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新起点,新选择

《财经》杂志 文/范恒山  

2022年10月25日 19:42  

本文4991字,约7分钟

苏州是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地位非同一般,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市、工业大市、开放大市和当之无愧的全国最强地级市,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而当今苏州,已处于新发展起点之上,面临着新的路径选择

友达光电总投资18亿美元的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增资项目成为昆山市外资单体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

 

苏州是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地位非同一般。我多次到苏州调研,曾参与或主持过不少涉及苏州发展建设的重大规划、方案和项目的研究谋划,直接感受到苏州的成长和变化。过去几十年来,苏州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以特色之路成就了持续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苏州克服了内外环境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严重干扰,经济社会发展连续迈上新台阶,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市、工业大市、开放大市和当之无愧的全国最强地级市,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令人惊叹、鼓舞,也激人奋进。而当今苏州,已处于新发展起点之上,面临着新的路径选择。

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是关键的起步阶段。未来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迭代、国家角色转换、治理规则调整等加速推进;与此同时,逆经济全球化湍流汹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肆虐蔓延。在此过程中,我国影响力不断提升,但遭遇的围堵打压也不断增强。从国内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耸立在前,一系列重大发展改革战略与工程将付诸实施;相关利益关系调整更加深刻,社会各方对发展改革效应的期待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发展的基础持续巩固,韧性不断增强,但新问题、新矛盾也将陆续呈现,治理的难度显著加大。未来发展既充满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存在十分尖锐的挑战,而把握机遇、化解挑战的钥匙就是千方百计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苏州在新起点上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应该看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持久而强劲的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苏州仍然存在短板、面临挑战。例如,苏州的资源约束日益强化,全市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0%的宜居城市开发强度上限;苏州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科技基础不够坚实,自主创新水平和要素协同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等。同其他地方一样,苏州也面对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任。作为地区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苏州不仅要克服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跃上新台阶,而且要担负起为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排险探路的职责。

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着眼,结合苏州的具体实际,我以为,苏州应当着力如下关键方面积极探索、锐意进取、积累经验,在全国形成示范和表率。

 

(一)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基石,构建抗风险耐竞争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强则地区兴。可持续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而产业的可持续取决于其抗风险能力和区域竞争力。制造业具有市场的广泛性和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因而是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基石,制造业越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区域竞争力就越强。苏州经济这些年保持快速增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在于始终致力于发展制造业。

目前,苏州制造业规模庞大,电子信息行业和装备制造业产值先后于2018年和2020年突破万亿元大关。苏州应当继续固守制造业发展这个立市之本,把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整体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依托先进制造业建设高而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塑造“苏州制造”品牌为引导,大力提升制造业品质。特别要抓好两方面:一是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借助实施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举措,进一步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产业,为数字化赋能制造业提供基础保障;深化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全链条数字化应用,以数字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及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推动生产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注重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开放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是不断提高制造业关键环节“专精特新”水平。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细化分工和纵深拓展,依托多种杠杆强化对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坚和工艺提升,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建补,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质量提升,通过环节精进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并依托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围绕完善配套体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等推动其他产业繁荣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即便像苏州这样综合实力很强的地方,也不能见新就上、见高就攀、“四面出击”,应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整合资源的能力,选择性发展几个重点产业,一举将此做强做大,迅速形成地区乃至国际竞争力。

 

(二)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牵引,建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

良好的体制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苏州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虽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与高标准市场体系仍有差距。营商环境是基础性、综合性生产要素,直接决定着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营商环境指的是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因而与体制改革和市场建设紧密联在一起。营商环境直接关系投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与活跃度、资源要素的流动性和聚集度,是具有标志性、关联全局性的事项,应当以其为牵引深化改革,构造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制。

这些年来,苏州矢志不渝抓营商环境建设,采取了许多创新性举措,成效显著,已成为区域高地。但营商环境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苏州应进一步克服薄弱环节,引领营商环境建设从“放管服”的一般性改革向深层次改革推进,核心是从通过改善服务“给方便”,提升为建立制度“壮信心”。在继续挤压行政审批权力空间,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方式、缩短审批时间的同时,围绕建立统一开放、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高标准市场体制,着力推进如下三方面的改革:一是规范和排除不正当市场竞争与市场干预行为,保障市场畅通和资源要素自主配置。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废止一切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垄断,防止利用数据、算法、技术手段、自然因素等独占市场、限制竞争;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与做法。

