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首破万亿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财经》杂志 文/董云庭  

2022年10月24日 13:47  

本文5013字,约7分钟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效应显著,规模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细分领域具备全国领先的综合制造能力。但总体看,供应链断点依然较多,价值链处于中低端,尤其在全球经济下行、美国打压、区域冲突和高技术产品结构性短缺常态化的背景下,必须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以此作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主要目标

昆山丘钛智能化车间。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坚持“制造强市”的发展战略,以实体经济作为立市之本,高度重视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智改数转,2018年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破万亿元的产业并跻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一方阵。本文旨在描述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历程、特点和经验,并为未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2021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述

首先简单描述一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本情况,以通过对比了解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地位。

2021年,全行业营业收入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制造业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5万亿元,同比增长17.7%。在软件收入中,产品收入24433亿元,占比25.7%,其中工业软件24.4亿元;信息技术服务业6.03万亿元,占比63.5%;集成电路设计收入2174亿元。

在进出口贸易方面,2021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总额(21.7万亿元)的38%,增速高于全国(21.2%)5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为第一大宗出口商品,出口额达1.65万亿元;手机出口9.5亿部;集成电路3107亿块;液晶面板14.24亿块。集成电路仍是第一大宗进口商品,2021年进口6355亿块,金额4326亿美元(全球总量为5580亿美元),同比增加23.6%,相当于原油进口额的1.6倍。

与此同时,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规模同比增长22.3%,高于同期第二产业投资额增长率11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一大特征是技术更新快。截至2020年底,全行业专利数423万件,占全国专利数总量(942万件)的45%;在全国各行业的企业专利数排名中,华为、京东方、联想、中兴通信分别列第一、四、七、八位。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电子信息产业为苏州工业部门第一大产业,是苏州首个突破万亿元的产业。2021年,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工业产值11623亿元,同比增长10.8%;制造业规模占全行业总量的8.25%,与深圳、上海共列第一方阵。电子信息产业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产品的研发和制造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综合制造优势,2021年生产微型计算机4895万台,占全行业的13.8%;手机4321万部,占行业的2.6%;集成电路263亿块,占行业的7.3%。

2021年,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14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74.9%;全国来看,占全行业出口额的10%左右,出口规模居领先地位。

产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规模以上企业1271家,从业人员近100万,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其中有9家入选了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3家。目前,苏州电子信息领域境内上市企业已达68家,排队待上市13家,企业进入上市密集期。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层次日益提高,苏州已具备计算机零整部件、通信终端设备、电子电路及其他电子元器件等领域规模化生产能力,成为以计算机、显示器、移动手机和路由器等为代表的数十种IT产品全球性加工生产基地。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头部领域——集成电路制造领域,苏州已形成以“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为核心,以原材料、设备及服务产业为支撑,以数十家世界知名企业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产业集聚态势明显。2021年全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实现整体销售收入1299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集成电路制造共实现销售收入近446亿元,占全产业销售收入比重34.3%,销售值同比增长18.8%。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大量承接中国台湾企业的代工起步,始终保持着很强的中外合作特征。截至2021年底,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245.33亿美元,占制造业领域总量的24.7%;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总产值8731亿元,占行业总量的83.4%。外资在带来资金、技术、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着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软实力,包括企业文化、先进管理、精益求精、合规经营和商业文明等方面。

如今,苏州正着力打造产业创新集群。上下游产业链已非常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先行产业,产业创新集群构建初见成效。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有高新技术企业1461家,不仅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弹性衔接,而且构建了集成电路集群、信息通信集群、显示器产业集群和传感器集群等。2022年一季度,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产值2893亿元,同比增长13.9%。

以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5000亿元,占据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半壁江山的昆山为例,昆山市委书记周伟在2022年初的发言中提及,昆山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贸易比重已从65%降至45%以下。作为苏州电子信息行业制造高地代表的昆山,已经开始从制造业集群向研发创新集群迈进。

 

快速科学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电子信息行业作为苏州的支柱性产业,是国内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最为明显的地方产业之一。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上仍然大而不强、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距离世界的中高端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增长质量需要提升。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率为22.5%,低于全行业的25.4%;营业利润率为4.3%,低于全行业的7.2%,库存和应收账款过高。

二是研发投入仍显不足。2021年,苏州电子信息行业规上企业研发经费为1119亿元,投入强度2.7%。类比来看,全行业研发强度为3.6%,百强企业为6.4%,华为的研发强度则高达15%。

三是软硬比例失调。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软件则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实体经济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提升到55%和74.4%,驱动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增长。2021年,电子信息全行业制造业收入13万亿元,利润率为4.3%;软件收入为9.5万亿元,利润率则可以达到12%。比较而言,苏州的软件行业发展滞后,2021年苏州市软件产业营业收入为813亿元,占全行业的比重不足1%,与制造业占全行业总量的8%不相匹配。

