健康的症状(比如主动脉内非开胸手术、单目失明等)。因此轻症并非轻微疾病,而是某种重大疾病的早期或者极早期表现,一旦患上,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逐渐进展到不可逆的状态。另外,目前越来越多的重疾险都加上了“中症”责任,设定了一些介于“重疾”和“轻症”中间的疾病,往往也是重疾进展过程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治疗往往也有发展为重疾的可能。

所以是否包含轻症和中症保障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是否覆盖高发病种、轻症和中症赔付的次数和比例,以及是否分组、是否有时间间隔要求等。建议尽可能选择轻症和中症责任覆盖更多高发病种、赔付比例高、赔付次数多的重疾险,且优先考虑轻症和中症不分组、多次理赔之间无间隔的产品。

二、保障期限

根据保险期间,重疾险可以分为一年期、定期和长期三种:一年期重疾险(保险期间为生效起一年内)、定期重疾险(保险期间往往为保障至65周岁/70周岁等)和长期重疾险(保险期间往往为终身)。

这几种不同期限的重疾险,我们该如何选择?在这里我们先尝试给出一个粗颗粒结论,再依此做一些分析和阐释:

A)如果预算充裕,可以一步到位,直接选择保障长期(终身),你值得重疾险保额自由;

B)如果预算有限,不妨考虑定期和长期保额搭配,配比可以结合预算和需求具体确定;

C)如果预算吃紧,不妨选择定期甚至一年期作为过渡,等资金缓过劲儿了,尽早补充一份长期重疾保障,让自己和家人安心、放心。

一年期的重疾险,本质上是短期险。如同短租房,一年一续租。顺利的话,次年可以继续购买,但也和租房类似,往往年年“涨租”(因为年龄在逐渐增大,重疾风险在增加);不顺利的话,可能随时“被迫退租”(产品停售无法再续,或身体不达标而被保险公司拒保)。

如果因为短时的收入中断或现金流紧张,可以考虑用一年期重疾险过渡。但考虑到年龄越大,我们的身体成为非标体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趁身体健康还可以投保时,尽早地转换成长期险才是更优选择。

那定期和长期呢?定期重疾险费率更低,缴费压力相对更小;长期重疾保险期间更长保障更全,自然缴费压力也相对更大,我们该如何选择?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搭配使用往往效果更佳!

在社保、“惠民保”以及各类百万医疗险逐渐普及的今天,相当比例的消费者,医疗费已能被兜底了,重疾险的主要作用从原来的医疗费用补偿,转而成为收入损失补偿。然而,当我们65周岁乃至70周岁已退休,子女也早已成人,颐养天年的年纪自不必有养儿育女的压力和困扰。那个时候,收入补偿又从何谈起。

比如30岁考虑给自己配置50万元保额重疾险,如果采取搭配策略,配置20万元保额长期重疾险和30万元保额定期重疾险,既降低了每年缴费的压力,又实现了人生不同阶段风险的差异化管理。等退休后,定期的保额虽然失效。但人至晚年,罹患重症仍是大概率,彼时若有20万元保额的基础保障,既不需要临时筹措费用,又不会给家人增加压力,晚年生活会更有安全感,更有尊严。

因此,通过重疾险的定期和长期搭配,能实现不同人生阶段的保额错位配置,往往是更优策略

三、疾病种数

在挑选重疾险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不同产品在保障的疾病数量上有差异,有些120种、有些110种,那是不是保120种一定比保110种好呢?

不一定!如果只看保障的病种数量,就有些片面了。保多少种疾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保什么疾病,有没有覆盖高发疾病。若是保障的疾病并不常见,即使数量再多,也用处不大。

在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发布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修订版)》中,给高发的28种重大疾病下了统一定义。如果对市面上的重疾险有过了解,会发现所有重疾险产品中的重大疾病目录的前28种,就是这28种。而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高发的重大疾病的理赔几乎能占到全部重疾理赔的90%-95%,由此可见行业统一规范意义重大。

在这28种重大疾病中,最高发的当属“恶性肿瘤—重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癌症”,其理赔更是占到了所有重疾险理赔的六成左右。而如果算上另外五个高发的重疾——较重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脑中风后遗症、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严重慢性肾衰竭,这个比例就提高到了八成。

重大疾病风险无法预测,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抓大放小、抓主放次,在目前市面上的重疾险均包含了行业规范中要求的28种重大疾病情况下,把配置的考量主要放在保额、其他责任(如轻症、中症等)和品牌上,而不必过于纠结保障疾病的数目甚至把这个作为选择的依据。

四、增值服务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面对重疾,会不会有以下五大诉求?

诉求一:如何降低自己患重疾的风险?

诉求二:尽可能早期诊断!

诉求三:去一个规范先进的医院找一个靠谱的医生来看病!

诉求四:自己医疗费用的损失有没有人帮我分担?

诉求五:如何让自己有品质地更大可能性地挺过首五年?

