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未来,砥砺前行

《财经》杂志 文/张燕生  

2022年10月25日 13:30  

本文3999字,约6分钟

我们将面对全球化时代退去,长期与通胀相伴,中美宏观政策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的新阶段,其中蕴藏着重大商机和战略机遇。苏州实体经济下一步如何做好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这篇大文章,将决定苏州实体经济未来的世界分工地位和国内综合实力

常熟的琴湖溪里商业中心购物。

 

在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苏州经济充满活力,活力的一大来源是不同模式共同作用、共同发展。

苏州有着大胆闯大胆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昆山、太仓等虽然是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发展模式,但其内涵是招商引资、离岸制造和模式创新结合。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在出口加工区、综保区、城乡统筹方面都进行了制度创新,为国家推广整体开放进行制度的先行先试。

苏州有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真务实精神。在这种精神引领下,探索出以吴江、张家港、常熟为代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从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再到民营企业,甚至发展出世界500强领军企业并形成基于创新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都与这种精神密不可分。

苏州有着坚持睁眼看世界、推动国际合作主导的开放精神。以工业园区、高新区为代表,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和韧性,建立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高地。

这些不同的发展模式相互学习借鉴、共同促进前行,讲述了过去40多年的苏州故事,未来的30年苏州应该怎么发展,将是这篇文章重点探讨的内容。

 

国际环境充满机遇挑战,实体经济转危为机

当前,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重大变化。苏州实体经济如何认清趋势、把握大势、抓住机遇、化解风险、勠力前行,将决定苏州实体经济未来的世界分工地位和国内标杆实力。

一是全球化倒退,全球供应链收缩以及零库存、及时供货的综合物流的时代结束了。苏州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嵌入国际工序分工体系、打造外资主导的跨境供应链时代似乎也将退去。苏州需要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机遇,打造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挂钩不脱钩相互依赖互补合作、有饭大家吃错位发展的智能化新型供应链体系,以增强供应链韧性、柔性和弹性,确保供应链安全。

二是全球贸易投资减速,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阶段将告一段落,苏州依托国内大市场畅通产业大循环成为新发展方向,而保持外贸依存度、发展加工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外资主导的中间品贸易的时代充满挑战。苏州实体经济应大力发展高增值贸易、数字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绿色贸易,稳固外贸外资外经,不断深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依然是苏州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引擎。

三是科技、产业、金融面临脱钩长期挑战,科技拿来主义、产业和金融关键领域对外依赖的时代前景大门即将关闭。“中国+1”“中国+N”、再到去中国化,跨国公司重构中国为中心和美国为中心的两大并行体系,将是苏州实体经济发展面对的重大挑战。苏州实体经济需要探索在科技、产业、金融等重要领域和全球性企业挂钩不脱勾,继续深化内外资、内外企、内外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需要创新思维把全球一流人才、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深植苏州大地。

四是中美战略博弈长期化,我们将面对长期与通胀相伴,中美宏观政策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的新阶段,其中蕴藏着全球投资人两面下注对冲风险的重大商机和战略机遇。苏州实体经济下一步要做好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这篇大文章,让全球投资人更容易选择苏州、落户苏州、集群苏州,让苏州创新产业和资讯产业集群上一个大台阶进入世界前沿。

 

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苏州创新色彩浓厚,2021年苏州研发强度达到3.9%,高于江苏省、广东省等平均水平,在城市中也是处于先进水平。苏州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领域有很多成功经验,并引进了一批苏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迫切需要的大院大所,培育出一批在世界处于前沿地位的产业创新集群,并有希望在一些未来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

苏州接下来可以进一步聚焦,创新链布局围绕产业链补短板、跟踪世界科技前沿布重点、面对未来产业开新局上下更大功夫。集中力量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部署一批重大科学装置、基础研究学科、新型研发机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和龙头企业开发试验机构。

