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牵手”著名作曲家叶小纲

作者 | 樊瑞  

2023年03月31日 15:39  

本文1689字,约2分钟

双方就叶小纲创作的《12首钢琴前奏曲》,达成委约创作出版协议。

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如何进一步植根中国民族传统,让传统文化观念与西方古典乐器在艺术上深度交融,展现全新的钢琴音声景观,成为中国作曲家们需要思考的命题。

3月29日,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与著名作曲家叶小纲达成委约创作出版协议,双方就叶小纲创作的《12首钢琴前奏曲》进行签约,签约仪式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教授、著名音乐学家张伯瑜,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西方音乐史学家刘小龙,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教师、青年钢琴家张越出席签约仪式。

(活动现场)

实际上,出版商与作曲家之间的委约活动自作曲这一专业音乐活动诞生伊始便开始逐步搭建,在西方音乐史上更是留下很多经典之作。

张伯瑜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他们经过多方的努力才获得这次版权的签约机会,这次签约对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来说是一个荣誉,将对其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们出版社向专业化道路上的发展起到示范性的作用”。

张伯瑜介绍,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记录乐谱的国家,有敦煌的乐谱,唐代有《幽兰》,明代以后更是有大量的乐谱刊行。但他指出,现代版权概念是却在西方产生,“过去只是一个记录音乐的方式,现代的版权和出版意思包含社会化过程,即除记录音乐外,还有推广的职责”。张伯瑜以《12首钢琴前奏曲》为例指出,当其签约在出版社名下,意味着成为出版社的一个产品,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承担出版和在社会上推广的职责。

叶小纲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著名作曲家。他采用西方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体裁之——前奏曲,运用自身独有的作曲技术与理念,融合中国音乐材料、文化精神和美学思想,创作出12首富有灵感的、具有高度个性的、体现时代精神真正的钢琴音乐新作。

叶小纲在签约仪式上表示,自己与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渊源颇深,此前他的很多作品都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但他此次以一首曲子作为出版社重要的签约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可能都尚属首次。

(签约仪式现场)

据悉,钢琴传入中国已经一百余年,中国人喜欢钢琴,需要钢琴,还要通过钢琴“说中国话”,让钢琴“唱中国歌”。1915年,赵元任谱写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是中国人创作和发表的第一首钢琴小曲,标志着中国原创钢琴作品的萌芽。1934年在上海音专举行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比赛催生了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概念的提出,对中国钢琴创作来说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中国钢琴的独特韵味,即体现在“中国风格”之中。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百年来,先后涌现了《新疆舞曲》《黄河》《五魁》《多耶》《纳木错》等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

叶小纲介绍,在中国钢琴音乐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作曲家创作出各种形式的钢琴曲,“但就前奏曲进行出版其实很罕见”。他指出,音乐本身其实非常开放,每一位听众可以感知对音乐的不同情绪感受,提供更多开放性的思维空间。

实际上,叶小纲多年来一直为音乐普及、提高国民素质的美育教育呼吁,敦促国家加大对艺术的投入。他曾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发言,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此前,他还就加强国际音乐版权保护,提出诸多建议,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国际知识版权在中国的保护工作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方面表示,通过本次签约和出版,将这一组具有精湛作曲技术、匠心独运寓意、独享审美价值、极具现代感又不脱离中国音乐风格的钢琴作品推出。这组作品不同于以往民族化音乐道路,而是使用了西方古典音乐中常见的体裁——前奏曲,将中国思想、精神和风格融入其中。旨在通过西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展现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本次签约不仅是出版社扩大签约作曲家作品的突破,也是一次音乐领域建立“中国话语体系”的实践,意在探索中国音乐走入世界舞台的新路径。实现中国音乐文化交流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