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消费金融关键词:严监管、忙补血、换高管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王柏匀 编辑 | 蒋诗舟  

2023年01月05日 13:07  

本文3128字,约4分钟

“严监管”“忙补血”“换高管”“两极分化”等许多关键词从2021年沿用到了2022年,它们也撑起了这两年消费金融领域的故事。

当然,这一年也有新的关键词。如“更名”,2022年8月“苏宁消费金融”与“华融消费金融”分别更名为“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宁银消费金融”;如“新市民金融”,招联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都相继围绕新市民开展了金融支持等。

2022年,消费金融已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合规”,除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信息采集,贷款用途管理等方面也备受监管关注,从罚款金额来看,2022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收到的罚款总额已超过2021年。二是“竞争”,2022年,有8家消费金融机构进行增资或拟增资,3家获得ABS发行资格。这些机构忙着增资扩容、融资补血不仅是为了合规,也是市场竞争驱使的结果。

近两年,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不仅每年都有巨头参与者风风火火入局,消费金融机构自身也面临着抢占优质客群、扩大规模、控制资金与经营成本、控制金融风险等大考。

01监管重拳:处罚金额上涨

2022年的消费金融领域仍然延续着严监管,这一年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数据安全”是两个重点关注方向。

2022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5月,银保监会就《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12月底,银保监会正式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显然,针对金融宣传、金融销售行为等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监管措施越来越细化。同时,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处罚也未停止。整个2022年,持牌消费金融领到9张罚单中,有2个处罚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

相较2021年,2022年数据采集相关罚单数量有所下降。2021年,除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点名数家消费金融平台外,有4张罚单涉及数据方面。但2022年,仅有锦程消费金融在4月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央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罚款22.6万元。从近两年的立法来看,国家对于数据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目前,与金融数据采集相关的监管文件已累计10份以上。

整体来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2022年共收9个处罚,罚金总额近800万元,涉及招联金融、小米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等8家机构。其中,晋商消费金融收到2张罚单,不仅被央行太原中心支行处罚49万元,又在2个月后的5月,被山西银保监局点名。

《财经》新媒体统计发现,2022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被罚总额,超过了2021年全年。2022年,8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总计被罚791.6万元,2021年处罚总额为515万元。

02蓄力竞争:扩容、补血

与2021年相同,“扩容”“补血”仍是消费金融领域的关键词。

有8家消费金融机构在2022年进行增资或拟增资:仅12月就有蚂蚁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机构涉及增资事项。不过,也是在12月底,金美信消费金融因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法定变更手续,其在6月已核准的增加注册资本申请被厦门银保监局注销了。这是2022年第二起增加注册资本申请核准被注销,9月,已核准的北银消费金融增加注册资本申请被北京银保监局注销。

如果说消费金融机构扩容是为了合规,那么他们补血就是为了竞争。2022年,消费金融机构的补血还沿用着发售ABS、银团贷款、二级资本债等方式。

2022年年初,有3家获ABS发行资格,其中包括北银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以及长银五八消费金融。据《财经》新媒体统计,目前,在30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已有17家获得了ABS发行资格。从实际发行情况来看,2022年内消费金融领域共有11期ABS,如4月,兴业消费金融发行“兴晴2022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达19.52亿元;7月,中原消费金融发行“鼎柚2022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金额9.73亿元。

同时,中邮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等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还发布了ABS发行储架。其中,中邮消费金融的“邮赢”系列个人消费类贷款资产支持证券计划未来两年发行50亿元;杭银消费金融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发行总计30亿元个人消费类贷款ABS。

本质上,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频扩容与增资的背后是监管合规与抢占市场的双重意图。而持牌消费金融领域补血需求增加的背景是政府大力支持消费金融与金融科技高速发展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合规展业带来的美好前景。

当然,消费金融领域美好前景不仅让局内玩家频频补血蓄力竞争,也让局外银行系势力跃跃欲试。

2022年9月,建信消费金融筹建获批,持牌消费金融的队伍再次壮大,从30家上升至31家。与此同时,一大批城商行系也悄然加入消费金融的战局,如2022年5月,宁波银行完成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受让;8月,南京银行收购了苏宁消费金融等。目前,30家消费金融机构中,已有18家具备城商行背景。

03高管换血:银行背景

2022年,有18家消费金融机构进行了人事调整,涉及公司董事、董事长、总经理、首席风险官等。

“高管更换”对消费金融机构而言不是新鲜事,每隔一段时间,多数消费金融机构的高管就会由于正常轮替、股东影响、内部管理优化、业务战略布局调整等原因变更。2021年,消费金融领域有超20家机构进行了人事调整。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高管“变更潮”中,多位新任高管拥有银行工作背景,如小米消费金融总裁季春江曾任花旗银行及摩根大通银行风险管理部高级副总裁、执行总监;北银消费金融总经理聂广鑫曾任北京银行业务总监、投资银行事业部总经理。

从竞争而言,在消费金融下半场,参与机构的风控能力尤为关键。而银行系对于业务风控等层面相对严谨,有严格的流程。从这一点而言,银行出身的从业者有丰富的风控经验,这也是银行背景被消费金融机构青睐的原因。

04宣传重点:新市民金融

“新市民金融”是很多消费金融机构在2022年的宣传关键词。2022年3月,银保监会、央行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新市民”人口数量大概有3亿多,需要对他们的金融等各项需求做好服务。

在监管的支持下,很多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陆续开展新市民相关活动,如招联金融为满足新市民群体的初始创业、改善生活等具体需求上线了“特享贷”;马上消费金融联合品牌上线新市民主题购物节活动;中银消费金融为新市民提供综合金融支持等。

但新市民客群已被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机构对这部分客群的渗透率已经很高,也就是说,通过“新市民金融”新增较为有限。

尽管2022年的消费金融领域充斥着银行入场、增资、补血、高管换血等事件,但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格局仍两极分化明显。从目前整体环境来看,后入者想争得一席之地仍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