因此,如何应对重疾是一个系统工程,重疾险能解决其中很重要的部分——财务支持,毕竟面对重疾没钱肯定不行,但只有钱也未必能行。当我们通览重疾风险时,会发现重大疾病所能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于医疗费用。

除了财务损失,重疾的困境还在于对疾病的未知、医疗资源的匮乏和因之导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何做好重疾的预防,如何明明白白看病,如何获得医疗资源和治疗费用的支持,罹患重疾后如何获得专业的心理疏导等。

这时候,就需要以健康管理服务为代表的增值服务了,通过“保险产品+健康管理”的组合,真正助力实现健康美好生活。适合的保险方案,能在重疾治疗的不同期间给付充足的财务支持;而匹配的健康管理服务则能实现从重疾预防到康复全流程覆盖,从生理到心理全方位呵护,在财务支持下锦上添花。

中信保诚人寿管家式健康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为客户提供健康全旅程的闭环解决方案。中信保诚人寿“保险产品+健康管理”不仅为罹患重大疾病的客户提供医疗费用补偿,减轻客户经济负担,更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健康解决方案,协调国内权威医疗机构优质资源,提供全球医疗机构专家诊疗咨询意见等。

五、公司品牌

最后我们来聊聊品牌。

谈到公司品牌,有些朋友可能望而却步:“不,我要性价比,品牌不重要。”但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一下日常选购商品,会发现其实就是在选购品牌。品牌和性价比并不冲突,好的品牌往往突破我们对于“性”和“价”的认识。

我们看中商品的质量,而质量的背后就是品牌。正是基于对品牌的信任,才相信商品有其相应的质量保证。品牌如同一个商品的标签,包含着品质、功用、想象、态度、是否靠谱,这是一个集合很多项的共同体。尽管人生充满不确定性,我们依旧对确定性充满向往。品牌,给予的就是确定的力量。

对保险这样的金融产品来说,更是如此。

区别于一般消费商品,金融产品的本质是一份契约,我们购买金融产品本质上购买的是这家金融企业在未来约定的某个时点兑现承诺的能力,这本质上购买的就是一家企业的信誉。而信用就是品牌。

复盘保险的发展史,会发现基本就是品牌的竞争史。

现代保险业的诞生地在英国,发展至今已300余年。最早的保险形式是海上保险,其中有个专业术语——Underwriter(在下面写的人)。当年最早的“保险标的”,就是在货船出海前咖啡馆墙上贴着的一张纸上诞生的。在纸的下面,拉上一条红线,所有想承保的人,这个承保人就在下面把自己的名字签上,写上自己愿意承保的份额,比如说20%、30%,这就是承诺,就是信誉。 

如果这条船出事了或是货物丢了、船员死了,这个“承保人”就要承担20%-30%的赔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任?这就是品牌。为什么写上名字,相关人员就敢出海?这也就是最早的保险机构——劳合社的做法,直到现在英国伦敦的劳合社还在这样运作。他们的作业方法,充分体现了“保险”就是诞生在品牌和信誉基础之上的。我们如今看到的行业里的大公司,特别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大品牌公司,都是这样一单一单靠信誉赔出来的。

尾记

40年前,一位南非的心脏外科医师Dr.Marius Barnard为人类带来了重疾险。

他发现自己的一部分病人在接受了成功的手术治疗后却仍然不久于人世,经过了解他才得知,高昂的治疗费用耗尽了病人的积蓄,导致病人在术后不得不拖着病体强行回到工作岗位。于是他意识到,手术只能挽救肉体的生命,但却无法挽救一个人的经济生命——许多人在术后甚至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工作以及尊严。

40年后的今天,当初这位外科医生所发现的社会问题依然存在,重大疾病保险仍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而且在我们的风险管理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意义不仅仅止于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为被保险人提供患病后的经济保障,尽可能避免他的家庭在经济上陷入困境。

根据近期瑞士再保险发起的一项针对中国13个城市共5000份的问卷调研结果,我们看到持有重疾险的人群主要为结婚有孩、属于中产阶层(家庭年均收入20万-60万元)、且对保险认知度较高的中青年群体(30岁-49岁)。在这部分群体中,78%的消费者持有一份重疾险保单,16%的消费者持有两份保单,6%的消费者持有三份或以上保单。

而根据这份分布,你可能会问,对于企业家或企业高管这样的高净值人群,他们需要重疾险吗?

诚然,他们通常资金实力强、社会人脉广,如果真的遇到重症风险,相信筹措治疗费用或是医疗资源并不算什么难事儿,但如果我们用第一性原理看,这个问题便不难回答——重疾险的目标是管理重疾引致的财务风险,对于企业家来说,如果罹患重疾,也许他们的担心将会变成在自己全身心治疗和康复期间,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以及现金流如何保障;对于高管,正值职业生涯的黄金期,一次重症也许会彻底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收入预期。这些潜在损失,我们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量化,并通过重疾险保额来实现风险的对冲。

囿于保险产品本身的复杂、条款的严谨和生涩,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重疾险的时候仍然摸不着门道,容易购买到并不适合的产品,因此特别梳理重疾险购买五维思考框架。如果你碰巧已经买过,不妨拿来检视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案是否还有优化空间?只有确实匹配了我们需求的产品和方案,才能在风险发生时真正发挥价值。

(注:本文仅作为简要利益说明,具体利益请以条款和保险合同为准。文中部分理赔数据来自中信保诚人寿理赔报告,并结合网络整理;编辑:张颖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