相对而言,苏州电子信息行业以外资为主,对比深圳以内资为主的产业结构,创新活力不足,龙头企业对上下游的带动作用不强。随着土地空间、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约束日益趋紧,传统的外延式扩张已无条件也不可能。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在包括标准、品牌、知识产权、人才结构、治理能力、综合效益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亟须提升。

 

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但总体上看,产业链断点依然较多,供应链尚不完善,价值链处于低端,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全球经济下行常态化、美国打压常态化、区域冲突常态化和高技术产品结构性短缺常态化的背景下,要推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以此作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主要目标。

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一是产业链集约化,要强化基础,弥补关键短板,继续发挥自己的长板优势;二是供应链弹性化,谋划供出多门,做到未雨绸缪,进退有序,当前要充分利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压实供应链;三是价值链高端化,努力占领标准、品牌、知识产权、人才、数据、管理等制高点;四是生态链全球化,构建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而结合当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苏州已形成的产业优势,创新集群的建设可以重点关注以下领域:传感器、工业软件、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

传感器日本在上世纪就提出“谁控制了传感器,谁就能支配新时代”;德国也认为传感器技术是智能设备、机器、车辆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MIT(麻省理工学院)把“智慧传感”列为全球突破性十大技术之一。传感器将输入变量转化为数字信号,是物理世界通向数字世界的桥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电子、医疗电子、能源电子、交通电子、汽车电子、海洋电子、农业电子等领域。它也是物联网的主要联接器件,是产生、处理、应用数据的第一道门,没有传感器,数字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智改数转也将成空中楼阁。

传感器是典型的多品种(5万多种)、小批量、广领域、高技术的产品。目前,我国应用于手机、汽车、装备、仪器等领域的高端传感器基本依赖进口,来源国主要为美国、日本、德国和北欧国家。与此同时,传感器产业创新集群需要突破材料、工艺、MEMS(微电机系统)、软件和芯片等的制约。

工业软件工业软件指专用于工业领域的软件,包括工具类软件、控制类软件和管理类软件等。目前我国工业软件自给率很低,90%以上依赖进口,是继芯片之后西方限制进口、打压我国的又一技术领域,从商业数学软件(MATLAB)到电子设计自动化(EDA)都受到美国的进口制约。

工业软件产业的培育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分步骤聚焦发展,第一步要让国产工业软件在国内企业中有机会进行应用,达到“想用、能用、好用”;第二步使CAD、CAE、EDA等工具类软件向高端方向进展;第三步,管理类软件要在借鉴国外产品基础上不断创新;第四步,开发细分领域和复杂工艺的专用工业软件; 最后应关注产业创新集群中的企业之间实现生态合作。

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领域必不可少。集成电路又是我国第一大宗进口商品,2021年进口6355亿块,计4326亿美元,同比增长23.6%,进口尤其是高端芯片的进口依赖度极高。自2018年起,美国不断打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限制进口、设备管制、组建美日韩台四方联盟(Chip 4)、通过芯片法案、断供EDA等,预期未来对我国的制约将会继续且日趋严厉。

苏州作为制造大市,必须建设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关注中高端芯片产业链,通过产业创新集群,打通设计、代工、封装测试等环节。

工业机器人我国已是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2021年占全球销量将近45%,美国预计2030年我国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将达到320万台以上。目前国内所需的工业机器人多半是海外(主要是日本)制造,虽然2021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36.6万台,但基本上以组装集成为主。

苏州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好、应用场景众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起步早,企业应用意识强,是进一步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沃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集群建议聚焦于高端控制系统、减速系统和专用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和触觉传感器),扩大本土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占比,降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

 

对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经历近40年的努力,已经成为行业制造领域的领先者,建立起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下一步,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引导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还应对以下方面进行关注。

首先,创新模式需要加快转型。长期以来,我国推进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是由上而下的,即由相关部委、行业主管部门发布指南,由地方组织申报,继而专家评审,最后主管部门核定。现在看来,这种模式收效不大,资源利用率也不高。

苏州已有丰富的应用型创新经验,未来应建设“以自下而上为主、上下彼此促进”新创新格局,这将有利于与企业需求、研发能力、市场应用的紧密结合,也有助于企业对创新领域的专注和投入。

其次,应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主体集约化。重大技术和产品创新不能一哄而上,全面开花。在集成电路需求不匹配和国家政策倡导下,目前相关企业41.6万家,其中2022年1月-7月新增6.8万家,这种小、散、乱的模式难以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应引导社会“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主体集约化”,要像防止重复建设那样防止低层次重复创新。

再次,复杂条件下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外部环境面临疫情常态、美国打压、区域冲突、关键技术断供等复杂多变挑战,需依靠决策者给企业经营环境松绑。一是在法治化、市场化条件下帮助企业做好自己的事情;二是不断以势谋动,让企业有机会、有动力开展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三是给企业家松绑,继续弘扬企业家精神,让他们能安心、有信心、靠恒心做好企业,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编辑: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