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开启新一轮改革大幕

《财经》杂志 文/《财经》记者 黄慧玲 王颖 冯奕莹 编辑/杨秀红 陆玲  

2023年04月02日 22:19  

本文4595字,约7分钟

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有助于补足港股“硬科技”短板,首批通过新规赴港上市的科技独角兽,有望在下半年出现

港交所外景。图/法新

 

港交所向更多有潜力的科技公司敞开了大门。

3月24日,港交所全资附属子公司联交所宣布推出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进一步扩大中国香港的上市框架。《主板上市规则》(下称《上市规则》)于3月31日起新增一个章节(下称“18C章”),有意根据新章节上市的公司可于该日提交正式申请。

《上市规则》发布后,港交所可接纳五大领域内的企业申请上市,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根据新规,无收入无利润的科技企业若符合条件便可申请上市。

“这是香港股票市场发展的另一新里程碑。”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表示,引入新的上市机制将有助于创新领域的新一代公司接通资本市场。多位业内人士预测,通过18C章上市的第一批项目,可能会在今年中或三季度完成发行。

近年来,港交所启动了一系列变革以激发市场活力。港交所此次主板上市规则改革,可以看作2018年改革的延续。业内人士认为,香港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人力资源及国际化规则方面的优势,已成为内地资本市场连接全球的“桥头堡”。某种意义上来说,港交所的改革将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中国科技企业对上市地的选择。

“这次改革有助于进一步吸引海内外优质科技公司来港上市,提升港股对科技企业的吸引力。”博大资本国际总裁温天纳告诉《财经》记者。据了解,当前港股正在审核的项目近100家,其中TMT、医疗、消费、物业服务等新经济行业占比约60%。在港交所公布的咨询反馈意见中,有11家潜在申请人企业回应了咨询文件,包括晶泰科技、美时医疗等。

“香港上市的门槛很早以前就开始降低,但头部公司占据了全市场大部分成交量,很多公司上市之后就变成僵尸股,几乎没有成交,甚至沦为了收割散户的工具。”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向《财经》记者表示:“在推动新规的同时应该对一些乱象进行治理。否则虽然上市容易了,但没有产生财富效应,对于以后的上市、估值、交易都会有影响。”

富途投研团队认为,吸引更多初创企业和科技公司上市有利于增加港股市场流动性,提高市场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但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公司通常风险较高,未来盈利不确定性很大。“通常很难估值,对投资能力要求更高,监管部门需更加注重投资者保护。”

对于业内的关注与担忧,港交所上市主管伍洁镟也在3月24日的发布会中作了回应:“我们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是多种多样的,此次规则不仅有市值门槛,还有其他要求,如禁售期、定价机制等。不应仅仅关注最低市值,而把它视作对投资者保护的唯一方面。”

 

补齐硬科技短板

“因为联交所2022年10月就已经推出了18C章的咨询稿,不少公司其实已经进入筹备阶段。如果之前做好准备了,技术上今年3月31日就可以交表。”高伟绅律师行合伙人方刘表示,“按照港股的审核流程,从企业交表到通过聆讯(通过聆讯意味着可以发行),顺利的话耗时2个-3个月。假定最早第一批18C章企业能够在3月底或4月初交表,理论上5月底6月初就可以迎接聆讯。如果通过聆讯,到下半年市场就会迎来第一批18C章的上市公司。”

从本次落地的规则来看,联交所结合市场反馈对上市规则有一定的修订。“修订主要围绕着和上市门槛相关的四个指标。三个是偏向量化的,一个是偏向定性的。三个定量的指标,这一次都做了相应的修订,整体上适当地降低了准入的门槛。”方刘告诉《财经》记者。

第一个指标是对于市值的要求。已商业化公司由不低于80亿港元降至6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由150亿港元降至100亿港元。

“这一条是大家最关注的,咨询意见中反馈最多的,也是相对来说最难达到的。可以看到,它基本上以80亿港元为轴,已商业化的为60亿港元,未商业化的是100亿港元。”方刘认为,“企业如果想通过18C章上市,基本上得是接近独角兽的体量。”

第二个指标是对研发开支比例的要求。未商业化公司由“不低于50%”改为“收益达1.5亿港元但低于2.5亿港元的未商业化公司降低至30%”。

第三个指标是考核时间。由“上市前三个会计年度的每个年度”改为“上市前三个会计年度中至少两个年度的每年达有关比例及上市前三个会计年度合计达有关比例”。

在资深独立投资者方面,要求进一步细化:需要两名至五名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在上市申请当日及上市申请前12个月期间,合计持有申请人≥10%的已发行股本;或在上市申请日期的至少12个月前已投资于申请人的金额合计≥15亿港元(不包括于上市申请日期或之前作出的任何后续撤资)。

在优化定价过程方面,港交所要求至少50%的发售股份需分配予“独立机构投资者”。对于独立机构投资者的定义,在正式规定中也做了细化:符合独立性规定的机构专业投资者,及管理资产规模、基金规模或投资组合规模至少达10亿港元的其他类型投资者。

