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7成受访者收益不及预期 蚂蚁财富多元创新加速理财教育大众化

2023年05月15日 21:20  

本文1446字,约2分钟

基金产品越来越丰富,服务和工具越来越完善,但“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现象仍是行业关注的焦点议题。5月15日,由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和蚂蚁财富联合发布的《2023年基民理财行为及投教偏好调研报告》显示,7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基金投资收益未达预期,其中近4成认为与预期差距非常大。

背后的原因何在?多位基金业内人士指出,“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是由诸多因素引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市场各方合力,从产品创新、基金投顾、投资者教育、科技赋能等入手,帮助用户提升投资体验和获得感。

而对于“为什么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问题,富国基金基金经理张圣贤表示,大部分有这种感觉的投资者买的都是热门板块,本身波动性会比较高,大家急着追涨,遇到波动后又很难坚持持有,导致追涨杀跌。

“这看似玄学的背后也有确认偏误的心理作用,投资者会不断强化自己买后跌、卖后涨的时刻,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想法。”他建议,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散配置增加把握市场热点的概率,降低组合整体的波动率。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理财收益不可观的结果?7成受访者认为收益率主要受行情影响,而在用户行为因素中,“持有基金不够好”、“交易时点不合适”、“资产配置不均衡”为影响收益率因素的前三。

同时,《报告》还显示,61%的用户选择基金产品时,主要关注过去历史业绩这一指标,其中近2成人表示只看历史业绩。74%的用户会在投资时进行配置,但仅14%的受访者对自己的配置情况表示非常满意;还有25%的受访者没有养成配置习惯。

因此,帮助用户改善理财行为,减少不科学行为导致的收益磨损,成为改善用户收益体验的方向之一。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张晓燕表示,选好品、科学配置、长期持有都是健康的投资行为,有助于提升收益率,但实际上能做到这三点的投资者并不多。

《报告》还显示,基民重视投教知识的获取,61%的受访者每周期望花1-5个小时学习投资理财知识,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受访者,学习投资理财知识的意愿更高。每周希望花6-10个小时学习投资理财知识的受访者中,有50%的人风险承受能力很高或较高,而厌恶风险的保守型受访者占比不到2%。超过63%的受访者对如何选品、科学配置的投资者教育内容感兴趣,而从投资者教育形式来看,超5成受访者更感兴趣图文和短视频形式。

在张晓燕看来,财富管理行业要通过金融科技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品质,提供更加丰富和容易接受的投资者教育。

财通资管副总经理周志远指出,传统投教时代,投教表现形式不够丰富,互联网投教时代,要积极运用直播、线上讨论区、短视频、漫画等形式,打造用户听得懂的专业内容。2023年投资者教育需要以质取胜,高信任度,投教陪伴,用个性化有深度的信息和用户建立信任,创新投资者教育形式。

目前来看,优质投教内容对投资者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蚂蚁财富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投教内容服务过的用户,较未被服务过的用户相比,平均持有时长提升了76天,有资产配置行为的用户占比提升了45%。

蚂蚁财富副总经理郑艳兰认为,财富管理专业服务互联网化的过程,让投教工作更通俗易懂和有温度,蚂蚁财富平台会持续探索投教形式与内容创新,通过产品化投教路径,将投资者保护和教育融入交易全链路,引导用户养成配置和长期持有等健康理财行为。

(《财经》新媒体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