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战略出台,事关房地产、民营经济、农村土地等

作者 | 《财经》记者 邹碧颖 编辑 | 王延春  

2022年12月15日 18:45  

本文5257字,约8分钟

“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完善分配格局,内需潜能不断释放;提升供给质量,国内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完善市场体系,激发内需取得明显成效;畅通经济循环,内需发展效率持续提升

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下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设置了2035年与“十四五”时期目标,并从全面促进消费与投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供给质量、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多方面出台了举措。

对于房地产、民营经济、新个体经济、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大城市发展、就业、公平竞争与反垄断、民办教育、娱乐产业、引进外资、外国进口等许多当下的热点话题,《规划纲要》都予以了回应。整体来看,这是一份举措具体、“市场化”含量高、对“公平与效率”进行了再平衡考量的各级政府扩内需手册。

诸如“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政府市场监管事权,构建跨区域市场监管机制,有效防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规范校外教育培训行为,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等举措提法非常值得关注。本文第二部分划有更多重点。

《规划纲要》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同时,中国中长期扩大内需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包括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分配差距较大、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消费体制机制不健全、投资结构仍需优化等堵点难点。

中国扩大内需的目标与挑战

《规划纲要》设置了2035年扩大内需的远景目标,其中包括: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完整内需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改革对内需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高标准市场体系更加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增强,国内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完善分配格局,内需潜能不断释放。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提升供给质量,国内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完善市场体系,激发内需取得明显成效。其中,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畅通经济循环,内需发展效率持续提升。其中,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与周边区域经济合作程度进一步加深,对周边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规划纲要》分析,展望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中国这一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还将不断成长壮大。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还有较大投资空间,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同时,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持续改善,中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显著提升,国内市场空间更趋广阔。

同时要看到,中国扩大内需仍面临不少制约。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趋紧制约投资增长,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财政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制约内需潜力释放的体制机制堵点仍然较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把中国打造成国际高端要素资源的“引力场”任重道远。

如何扩大内需?重点举措在此

《规划纲要》提出的政策,涉及房地产、民办教育、娱乐产业、新个体经济、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大城市发展、就业、公平竞争与反垄断、民营经济、引进外资、外国进口等方方面面,许多举措为这些领域未来的发展锚定了方向。

促消费方面,《纲要规划》提出,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其中,针对房地产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针对教育提出,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规范校外教育培训行为,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针对娱乐提出,深入发展在线文娱,鼓励传统线下文化娱乐业态线上化,支持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和新兴数字资源传播平台。针对发展新个体经济提出,支持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经营模式,鼓励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

促投资举措方面,《规划纲要》提出,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其中,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推动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强化农村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在沿海缺水城市推动大型海水淡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持续改善县级医院设施条件,补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医疗设备配备,全面改善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健全口岸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增加普惠性养老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积极规划建设婴幼儿照护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机构及设施。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其中,建立健全经常居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针对农村土地制度提出,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针对大中小城市发展格局提出,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针对农村经济提出,完善农村电商配套服务。培育农产品网络品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民职业吸引力。针对区域战略提出,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支持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培育新增长极,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

提高供给质量方面,《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积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着力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建设。其中,针对产业发展提出,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人工智能、先进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先进计算等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基因技术应用服务等产业化发展。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推进前沿新材料研发应用。促进重大装备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等研发,推进卫星及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针对制造业提出,促进数据、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传统产业汇聚,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鼓励电子商务等服务业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针对品牌培育提出,在市场公平竞争、消费者自主选择中培育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举措方面,《规划》纲要提出,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加快建立公平统一市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其中,针对就业提出,完善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公共资源由主要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主要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针对土地提出,推动经营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加快培育发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推进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完善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与发布制度,逐步形成与市场价格挂钩动态调整机制。针对公平竞争与反垄断提出,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标准制定、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制度。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政府市场监管事权,构建跨区域市场监管机制,有效防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

深化改革开放举措方面,《规划纲要》提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其中,针对服务消费门槛提出,实施宽进严管,对可以依靠市场充分竞争提升供给质量的服务消费领域取消准入限制。对于电力、油气等行业中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服务领域,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宽上下游竞争相对充分服务业准入门槛。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持续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事业单位改革。针对民营经济提出,加大对民间投资支持和引导力度。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此外,还要全面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针对利用外资提出,推进投资便利化,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深入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鼓励外商投资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产业。加强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针对进口提出,支持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设备及零部件进口,鼓励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方面,《规划纲要》提出,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逐步健全再分配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其中,针对初次分配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等制度。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推进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群体稳定增收,培育高素质农民,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针对再分配机制提出,加大财税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针对第三次分配提出,发展慈善事业,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举措方面,《规划纲要》提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粮食稳产增产,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加强种子安全保障。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规划纲要》指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部际协调,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落实扩大内需各项工作;定期编制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实化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任务和重大政策。地方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积极作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扩大内需战略政策措施,压实地方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责任,创新规划纲要组织实施方式,发挥各方面作用,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发挥规划纲要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的协同配合,推动形成扩大内需的政策合力。密切跟踪分析政策落实情况及内需形势变化,加强扩大内需政策研究储备,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强化政策成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