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明:汽车智能化势头迅猛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带来冲击波

作者 | 徐长明 编辑 | 王贤青  

2023年02月22日 17:35  

本文3639字,约5分钟

题记:2022年12月18日,北大国发院举办“第七届国家发展论坛”,中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本文根据“数字中国”主题分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正高级经济师、EMBA2012级校友徐长明的演讲整理。

汽车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比如供应链、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以及汽车产品本身,今天我主要是从汽车产品本身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来做交流。

汽车正在快速智能化

汽车本身的智能化一般来讲包括两方面,即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

从自动驾驶角度来讲,汽车业界主要将自动驾驶分成L1-L5五级,目前车市主要以L2为主。这个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汽车自身可以控制转向和加减速,但还是人坐在驾驶员的位置全时监控汽车。2022年上半年,新车销售中L2自动驾驶汽车已占32.2%。其中,传统油车与新能源车的L2占比不同,新能源车中L2的渗透率明显更高,每百辆车约有40.6辆车都装备了L2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油车的比例只有29.6%。

智能座舱发展也非常快。智能座舱的一些关键技术装备率已经很高,比如语音控制技术,截至2022年上半年,新车中安装语音控制的比例已有77.9%,包括语音控制天窗、玻璃窗、空调等;其次是空中下载(Over The Air,OTA)在线升级技术,新车的装备率是52.2%;还有导航路况的信息显示技术,装备占比是65.7%;远程启动技术的装备率稍低,为48.8%,这是一种帮助车主远程打开车、控制冷暖气等操作的技术;装备疲劳驾驶提醒的占比是30%,它主要是通过汽车运行时长来提醒车主;安装数字钥匙技术是占比是22%。

总体来讲,这几年我国汽车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在快速提升,预计未来较长时期内汽车智能化将会持续快速发展,与此相关的产业也会快速发展。

影响汽车智能化的三大因素

汽车本身的智能化及关联产业均会快速发展,判断依据主要有三个:

第一,供给侧。产业链的关联主体正在以极大热情投入汽车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这也是目前及未来几年的主要推动力量;

第二,需求侧。中国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接受度超过其他国家的消费者;

第三,政策层。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支持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

一、供给侧

首先从供给侧来看,有三种力量在推动:

一是造车新势力企业。主力新势力企业率先推动汽车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最积极也最激进。什么叫造车新势力?就是原来不造汽车,有的是互联网背景出身、有的是高科技公司背景,现在加入汽车制造领域,而且专注于汽车产品的智能化。目前国内最超前的是小鹏汽车,发展定位是造更懂中国的智能汽车,其次是蔚来和理想,两家的汽车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也超强;国际上有特斯拉、苹果。

二是关联产业大量涌入。其中,目前有代表性的如华为,汽车板块涉及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在内的多套系统,而且已经非常强大,跟特斯拉相比差的仅是数据,华为汽车团队也已经有1万人规模。其他代表性企业,百度主攻汽车大脑即自动驾驶系统;小米2022年3月30日官宣进入汽车板块,主要做智能座舱,优势是生态;滴滴、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主攻移动出行;地平线主要是做汽车芯片。目前相关领域里各家都非常积极,而且聚焦新能源汽车。

三是传统车企。在造车新势力企业和其他供应商的积极推动下,传统车企在汽车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方面也开始加速追赶。比如有上汽集团背景的智己,已经做得有声有色。其他如岚图依托东风汽车,阿维塔背靠长安汽车,极弧的背景是北汽集团,它们都是新能源汽车品牌,各种技术也都在追赶。还有比亚迪,在2022年的汽车行业一枝独秀,其负责人提出新能源汽车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因此他们现在主要做电动部分,下一步将加强推进智能化。

二、需求侧

目前,中国相比其他国家,消费者对智能化汽车接受度更高,而且越是年轻人越愿意接受。

有消费者调查显示,关于全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性,美国有16%的消费者认为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德国也是16%,中国高达49%;关于愿意为自动驾驶汽车多支付的费用,中国消费者愿意多付4600美元,德国消费者愿意多付2900美元,美国消费者愿意多付3900美元。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与发达国家人均GDP差距还很大,目前人均GDP中国约12000美元,美国已近7万美元。

