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OPPO专利互授,聚焦5G领域

作者 | 《财经》记者 柳书琪 编辑 | 谢丽容  

2022年12月09日 18:44  

本文1919字,约3分钟

在传统的诉讼大战之外,签订交叉许可协议、互换专利技术、收取许可费用,是一种更温和、高效的解决方案,也正在被越来越多公司采纳

12月9日,华为宣布与OPPO签订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协议覆盖了包括5G标准在内的蜂窝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这意味着两家公司可以在协议许可的专利及实践范围内,互相使用对方的专利技术。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12月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华为和OPPO分别在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第一和第三。

知识产权历来是全球科技企业的隐形战场。通信行业标准化程度极高,遍布标准必要专利,而这种专利在实施标准技术时必不可少、无法绕开的。正因如此,各家手机厂商与通信巨头间几乎都曾经历过旷日持久的专利诉讼案。华为与三星、OPPO与诺基亚、夏普、苹果与高通、爱立信等企业都曾因专利对簿公堂。

但在诉讼大战之外,签订交叉许可协议、互换专利技术、收取许可费用,是一种更温和、高效的解决方案,也正在为越来越多公司采纳。

据《财经》记者了解,ICT行业的许可协议周期通常在5年至10年不等,两家公司签订交叉许可协议后,每一方都可以获得另一方的专利许可。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涉及专利费用问题。去年3月,华为曾公布对5G多模手机的专利收费标准,对遵循5G标准的单台手机专利许可费上限为2.5美元,并提供适用于手机售价的合理百分比费率。这一收费标准不适用于这次华为与OPPO达成的交叉许可协议。

华为法务部副总裁、重大项目部部长沈弘飞告诉《财经》记者,专利交叉许可协议是否付费、支付价格取决于两家公司的专利价值是否对等。如果一家公司自身专利较少,那么可换取对方公司的专利数量也相对更少,或者要支付更高昂的许可费用。在华为与OPPO的案例中,则是由OPPO向华为付费。

沈弘飞透露,华为在过去一年中与智能手机、智能车、网络、IoT等近20家厂商达成了许可协议,包括三星、OPPO、NORDIC等,涉及专利范围覆盖包括4G/5G、WiFi、网络等领域。

包括OPPO、三星的产品在内,华为预计今年约有3.5亿台5G手机会获得其许可。沈弘飞还表示,华为还在与全球其他主要厂商进行许可协商,大多数厂商都表达了付费的意愿,但具体条件还在协商中。

除手机厂商外,传统的汽车产业也正在被卷入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中。智能汽车已是大势所趋,汽车厂商也愈发认可ICT专利技术的价值。沈弘飞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将有近10家智能汽车生产商获得华为的相关专利许可,网联车数量超过1500万台。

虽然OPPO不是华为首家签订专利交叉许可协议的公司,但却是规模最大、自有专利最多的一个。

OPPO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OPPO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8.3万件,全球授权数量超过4.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超过7.5万件,占比为90%。此前,OPPO也曾与高通、爱立信、夏普等公司达成专利交叉许可授权。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12月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OPPO以4196件发明专利数量,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排名第三,这已是OPPO连续第三年保持前三的位置。从近三年来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平均增速来看,OPPO也位居前五。

华为的专利积淀也非常深厚。华为是全球掌握最多5G专利的公司。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华为拥有5G标准专利族6583项,占总专利数的14%。

OPPO与华为达成专利交叉许可,意味着中国通信行业在发明专利授权量上积累最足的两家公司已联起手来。

除签订交叉许可协议外,另一种实现专利互惠共赢的方式是专利池。专利池是多个专利所有者组成的专利联盟,成员内部互相许可,对外联合授权,主流专利池有物联网专利池Avanci、视频标准专利池Access Advance、Sisvel WiFi 6的专利池计划等。

沈弘飞向《财经》记者介绍,目前华为对不同专利的许可方式不同,在无线标准专利领域,主要通过双边谈判达成许可,而在WiFi、编解码领域,则更多通过专利池进行。但当前国内专利池数量较少,未来应当有更多专业机构参与其中。

科技企业大量的专利背后,往往是持续且昂贵的研发投入。沈弘飞回忆,早在4G初期的2009年,华为就开始投入500人研发团队开始5G技术的预研。近十年间,华为研发费用高达8450亿元,去年研发费用达到142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2%,是华为历史上研发投入最高的一年。

华为目前投入到对下一代技术标准的研发中,包括6G、WiFi7和AI Video Coding等。

研发投入的商业价值除了在产品上体现,专利许可也是持续获得回报的一种方式,否则申请专利反而容易沦为企业的经济负累。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认为,企业间相互认可知识产权价值,愿意为此支付对价,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代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正在走向成熟,技术研发投入的正向循环将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