一是要以创新思维培育本地研究型大学集群。苏州应利用好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等,围绕苏州未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按照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和科技体制三年攻坚计划的战略部署和发展要求,持续支持苏州本地大学的“双一流”研发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在国家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领域持续攻关,以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要以创新思维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台湾工研院在半导体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的世界级研发和产业优势,德国弗兰霍夫协会在培育德国制造世界级优势所发挥的作用,新中国建设70多年来发展共性技术平台的一些成功经验,都为苏州提供了启示和借鉴。苏州在关键零部件、基础工艺、重要原料等领域选择性打造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基础共性平台、行业共性平台组合,对本地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要以创新思维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科技资源与科技成果发明人无形资产权益的分配共享机制,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探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程序和知识产权转让的保护装置。创造适宜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重要领域发展的开放包容共享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投身一体化大都市圈发展

苏州实体经济的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州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和在全球集聚配置高端人才要素的能力实力。首先,苏州应继续坚持与上海的产业传承与合作基础,深入“同城化”,上海作为世界未来领袖城市,双城竞合只会促进而不会阻碍苏州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前景。其次,苏州应重视与中国香港、新加坡之间的合作,学习借鉴港新经济自由度世界前三的管理理念,学习借鉴其营商环境世界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做法,学习借鉴其法定责任必须为是的法定机构公共治理模式;再次,苏州国际化城市功能发展的高度和深度,将直接决定苏州实体经济发展的综合质量和全球影响力。

一是发展国际化大都市的重点是集聚全球优质人才要素,满足新生代对美好生活需要。未来全球竞争的重点是一流科技、一流产业、一流人才。苏州要继续传承历史形成的“人间天堂”底蕴,赋予其现代化国际化法治化新内涵,再造新“人间天堂”。

二是可以聚集全球特色总部经济和功能性分支,重点是吸引科技型企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新业态及文化娱乐创新创意等新产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的公司总部和功能性分支。塑造现代未来数字城市的国际形象,营造世界一流产业创新集群的软硬环境。

三是应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和业态。按照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对城市国际交往程度的评估,依据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顶层的全球城市不仅有外贸、航线、世界500强总部等要素,而且是服务业占比超70%,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超70%。后者决定节点城市布局,市场技术集聚的国际化程度。

四是推动城市国际化、产业国际化、经济国际化进程中,要注重形成世界高档人才社区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宜居、绿色、开放、智慧、包容的国际化城区社区。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放至上的原则,打造15分钟生活圈、30分钟通勤圈、1小时经济圈。

 

推动高水平开放,培育国际新优势

苏州在推动先进制造业深度与世界融合,构建更高层次的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要注意培育国际新优势。

一是可以做更高水平商品、服务、要素、资源等流动型开放的先行官。苏州进一步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着力点是深耕精耕东亚东南亚地区。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于2022年正式生效,苏州实体经济要努力构建东盟、日韩、澳新三个经济合作区,培育跨境智能综合物流和数字供应链的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可以做高标准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排头兵。苏州改革开放实践中有一条成功经验,就是把引入外来竞争压力与推动内部改革动力相结合。当前,中国申请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关系协定)对标国际高标准制度规则,同时正式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苏州可以主动要求承担这些改革领域的先行示范区,争做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5G、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制度性开放排头兵。

三是可以做更高层次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创新型开放的重要引擎。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苏州过去40多年通过全方位国际合作发展了市场经济、工业经济、外向型经济。未来30年,苏州可以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开放创新生态和跨境创新网络。

 

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世界银行正在准备营商环境的新评估方法(即宜商环境,BEE),国内则正在建立统一大市场,内外的变化对苏州实体经济发展环境而言,是一场制度革命和治理革命。苏州在营商环境的优化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推进治理体系化与现代化。

一是要重视改善实体经济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从过去40多年的高速增长到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对实体经济而言是一场脱胎换骨的痛苦转型。是奋进还是躺平、是发展硬科技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是资本无序扩张还是新科技革命推手,将面对大浪淘沙的洗礼。因此,重视管理预期,重视政策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的正确引导,对于适应新形势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是要重视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三句话在苏州落地,对于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至关重要。过去30多年,中新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和进步,未来应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现代化,以及制度性开放方面取得突破和进步。

三是要重视全面深化公共治理改革进程。全面深化地方政府职能改革、全面深化法定机构改革、全面深化地方立法权改革是苏州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三大攻坚战。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编辑: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