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协同创新力,形成先进材料策源地

《财经》杂志 文/肖劲松  

2022年10月24日 13:47  

本文5706字,约8分钟

苏州先进材料发展既有产业基础扎实、创新资源集聚、生态较为健全等明显优势,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协同联动不够、集群效应不明显等短板,需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材料产业巨大市场需求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在科技创新、协同联动、集群化发展等方面着力,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材料产业策源地

东华能源(张家港)新材料有限公司夜景。

 

材料是决定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制品业,也是支撑国防、航空航天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苏州作为国内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正全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

为深入了解苏州市先进材料产业的发展情况,为产业发展问诊把脉,2022年7月中旬-8月,《财经智库》组织相关的技术、政策、产业等领域专家,对苏州先进材料产业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在此期间,调研组深入重点区县、重点企业、重点园区进行实地考察,并与相关主管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调研组认为,苏州先进材料产业发展既有产业基础扎实、创新资源集聚、生态较为健全等明显优势,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协同联动不够、集群效应不明显等短板,需要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材料产业巨大市场需求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进一步在科技创新、协同联动、集群化发展等方面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

 

一、先进材料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苏州先进材料产业在规模、创新能力、企业生态和集群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台阶。先进材料是苏州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全市万亿级产业。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材料企业产值突破万亿元,2021年先进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739.5亿元,同比增长21.6%,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41308.1亿元)的26%。从产业门类来看,全市先进材料产业已基本形成涵盖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等基础材料领域,以及纳米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领域。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是苏州先进材料产业发展的“加速器”。目前,苏州在先进材料领域集聚了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材料姑苏实验室、中科院医工所、苏大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工业园区生物材料表界面工程研究院、沙钢研究院、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微纳中试平台、苏大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苏州工业园区生物材料表界面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省市级产业创新平台。依托这些平台,汇聚了一批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组织实施了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创新项目,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品和标准。在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先进分析表征仪器等方面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比如,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率先对生物材料表界面工程进行重点攻关,并取得了国际性领先成就;在半导体材料领域,集聚了全国氮化镓材料产业相关的七成以上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人才和高端团队。

3.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体系逐步形成。近年来,苏州先进材料领域涌现出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持续引领整个产业发展,同时还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生态体系。截至2021年底,苏州先进材料产业规上企业达3871家,占全市的32.36%,高新技术企业达1911家,占全市的17.15%。上市企业54家,拥有沙钢集团、永钢集团、龙腾特钢(钢铁新材料),三爱富、中化(化工新材料),纳微科技、苏大维格(纳米新材料),恒力集团、盛虹集团(高性能纤维),亨通集团、永鼎集团(光通信用新材料)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21家。

4.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苏州正加大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精准布局,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以张家港、常熟为主,依托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等产业载体,重点发展面向汽车、航空航天、海工船舶等领域的优特合金钢,打造国内领先的精品钢材产业集群和绿色智能冶金产业基地。以张家港、常熟、太仓为主,依托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工园和常熟新材料产业园,以跨国生产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以硅材料为主导的有机硅新材料产业链,打造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吴江为主,依托恒力和盛虹两大“世界500强”化纤巨头,围绕新型化纤及功能纺织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新材料、前沿纤维新材料等领域,打造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创新产业集群。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纳米生物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等领域,大力发展光电子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纳米生物材料、功能膜材料,重点打造世界领先的纳米新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和国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区。通过推动各产业集群板块差异化布局,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和功能完善,形成产业推进合力。

 

二、先进材料产业迎来重要历史机遇期

1.新材料技术和新材料产业成为各国战略必争领域。新材料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属材料工业先导,事关长远和全局,是面向未来战略必争领域。颠覆性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将加速产业变革,催生对新材料的巨大需求。新材料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与先导,对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安全等具有支撑和保障的作用,已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全球产业链重构大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成为共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成为首要因素,因此,新材料技术和新材料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纷纷布局新材料,抢占战略制高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仍不断出台大量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其新材料技术和产业优势。韩国、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2019年日韩半导体材料(聚酰亚胺、光刻胶和高纯氢氟酸)的贸易冲突,以及美国对中国新兴产业和高科技的打压,最近将氧化镓和金刚石列入出口许可名单等系列事件,进一步凸显了新材料的重要性,也时刻警示我们必须夯实新材料这一关键产业基础。

