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德企之乡”的突围

《财经》杂志 文/ 《财经智库》研究员 王相怡 编辑/张燕冬  

2022年10月25日 13:18  

本文4773字,约7分钟

太仓工业门类齐全,拥有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这里是著名的“德企之乡”,深耕对德合作30年,拥有约450家德企,包括50多家世界“隐形冠军”企业。太仓也是江苏省唯一一个既沿江又临沪的县级市,是对接上海的“桥头堡”,融沪发展已按下“快进键”

太仓市民公园。

 

太仓,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县域经济综合发展的样本,是走出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特色道路的典范。

这座县级市常住人口只有83万,但经济实力长期位列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名,2021年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8.9万元;在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同时,太仓连续六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榜首,拥有“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美誉,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太仓工业门类齐全,拥有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这里是著名的“德企之乡”,深耕对德合作30年,拥有约450家德企,包括50多家世界“隐形冠军”企业。太仓也是江苏省唯一一个既沿江又临沪的县级市,是对接上海的“桥头堡”,拥有全国唯一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口——太仓港。

 

太仓制造业综合实力强劲

太仓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可谓苏州制造业的缩影。20纪80年代,纺织、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的乡镇企业开始在太仓各地“四面开花”。90年代,太仓撤县建市,提出“接轨上海、以港强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工业投入大幅增长,承接许多上海向外转移的产业。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太仓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占比首次超过60%,达到60.41%。第二个十年,太仓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密机械、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2011年、2016年和2021年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744亿元、2040亿元和2943亿元,新兴产业占比从2011年的40.2%增长至2021年的57.5%。

表中列出了赛迪发布的2022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中前十名城市的经济数据对比,其中太仓位于榜单第七位。太仓与其他城市相比,土地面积最小,常住人口很少,故太仓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受到土地资源和人口规模的制约,工业总体规模偏小,但人均实力不俗。

在制造业领域,太仓拥有两个千亿级主导产业,分别是高端装备和先进材料。

高端装备产业包括高精密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核心零部件等特色板块,2021年404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163.97亿元,同比增长23.4%,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9.6%。其中,汽车核心零部件实现产值580.63亿元,代表企业有舍弗勒、博泽、博格华纳等。

先进材料产业主要有专用石化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工材料、特种差别化功能纤维、高分子材料等板块,2021年334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945.04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2.1%。太仓港港口开发区拥有亚洲最大的高级润滑油生产基地,世界顶尖三大润滑油生产巨头埃克森美孚、中石油润滑油、BP均在此设厂。

太仓的陆地面积本就较小,近年来陷入“土地资源见底、土地政策趋紧”的困局,随着产城融合程度加大,工业用地数量受到挤压,每年出让土地中的工业用地呈逐年下降态势。太仓亟须提高工业用地“含金量”。

此外,太仓制造业大多以原材料加工和中间产品生产为主,高端产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少,接单加工多,仿制品多。在外部环境动荡和周边城市疫情发生时,太仓工业经济往往受到较为严重影响。要想突围,太仓正在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在未来竞争中抢滩占先。

航空航天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是太仓的培育重点,力争到2025年两个产业的规模均突破500亿元。太仓的航空航天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太仓已拥有航空部件建工设备、航空专用装备及部件、航空新材料等产业链配套企业100多家,规模占据苏州的三分之一。2021年19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82.39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点石航空公司自主研发的涡喷500公斤级发动机填补了超音速靶机动力系统的国内空白。

生物医药是苏州的“一号产业”,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已汇聚超300家生物医药企业,年营业收入超200亿元,主要涉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医药服务外包等板块。其中,国内规模最大的药物非临床评价机构昭衍公司已服务国内外医药研发企业超过1500家;奕瑞影像的X光非晶体探测器国内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自下而上”诞生的德企之乡

1993年,太仓撤县建市。也正是在这一年,第一家德资企业——弹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公司落户太仓。这是一家诞生于1888年的德国老牌家族企业,是弹簧界的“隐形冠军”,产品广泛运用在汽车、建筑、机械、医疗等各个领域。

从最初落户太仓时的5名员工和500万元营业额,到如今的千余名员工和12亿元营业额,克恩-里伯斯工厂不仅成为集团里排名前列的子公司——全球销量占比高达25%,也成为太仓的标杆企业以及与德国企业交流的桥梁。

30年来,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落户于此。一方面,太仓临近上海,与上海在交通、产业、科研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吸引许多德企来此聚集;另一方面,太仓一直是江苏省营商环境的排头兵,例如全国首创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双信三即”模式,提出企业开办常态化“七合一”“0.5天0费用”等,致力于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对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太仓30年以来的对德合作,与许多城市选择的“自上而下”项目带动模式有所不同,是以市场为主导,“自下而上”推进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营商环境让太仓在德国的名气越来越响,吸引德企纷至沓来,不仅有许多大型德资企业在此设立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吸引了更多中小规模项目在此落户。太仓人将这种发展模式通俗地描述为“把德资企业养大”,许多德资企业刚落户太仓时往往只是个小团队,然后慢慢扩大规模。据调研,早期落户的德企已有90%以上完成了增资扩产。