据了解,联交所在此次征询意见过程中共收到90份非重复回应,回应人士包括投资公司、专业机构、潜在上市申请人、企业融资公司等。伍洁镟表示,此次新规应市场意见稍作调整,同时确保能维持监管原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港交所对科技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改革动作迅速高效。

2022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中称,将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竞争力,将修改主板上市规则,为尚未达到利润和交易要求的先进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同时,港交所也刊发了有关特专科技公司新上市规则的咨询文件,吸引无盈利、无收入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并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从提出改革意向,到今年3月落地实施,仅历时五个月,足以看出港交所拥抱科技企业的迫切心情。“优质上市资源是有限的,各交易所都想要争取。交易所开门做生意,有好公司才有成交量。”有投行人士直言。

港交所联席营运总监陈翊庭曾公开表示,推出上市新规是为了提升香港市场竞争力,提升香港作为全球新经济公司首选上市地的地位。

 

改革持续深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港交所此次主板上市规则改革,可以看作2018年改革的延续。

2018年,港交所宣布了近25年来最大变革,接受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的创新公司和海外中概股回港上市,就此掀起了一轮生物科技公司赴港IPO、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热潮,港交所也在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成为全球IPO募资冠军。

不过,自2020年以来,港交所全球IPO募资排名开始下滑。到了2022年,其IPO募资额仅为2021年的三分之一,位列全球第四。另外,就科技行业上市公司数目及市值而言,港股仍落后于美股及A股。

财通证券分析认为,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有助于补足港股“硬科技”短板。“2018年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以来,港股市场结构已有所丰富优化,新经济企业市值及交易占比显著提升。但当前新经济企业集中在服务消费、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在特专科技领域仍落后于美国及中国内地,本次制度改革旨在补足‘硬科技’领域短板。”

不过,低估值、流动性不足等问题仍困扰着港股市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虽然港股在整体估值规模、流动性等方面,与美股、A股还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一直在拉近。港交所愿意改革,从过去偏向传统行业,到现在主动吸引科技创新企业,展现了积极的姿态。”和合首创(香港)执行董事陈达告诉《财经》记者。

中金公司分析认为,港交所当前从业绩、市场、改革等方面均呈现向好趋势。“过去一年多海外快速加息以及公司保证金存款七个月左右的久期时滞,或使其今年保证金收入保持高位;在全年港股市场日均成交额1440亿港元的假设下,公司净利润有望同比增长36%至137亿港元。”

中金公司认为,港交所的改革持续深化,有助于强化港股市场长期吸引力。除了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的落地之外,还包括互联互通正式扩容、人民币柜台以及即将开通的北向互换通等。

在某头部投行业务负责人看来,18C章对从事境外上市业务的机构来说是一大利好。“2022年整个市场完成境外上市的公司较往年少了很多。同时,2023年的业务和以前相比,又有很大不同,也变得复杂很多。”这种复杂包括18C章的落地新规,也包括境外上市备案制、对VIE的监管等市场变化。其中,境外上市备案制在今年3月31日生效。今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外上市备案管理相关制度规则。

 

企业与资本的期待

面对港交所抛出的橄榄枝,从许多初创期高科技企业,到投行、投资机构,大家都跃跃欲试。

以此前18A章的落地情况作参考,前述投行人士预测,今年在市场上真正通过18C章完成上市的公司不会太多,但这些公司可能都会享受到稀缺性优势。“因为投资者有足够的注意力集中在它们上面。另外,敢去冲刺第一批上市的公司,很多在细分行业也属于质地较优质的龙头,它的市值后市表现和估值溢价都是值得期待的。我们现在也有一些项目在执行过程当中,期待后面看到更多好公司通过18C章的方式完成上市。”

强研发、高投入的独角兽企业将成为最大受益者。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该行业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在港交所2018年改革后,一度有多家未有收入的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体现了创新药行业迫切的融资需求。

在陈达看来,此次上市新规所能吸引的科技企业,大概率仍聚焦在芯片、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等行业。

但他也认为,未商业化特专科技公司的市值门槛并不低。“能达到估值要求的公司大概率已跨过初创期,完成多轮融资,算是实力强劲的行业独角兽。”

另外,光企业有意愿还不够,对于这类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企业,港股二级市场投资机构是否愿意买单,仍是未知数。

“港股市场青睐两种公司,一是派息率很高,业绩稳定的;二是渗透率迅速提升的,可以理解成增长速度很迅猛,而且会讲故事的。”有二级市场投资人士认为。

对于内地未盈利的科创企业而言,如今上市的选择更加多元,不仅有港交所、纳斯达克,还有A股资本市场的三大板块——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港交所有何优势?

富途投研团队表示,港交所的优势在于国际化与开放程度更高;上市审核标准与流程相对友好;香港税收政策较为优惠;相比内地交易所,香港市场投资者结构可能更加稳定。但科技企业选择上市地是出于综合因素考量,不仅取决于上市门槛,还有市场规模、流动性、监管制度等。

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冠认为,“对于中国内地的科创企业来说,上交所科创板与港交所18C章的上市路径各有优势。港交所18C章更适合有国际化需求的企业,尤其是五大科技行业与消费、金融及新兴产业相结合的企业,而上交所科创板已经在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了集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