为什么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数字化产品接受度这么高?这可能与我们在其他领域广泛应用智能化产品有很大关系,因此对智能化汽车也更接受。中国年轻消费者比年长消费者对智能化汽车接受度更高,则可能与成长环境有关。95后这代人成长环境的一大特点就是技术爆炸,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基本上都是1995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95后这代人也被称之为互联网原著民,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可谓与生俱来,也最容易接受智能化产品,包括智能汽车。

要预测未来什么人会更接受智能化汽车,主要看两项指标,一是其他领域接受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的范围是不是够广,二是看应用程度是不是够深。在其他领域广泛、深度使用数字化和智能化产品的人,将是最早接受智能汽车的人。从年龄上来讲,他们就是95后这批人。而且95后对国货、洋货没有偏见,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欧洲、日本,谁的产品好就买谁的。他们也更了解西方和中国,这可能与中国的经济发达程度不断提高,更多人有机会出国留学、旅游有关。也是因为更了解国际,国货在这几年崛起,包括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发展也比较好。如果没有自主品牌的崛起,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进度可能还是赶不上国际水平,因为大家不接受中国产的自主品牌车,没有市场就无法继续生产和研发。现在汽车智能化领域,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先性、深入度,发展都非常好。

十年之后,这代年轻消费者将会占多大比例呢?根据预测,2032年00后群体中买车人的比例是23.5%,90年代消费者中车主比例是31.6%,如果把其中95前和95后的车主比例平均,95后比例约为16%,加上00后群体,意味着2032年近40%的买车人是95后。这批人对智能化产品的接受程度更高,将从消费侧助推中国数字化和智能化汽车的发展。

三、政策层

国家发布了智能汽车发展战略,一方面,政府工作涵盖智能汽车关联领域,包括做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智能交通设施,涉及通信、高精度地图和定位、大数据、云平台,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另一方面,国家也在开放更多区域,便于自动驾驶汽车做实验,因为自动驾驶汽车跟传统汽车不一样,必须在实际应用场景下积累数据才行。

如果缺少政府的大力支持,智能汽车产业也发展不起来。恰好中国各级政府都对此非常支持,包括在封闭路段、半开放或全开放路段,对载人、载货汽车都开放了大量区域。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历史机遇

有国际机构乐观预测,到2030年,中国、美国、欧洲三大市场年销量规模之和,L5汽车约1200万辆,L4汽车约2800万辆;三大市场L4和L5级别的车保有量将达到8100万辆,其中,中国的L4、L5保有量将达到3310万辆。虽然最终结果并不好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汽车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提高,将促使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竞争力加速提升。此外,除美国之外,中国也是全球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大国,这是又一利好因素。

业内认为,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看自主品牌汽车占比和价格提升程度,这其中高端车占比非常重要。

有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份,传统油车构成中,国内自主品牌占比29.8%,合资品牌占51.3%,豪华品牌占18.8%。与之大不相同的是新能源车构成:自主品牌电动车占84.6%,合资品牌只有5%,豪华品牌10.4%。这也反应出国内自主品牌车的销售和占比在快速提升。乘用车总数据也显示,2022年自主品牌车占比44.6%,此前2020年为33.3%,2021年增长到39.3%,占比保持快速提升。

占比快速提升是不是因为自主品牌电动车价位低?数据来看并不是。在不同价位新能源汽车中,20万元以下基本都是自主品牌,30-40万元的高价位新能源车中自主品牌占比48.7%,40-50万元档占比61.4%,5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自主品牌也能占59.9%,而这个价位的油车中自主品牌仅占0.8%,40-50万元的油车中自主品牌也只占0.7%。

数据还表明,自主品牌汽车中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比在快速提升,价格也在快速追赶。2022年,自主品牌车与合资品牌车的均价比为84:100,相比2019年的68:100,三年里有了显著拉近。再从几个主要品牌来看,豪华品牌中奔驰、宝马平均售价分别是48.1万元和41.9万元,新势力品牌蔚来的平均售价47.5万元,仅次于奔驰。另外,自主品牌比亚迪平均售价17.6万元,已经接近合资品牌丰田的均价18.5万元,比本田均价17.6万元还略高。

上述评价指标,均反映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占比、价格相比外资实现了追赶,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汽车产品和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会大力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