二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的财产权利;维护公平经营权益,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完善公平服务体制,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适用国家支持发展的政策。

三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诚信交易、履约结算的信用经济。依法促进政府带头守信践诺,杜绝“新官不理旧账”问题;依法打击各种坑蒙欺诈、逃废债务、掠取资财行为,严厉惩处违约毁约做法;健全信用联动机制,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一体建设、协同发力。

 

(三)以深化开放融合为抓手,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区域发展不平衡形成的原因虽然有多个方面,但由管理体制、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造成的地区间的封闭与隔绝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对此认识不足,使不少地区只重于内部运作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实际上,推进对外开放和对内融合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开放融合不仅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还能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合理分工,强化比较优势;不仅能化解地区封锁和行政垄断,还能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产业的转移承接和先进规制的对接融通。

一直以来,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苏州坚持对外对接服务上海等区域、对内实施全域一体化,措施实、力度大,开放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显著提升了内部协调发展的程度,成为城乡间、地区间收入差异最小的地区之一。苏州应发挥区位条件好、综合实力强、回旋空间大等优势,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对外开放和对内融合。一是充分借势国家战略和各类重大功能平台,以制度规则创新对接为支撑,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和海峡两岸合作,促进外企外资在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创新业态模式等方面发挥牵引拉动作用。二是进一步发挥毗邻上海和地处长三角中心区的优势,深化与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重点是推动重大工程的合作建设、打造先进的产业集群、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塑造通行的治理规制、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等。苏州要注重在一体化中发挥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通过承接转移提升自身经济质量、带动相关地区加快发展。三是强化市域统筹,以各具特色、相互支撑为导向,推动全市统一规划、一体建设、协同治理。一方面,按“中心加组团”模式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和产业等功能分工;另外大力推进新老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的一体化建设,形成各显其能又高度协同的联动发展格局。四是大力破除城乡分割体制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推动以城带乡、以工扶农、以企帮村,加快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发展。

 

(四)以实现同权同则为基点,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味着进入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而共同富裕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苏州有条件也有必要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共享发展上做出示范、成为表率。

长期以来,体制分割、机会不均等成为形成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收入及福利差别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因此,推进共同富裕应以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全体人民的社会权利、发展机会、管理规则的平等化为基础和前提。苏州应立足于此开展工作,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不同人群公共政策服务差别、撤销歧视性社会治理门槛等方面下力气。在此基础上,可重点开展三方面的探索:

一是推动实现社会就业的持续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富裕之基。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之生育政策的调整,社会就业的压力会不断增大。而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和产业发展高地,苏州流动人口集聚度高,就业压力会更大。应进一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不断扩大就业的容量、稳步提升就业质量,有效保持适宜人群的就业权利。二是加快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富裕”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基础和关键在收入分配。低收入群体是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矛盾所在,持续“提低”也是核心难点所在。苏州可着眼调整劳动与资本等的收入分配比例、加大第二次第三次分配的调节功能、减少或降低基本负担、培植财产性收入源泉等进行探索试验。三是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推进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明确目标任务、建立标准体系、强化责任机制、明确时间节点,着力解决对域内不同人群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化问题。

 

(五)以追求“上、善、精、实”为导向,积极构筑精神文明引领高地

坚定的意志、能动的创新、严谨的操作、持续的努力都来自于精神的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全面有效的调动和运用好物质资源能量,更要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与之相应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念、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苏州人文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敦实,社会道德基础良好。应当发挥比较优势,以科学的手段和适宜的方式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打造精神文明引领高地。基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立足于向上向善、求精求实着力培育提升如下五种精神:一是责任精神。切实树立向社会负责、向历史负责、向自己的信誉负责的意识,严格履职、勤勉做事;二是创新精神。把创新作为工作常态和底线要求,不断革故鼎新、开拓进取;三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精细专注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虚浮矫造、大而化之,也不搞下不为例、对付了事;四是契约精神。一诺千金、诚实信用、公平交易、公正对人;五是协作精神。相互支持、密切协作,追求互利共赢、协同发展。通过努力,形成苏州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城市精神和地区品格,使之成为“强富美高”苏州的核心内容。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编辑:张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