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8月微弱复苏

《财经》杂志 文/《财经》记者 邹碧颖 孙颖妮 编辑/王延春  

2022年09月26日 17:07  

本文5103字,约7分钟

8月,全国多项宏观经济指标较7月呈现微弱好转。工业生产、服务业、社会消费均有所向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国物价稳定、出口保持景气

从1月-8月情况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仅实现同比0.5%的正增长,消费仍待大规模发力。图/视觉中国

 

今年8月是1961年中国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为炙热的8月。南方高温,湖北、河北、云南等省份个别地区的气温罕见地超过44℃,川渝地区更是干旱少雨、一度限电停产。

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16日公布的数据,8月,全国多项宏观经济指标较7月呈现微弱好转。工业生产、服务业、社会消费均有所向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国物价稳定、出口保持景气。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还在扩大,青年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

气候异常,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南等地扩散,是不利因素。8月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也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经济应对政策,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包括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新增8000亿信贷规模,设立3000亿元金融工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19项接续政策等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分项数据显示:

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8%;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58亿元,同比增长5.4%;8月,出口21241亿元,增长11.8%;1月-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7106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3%,制造业投资增长10.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4%;8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16岁-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8.7%;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5%,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3%。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向《财经》记者指出,8月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增长由财政刺激、国务院督促等因素支撑,难以长期持续,而房地产投资持续负增长、出口存在增速下滑风险,因此,消费复苏情况将是决定中国下半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能否达到5%以及全年GDP增速能否达到4%以上的关键因素。原本,7月CPI同比增长2.7%,逼近3%拉响了通胀警报,但8月CPI回落,目前警报已解除。中国目前的主要问题不是高通胀,不是需求旺盛、供给不足,而是相反——经济下行、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

滕泰预计,受猪周期影响,9月CPI同比增速可能会反弹,但10月后三个月会回落至2.3%下,甚至个别月份在2%以下。8月核心CPI(剔除食品能源)同比上涨0.8%,PPI(生产价格指数)上涨2.3%。他建议,政策无需再顾及太多全球通胀影响,中国面临的情况与欧美相反,正是该降息的时候,预计下一步存贷款利率还有更大下调空间,这对稳增长的意义将非常重大。

 

消费增长由负转正,稳就业须服务业发力

经济的循环体系大致如此运行:消费-生产-就业-消费。

暑假是出行高峰,也是消费高峰、需求高峰。今年8月,海南的旅游业被疫情截断,三亚、海口等地进行了临时性全域静态管理,但川西游、云南游、湖南游、周边游表现火热。8月,全国消费出现由负转正——1月-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560亿元,同比增长0.5%,而此前的1月-7月为-0.2%。全国网上零售额84295亿元,增长3.7%。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2414亿元,增长5.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6%。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58亿元。分项看,汽车消费旺盛,但化妆品、家具装修用品及通讯设备的消费出现下滑。按消费类型分,8月,商品零售32510亿元,同比增长5.1%;餐饮收入3748亿元,增长8.4%。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1%、5.8%;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分别增长15.9%、17.1%;同时,化妆品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均分别为同比-6.4%、-8.1%、-4.6%、-9.1%。

整体来看,滕泰指出,1月-8月并没有发放大规模的消费补贴,消费复苏源自市场经济的自然力量,可持续性应该较强。最近两个月,央行已经调低了LPR利率,许多商业银行下调了存款利率,如果能够持续降低居民储蓄倾向、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消费的后续增长仍然有望保持。2021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以上,在今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的经济恢复中,消费仍将发挥主要作用。基建投资的乘数效应显著低于消费,如果将更多用于投资的财政资金转而用于发放补贴、提振消费,对于稳增长的效率或许会更高。

一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人的收入。值得注意的是,从1月-8月情况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实现同比0.5%的正增长,消费仍待大规模发力。在北京开网约专车的一名司机告诉《财经》记者,自己原先在食品饮料行业做销售,被裁后失业几年,开网约车,除去油费、抽成赚得不多,他妻子没有工作,目前在家带娃。唯一庆幸的是,家中没有房贷。

一些城市的关店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位东北女士到云南大理生活多年,疫情前原本租了一间店铺做小吃生意。2019年她的房东将房子收归自家做小吃生意,她本打算等2020年过年后重新盘一间店面开业,但后来,新冠疫情发生、看到原房东以及许多店铺接连歇业,她也不敢再盘下店面,暂且打工谋生。今年暑假云南游客多,许多店家的生意火了一把,但之后的消费会是什么情况,她也拿不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中泰证券首席分析师杨畅告诉《财经》记者,该数据低于2021年同期938万人,但高于2020年同期781万人。8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回落至5.3%(前值5.4%);25岁-59岁主力就业人群失业率4.3%(前值4.3%),保持平稳,尤其是16岁-24岁失业率18.7%(前值19.9%),出现回落迹象;31个大城市失业率5.4%(前值5.6%),继续回落;就业状况整体延续了改善态势。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目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错位,诸如国考、金融行业内卷厉害,但中国制造十大重点领域2025年的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此外,年轻人如何借助互联网电商等平台实现低成本创业,通过“供给创造需求”,可待进一步探索。