2.新材料产业是中国应对国际竞争和保障国内发展的关键领域。对中国来说,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不仅是应对国际竞争、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而且也是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保障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都具有战略意义,事关长远和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从国际上来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依旧盛行和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影响下,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增多,给中国新材料进口、基础材料出口、国际资源能源利用等带来巨大挑战,但这也加速了中国新材料自主创新的步伐,为国产新材料推广应用和规模化生产带来良好的机会。对于国内来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及民生福祉改善等方面的需求,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同时也对材料性能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也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差,“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现象突出,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和国内巨大市场需求,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虽然给中国高端新材料进口、基础材料出口、国际资源能源利用等带来较大压力,但这也加速了国产新材料自主创新步伐,为国产新材料规模化推广应用带来机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背景下,各地也将新材料作为地区产业发展重点,加强了布局。据粗略统计,全国20多个省区市,都将新材料产业列入“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

3.苏州是长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重点集聚区。从全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新材料产业三大重点集群之一,产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汇聚,创新实力强,市场空间大,拥有新材料产业基地数量最多。其中,江苏省是全国新材料制造和需求大省,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近年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产值占长三角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六分之一。苏州又是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集聚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其产值、企业数量、创新平台等均居全省前列。面对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新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新材料领域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部署,打造包括新材料在内的四大产业创新集群。

苏州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一是长三角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如对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来说,就面临着上海、南京的竞争;对于精品钢材和特种合金来说,面临着上海宝山、南京、安徽马鞍山等地的竞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方面,面临着浙江宁波、嘉兴和上海宝山,江苏常州、南京等地的竞争。二是创新能力不足。苏州在高校、研究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人才等创新资源和平台的数量和水平上难以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相比。三是产业生态不完善,协同集聚不够。市域各板块之间,与周边省市之间及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政策、布局等方面的衔接和协同不够,导致资源分散,同质竞争。检测、认证、数据、知识产权等配套的服务环节缺失,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三、对策建议

1.聚焦发展重点,前瞻谋划布局。一是充分发挥临近长三角的巨大市场、产业基础好和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聚焦重点方向、重点产品、重点技术和重点区域,加强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积极争取国家新材料应用示范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测试评价等重点产业化平台落户苏州或联合共建;争取国家新材料产业相关的资金给予苏州先进材料项目倾斜;承担一批国家级新材料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产品;紧跟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技术前沿,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形成一批原创技术和产品,打造先进材料原创技术的策源地。二是聚焦优势领域,加强产业链条整合。围绕重点应用方向和重点产业链,加强区域政产学研用金资源的整合,实现全产业链的创新突破,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和产业载体,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应用的产品,举办一些品牌性会议会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集研发-生产和应用与服务于一体的先进材料创新应用高地。

2.强化协同创新,增强发展动能。从“集聚创新资源、壮大创新主体、做强创新载体、优化创新生态”等方面着力,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集聚各种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形成先进材料创新高地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力争将苏州打造成世界级新材料产业创新集群。聚焦沪苏,深耕京深,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落户苏州,积极融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大力承接科创要素转移转化和资源共享;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二是引培并举,壮大创新主体。在全球范围内招引一批领军型人才、创新型团队。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引导优势产业领军企业研发机构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行业链主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做强创新载体。围绕国家材料实验室建设,加强各创新平台的整合,大力推进重点平台和众创空间、孵化器、中试基地建设,提升各个园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度和园区的配套服务水平,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孵化链条。

3.完善实施机制,形成发展合力。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和信息共享,强化战略规划、要素配置、政策支持,指导和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建立市区县联动协调工作机制,明确各实施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各区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二是强化精准施策。综合用好、用足、用活现有相关政策,构建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体系,量身定制苏州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政策,集中财税、土地、人才、生产要素和应用推广等资源,形成政策合力。对重点项目、企业、平台、人才等,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强化主动服务、跟踪服务。研究建立苏州先进材料产业白名单制度,在融资、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三是强化区域联动。加强市区联动,以及与周边省市,乃至全国、全球新材料产业的创新资源、载体、产业链供应链、人才、资金等要素之间的联动,实现差异化发展和优势互补。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在经费投入机制、收益分配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工作责任机制、初级产品市场培育、重大项目落地和载体绩效考核等方面,要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4.完善配套服务,优化产业生态。一是加强检测、认证、数据、知识产权、标准等配套的服务环节建设,加强专利布局和知识产权保护,开展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二是加强标准建设。支持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积极进行先进材料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强化标准引领的意识。三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放大创新发展基金、天使投资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产业的发展。三是发挥行业协会、智库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加强培训、产业对接、咨询等服务,举办系列大型会议会展活动和项目路演活动,加强资源对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作者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所长;编辑:张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