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 程强  

2022年11月23日 17:59  

本文3484字,约5分钟

展望2023年,内外部压力仍然不小,迎难而上或将是明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

10月经济数据反映了经济在外需回落和疫情反弹下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今年稳增长任务繁重艰巨,争取最好结果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展望2023年,内外部压力仍然不小,迎难而上或将是明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全局性眼光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命题,勾勒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实现形式。报告明确,发展仍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国内大循环和实体经济将是未来发展重心。报告对科技、人才、安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未来将通过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构筑“新安全格局”以保障“新发展格局”。我们认为,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力将逐渐减弱,数字经济升级、城市功能升级、能源结构升级和装备制造升级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仍存压力

9月经济呈现“工业、投资强,服务业、消费弱”的非对称恢复。10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9月经济数据。主要数据中,仅工业生产、基建和制造业投资表现较为亮眼,成为支撑经济修复的主要引擎,服务业、出口、消费和就业指标均走弱,反映经济修复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愈加严重。服务业走弱的背后是中小市场主体经营困难加剧,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与创造收入的能力降低引发失业率上升和消费走弱。同时在外需回落的背景下,消费走弱也意味着工业产品销售会遇到一定阻力。

PMI和高频数据反映10月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工业偏强、服务业偏弱的格局在10月继续延续,但两者景气度双双回落。10月制造业PMI为49.2%,较9月回落0.9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分别为48.7%和47%,均较9月回落1.9个百分点。其他高频数据也显示出经济运行仍存在一定压力,10月乘用车日均销量(截至10月23日)同比下降1.9%,增速较9月回落23.1个百分点,系今年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实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10月十个大城市日均地铁客运量(截至10月29日)同比下降20.2%,降幅较9月扩大3.6个百分点,反映居民生活半径继续收敛。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截至10月29日)仅34.1万平方米,与4月-5月上海疫情期间的水平较为接近,反映居民购房信心未有起色。

明年中国经济将迎难而上

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仍然不小。国内方面,房地产行业下行压力所带来的外溢效应和尾部效应仍然存在,不少开发主体对未来预期仍然不乐观,据此也难以安排过高的资本开支计划和购地计划。与此同时,疫情风险也不能完全排除,局部疫情可能仍然会不时扰动经济运行。国际方面,地缘政治问题带来的去全球化可能仍然会持续,主要发达国家通胀问题所带来的“生活成本危机”有很大可能转化为经济的深度衰退,外需压力有增无减,并且通过外贸、产业投资、汇率、金融市场等渠道,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顶住各方面压力,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向潜在中枢靠拢。投资方面,预计基建领跑、制造振兴、地产低迷格局将在2023年延续。消费方面,预计消费将呈现慢修复状态,但低基数可能会对消费增速提升起到帮助。出口方面,随着海外主要贸易伙伴加权PMI持续下行,出口增速很可能延续震荡下行态势。内外部压力叠加之下,中国经济的突围需要财政政策保持较高支出强度,货币政策引导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产业政策给足市场主体确定性预期以增强信心,金融政策防范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和宏观杠杆率上升导致部分领域金融风险暴露,政策的落实需精准高效、不偏不倚,既要给经济带来更多有效需求,又要避免产生过多挤出效应,影响私人部门的积极性。总体来看,“迎难而上”是明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

未来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全局性眼光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命题,勾勒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实现形式。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国内大循环和实体经济将是未来发展重心。报告特别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促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本次报告科教兴国战略排在整篇报告的靠前位置(第5部分),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要论断,强调“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二十大报告与十九大报告字数基本相当,均为3.2万字左右,但提到“科技”的次数从17次提升至44次。

对安全的把控将贯穿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之中,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本次报告提到“安全”的次数从55次提升至91次。相比于此前分散表述,此次国家安全单独以第11部分形式阐述,涵盖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国际安全等各方面,并从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四方面展开部署,特别强调确保粮食能源和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未来,发展安全将与发展的规模、速度同等重要,预期政府将在“国家安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力将逐渐减弱,“四个升级”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过去20多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驱动项,但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中高水平、居民杠杆率不断上行、房地产企业杠杆无序扩张被约束,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力将逐渐减弱。我们认为,“四个升级”——数字经济升级、城市功能升级、能源结构升级、装备制造升级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动力。这四个方面都将以强大的制造业系统能力作为依托,并且反过来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数字经济升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共同驱动中国经济结构升级。“数字产业化”部分是指各类信息通信产业自身创造的增加值,体现的是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2021年数字产业化部分的规模达到8.4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7.3%。“产业数字化”部分是指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部分,体现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间接带动。伴随数字技术创新演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积极践行数字化转型,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对传统经济领域的不断渗透,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城市功能升级:城市功能升级引领新一轮居民消费升级。城市功能升级的核心是更舒适便捷的服务,包括便捷的物流服务、金融服务、餐饮服务、文娱服务、社区服务等,来促进城市居民更多的消费升级。在城市功能升级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很多业态都既有建设的属性,又有运营的属性,能有力带动新一轮城市投资与居民消费支出提升。

能源结构升级:“双碳”行动下,新能源将逐步成长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能源,提升中国产业链话语权。在政策的积极支持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取得了领先的竞争优势。中国光伏产业链完备程度全球领先,在硅料、光伏专业设备、平衡部件、辅材辅料的加工制造方面优势明显,制造成本位于全球最低水平。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331万辆,占世界份额的53%,其中国产汽车占主要地位。汽车电动化趋势正在重塑汽车行业产业链格局,中国的产业链话语权正在增强。

装备制造升级: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现代化发展助力“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业、卫星制造与应用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业等。近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并不断向中高端迈进。随着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现代化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各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将继续加深,中国经济的韧性将进一步提高。

(编辑: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