考虑到今年高校毕业生有1076万人,青年人就业率的明显提升仍待拐点出现。滕泰指出,8月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的增长情况,可以说是波澜不惊,这或许是就业尚未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原因。未来,考虑到自动化技术升级、工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而农业恐怕难以承载更多就业,还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将其打造成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支点。

 

房地产持续拖累投资,降息成为必然

1月-8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0.0%(前值9.9%,上年全年13.5%),保持平稳;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3%(前值7.4%,上年全年0.4%),基建投资持续发力较为明显。

财政部8月30日公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今年中国新增3.65万亿元专项债,靠前发力。1月-6月,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1万亿元。已发行的专项债券中,支持市政建设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11691亿元、交通基础设施5777亿元、社会事业6389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5296亿元、农林水利2832亿元、生态环保1276亿元以及能源、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等802亿元,对稳定宏观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但滕泰指出,如此大规模的专项债投资,加之国务院督查组及各级政府的督促,实现了目前基建投资的大幅增长。但如果去除人为因素,靠基建投资驱动经济增长,难以持久。实际上,中国扩大内需除了扩消费,也要重视高科技制造业投资的支撑作用。1月-8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3.0%、14.2%。前者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0%、27.4%;而后者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0%、16.9%。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成了经济最大拖累项,1月-8月同比下降7.4%。杨畅介绍,根据官方数据折算,8月,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同比增长6.5%(前值3.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下降13.8%(前值下降12.1%),仍为负增长且降幅连续四个月扩大。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财经》记者表示,当前要继续稳投资,注重开发商的投资拿地意愿和新开工意愿,在刺激开发投资方面要有创新政策,以确保该指标不失速。1月-8月,全国房企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速为-49.7%。此类数据的特点是,最近几个月普遍都是下跌近50%的水平。目前拿地积极性确实不高,和房企资金压力大是有直接关系的。但客观看,也有一些房企拿地动作还是比较积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78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0%,降幅比1月-7月收窄0.1个百分点。严跃进介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数据最近几个月普遍都是下跌近两成的水平。虽然今年7-8月数据并不好,但其实比今年4月份最低点也还是略高的。9月各地限购方面松绑动作大,将继续推进销售数据的改善。

8月以来,稳楼市政策也在持续发力。8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提出,支持住房刚性和改善性需求。8月20日,五年期以上LPR大幅下调15个基点。8月31日,国常会提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地方要“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灵活运用阶段性信贷政策和保交楼专项借款。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8月,已经超过90城发布了稳楼市政策接近120多条。

不过,李迅雷也指出,按照西方学者的研究,房地产存在15年-25年的建筑周期,也即库兹涅茨周期,而中国的房地产已经持续繁荣了20多年。国内房地产将面临人口过快老龄化下需求收缩的巨大压力。今年中国总人口极有可能出现负增长,2030年前后步入超老龄化社会,这两个趋势势必会让房地产的供需双减。房地产的长周期已经出现了拐点,而且这个拐点早在2017年就已经出现。地产下行是2022年宏观经济最大的潜在挑战,下半年尤其要防范房地产公司的债务违约及少部分居民的“停贷”现象。

《财经》记者注意到,最近几天,多家银行宣布下调居民存款利率。9月15日,工农中建交以及邮储银行六家大型商业银行下调定期存款利率。9月16日,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发布公告,宣布下调定期存款利率——调整后的存款挂牌利率基本保持一致:活期存款年利率为0.25%,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85%,三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为2.65%,五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为2.7%。

滕泰指出,中国非金融企业的贷款总额超过132万亿元,居民贷款余额73万亿元,其中住房按揭贷款39万亿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也接近60万亿元(还有一些隐性债务)。降息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地方政府与居民的融资成本,也有利于释放消费潜能。利息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一部分,在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大幅下降、越来越多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储蓄者还想享受高利率,无异于杀鸡取卵。这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必须降息。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9.5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4个百分点。广发证券研报认为,8月金融数据揭示,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在发力,且行之有效,它的确带来了融资的恢复。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向《财经》记者表示,接下来中国货币政策应该还是会保持较为宽松,以稳增长作为主要目标推进。当前,全球其他经济在高通胀情况下进行加息,这不足以成为制约中国货币政策的因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虽然破七,但人民币兑欧元、日元、韩元汇率仍然较为强势,这也不应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掣肘因素。罗志恒根据历史利率测算预计,接下来,中长期的房贷利率理论上还有1个百分点的空间,以应对房地产风险、释放居民购买力,同时也会对提振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起到强有力支撑。

同时,罗志恒分析,疫情以来,稳经济措施以政策刺激为主,但其边际效应会递减。刺激政策只能管短期,且有副作用;只有推动改革和构建制度才能管长远。还是要通过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全面放开市场准入限制、改进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加强对地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监督曝光力度等改革举措,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中国在短期稳增长、在中长期释放经济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