目前,太仓拥有约450家德企,包括50多家世界“隐形冠军”,涉及精密机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其中,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六家落户太仓,前二十强家族企业有八家投资太仓。太仓打造了全国第一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第一个建在县级市的“德国中心”等十多项对德合作的全国第一和唯一,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德创新合作的高地”。

约有3000名德国人在太仓工作和生活。啤酒节、德国餐厅、中德友好幼儿园等“德国元素”越来越丰富,海运堤罗腾堡德国风情街即将开业,配有德国玛丽蒂姆酒店、德国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等特色业态。在德国,太仓的知名度甚至比苏州还要高。2008年起,“太仓日”活动每年都会在德国举办,包括巴符州、巴伐利亚州、北威州以及黑森州等地。

德国企业精益求精,创新力强,许多企业经多年沉淀发展成世界“隐形冠军”。有超过600家太仓本土企业与德国企业开展产业配套、技术研发、智能制造、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资本联合等方面的合作。

通过吸收人才、汇聚资本、吸纳技术、延展产业链等方式,太仓制造业在与德企的合作中成长、转型和蜕变,发扬专注、坚持和创新的工匠精神,共同筑成扎实且强大的精密制造产业基础。

东南佳与德国崇德集团合作开发的碳滑板产品应用于中国高铁;科耐迈克与德国研发团队合作填补了国内低温泵用机械密封部件核心技术空白;“工业4.0”概念发起者之一的通快公司为太仓企业输出智能钣金生产管理系统和钣金柔性加工生产线等助力企业转型,荣获苏州市“智改数转”技术服务输出标杆企业称号。

双元制教育的引入也极大推进了太仓中德合作的深入发展,为德资企业集聚、壮大和本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2001年,太仓建立了国内首个与德国职业教育同步的双元制专业工人培训中心,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精准培养制造业人才。此后,太仓相继设立了十多个双元制教育合作项目,包括学生教育、资格认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及专家级人才培养等,如2006年舍弗勒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的首个高职人才培养项目,2017年四机构共同设立的全国首个“中德合作双元制本科项目”等。

20多年来,随着太仓对双元制的引入、消化和本土化发展,涵盖中专、大专、本科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已培养出1万多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2020年,太仓发布全国首个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标准化成果《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南》。如前文中提到的克恩-里伯斯太仓工厂,就有100多名员工是双元制毕业。

 

太仓加快步伐融入上海

太仓东濒长江,南临上海市宝山区和嘉定区,西北连接常熟,西南则是昆山,与苏州中心城区并不相接。从太仓出发,到苏州市中心的距离约80公里,到上海市中心则是50多公里,驾车均为70分钟左右。这样的公路距离对于这座小城的经济发展而言,确实是远了些。这从太仓多年来波澜不惊的楼市中可以看出:与周边地区相比,太仓房价基本处于较低水平。

就在近几年,随着“公铁水”交通网络的加速建设,太仓的融沪发展终于按下了“快进键”,“下一站上海,上海下一站”是太仓提出的口号。

岳鹿路与嘉定城北路全线贯通,直达上海嘉定城北路的岳鹿公路断头路被打通;沪苏铁路开通运营,从太仓只需26分钟就能直达上海核心区,北沿江高铁启动建设,太仓站将得以扩大规模,“5+1”轨道交通体系逐步完善;太仓港与上海洋山港实现沪太通关一体化,疏港铁路专用线开通……

交通互联的深入让两地跨城通勤的人越来越多,也让两地民生方面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如今,只需带上一张上海交通卡就可在太仓乘坐公交;太仓的参保居民赴上海就医,可以免备案直接刷医保卡。

随着两地合作的深入,太仓与上海的产业链接也在加快步伐。2021年,太仓市引进上海项目259个,总投资229.8亿元,同比增长124.3%。

在产业协同方面,太仓凭借自身制造业优势,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太仓企业的产品涵盖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的全部七大系统,许多企业更是国内唯一的部件供应商。根据调研,全球40强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有18家在太仓发展,与上海大众、特斯拉等整车企业进行配套协作。在航空航天领域,太仓抢抓上海大飞机产业发展机遇,基于30年深耕中德合作的精密制造基础,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在“三航”领域的研发优势,聚焦核心装备、零部件、新材料、无人机等方向,重点推进民用无人机研发中心、民航检测、微孚智能等项目建设。例如,太仓推动18家德企进入中国商飞大飞机意向配套领域和合作企业库,舍弗勒航空轴承已列入商飞供应商清册。

此外,在金融资本方面,太仓主动参与上海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发展,引导瑞高、展新、华盈等高成长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充分发挥2亿元科创基金和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作用。在科技创新方面,太仓积极承接上海创新资源,建立大院名校创新联盟,邀请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等上海院所加入。据统计,“十三五”期末,太仓约有70%的企业产学研合作与上海高校院所联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