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促进跨学科研究,真正贡献社会

来源 | 财经网   

2023年05月22日 14:50  

本文4610字,约7分钟

5月20日-23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举行。在21日的主论坛上,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滕锦光作了题为“促进跨学科研究,贡献大湾区建设”的主题报告,他表示,香港理工大学不仅重视基础研究,也重视应用研究及创新创业,要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大学科研需要做很多跨学科的合作。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滕锦光

他提到,香港理工大学自2022年开始,“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及“创新及创业” 成为学生必修课程。因为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行业数据,没有数据谈不上人工智能的应用。

滕锦光指出,做跨学科研究最终是要真正贡献社会。他举例道,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控制近视的眼镜,佩戴之后近视发展的速度会下降60%,它是由视光学的教授及超精密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起合作建造的纳米级聚焦眼镜,这是非常好的跨学科合作案例,能真正贡献社会。

他还提到,香港理工大学为了能把基础科研的力量和成果对接到中国内地产业与市场,最近在规划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研究院,希望把香港理工大学的基础研究贡献给国家的科技发展。

最后,滕锦光对香港、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出一些建议:香港本身创科产业要素有很多需要改进,包括土地和吸引科技人才的住房政策。他表示,希望在大湾区、在北部都会区有个第二校区,把2000多个博士生、2000多个研发人员搬到这个地方去,更好和大湾区产业进行合作,希望大湾区的11个城市能成立一个共同研发基金,最好的团队在哪里,经费就去哪里,希望大湾区能共同建立一批大湾区实验室以及大科学装置,加强交流。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校长腾锦光:尊敬的梁振英主席、白春礼院长,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论坛给我这个机会来做个交流。

刚刚丁肇中院士给我们讲了宇宙的秘密,我的报告是把你们从宇宙的起源,拉回到人间烟火;刚刚迈克尔·莱维特的报告让你们了解生命的奥秘,我的报告可能要把你们从生命的奥秘拉回到衣食住行,也把你们从英语的外国拉回到大湾区的中文。如果其他方面都没有值得记得的话,那这个是会让你们有回到家的感觉分享。

我不是讲具体的科学或技术的研发故事,我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作为香港的大学校长,对于科学研究如何贡献大湾区建设的题目的思考。

作为大学校长,过去几年香港经历了风风雨雨,香港理工大学在2019年确实是经历了很大的风波,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尽管如此,我想说:我们学校是非常爱国、爱港的学校,在过去几年里虽然我们不能出去做很多交流,但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改革学校内部的政策机制、制度。

我们这个学校的定位是比较接地气的,我们希望以自己的教学科研,更加直接地造福学校,这是我们的定位,因此我们是叫香港理工大学。

很多学校的定位是不一样的,有些学校更加重视基础科学、基础学科的研究,对基础研究中国有个词叫“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转化研究”等等各种说法,香港理工大学定位自己是作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什么意思?我们希望科研能带来直接的创新,贡献于社会;第二,希望我们在发展大学中能不断创新,从科学研究、到教学、到管理。我们希望在工程和技术方面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卓越的一个大学之一。同时,我们希望在一系列的独特学科,站在世界、亚洲的最前列,这是我们学校的定位。我们这个学校不仅是重视基础研究,我们也重视应用研究及创新创业。

大家刚刚听丹尼尔·科曼教授谈到环境的问题、碳排放的问题以及保护地球共同家园的问题,对于从事工程研究的人,主要是要解决社会现在面对的问题。联合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一共有17个,要对这些目标作出贡献,我们大学的科研是需要去做很多跨学科的合作,这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题目。

跨学科刚刚几位教授,麦克也讲到了ChatGPT之类的生成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在两三年前就开始对教学进行改革,这个教学改革在香港当时的八个大学当中的学术发展计划里面是受到称赞的。我们在2022年去年开始进来的大学学生,每个人都要必修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他们也要必修一门课叫创新创业。我们有26个专业,这些同学是可以有机会去修读副主修,可能你本身是读物理,但你的副主修是人工智能,你本身是学习语言科学的,但你的副主修是人工智能,你也可以是学设计的,你的副主修是人工智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行业数据,没有数据谈不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有26个专业允许同学们来做这件事情,这样学生可以非常自由地组合自己的学习,这可能也是比较新的一种做法。

另外是加强跨学科研究的机制。在我当校长前,我们学校有开始去探讨在大湾区办学,当时在2019年跟佛山市签了个合作框架协议,但因为疫情,加上佛山市领导在过去的三年多已经换了两轮,所以我们暂时下一步才会继续启动、重新启动探讨,但方向是没有变化的。

当时我们对学校进行了设计,大家知道港科大在南沙办学,他们有新的想法,我们当时是这么设计的,我们希望把学系、学院,他主要是负责教学工作,教师本人是既属于系,也属于研究所。这个教师希望做自由探索、需要做基础和非基础的研究,学校可以为他提供基本的稳定的资助。如果你要做这种研究,需要从外部获取经费。学校希望把主要的科研资源投放在几十个有目的的、有使命的研究所,这些研究所不仅从事于应用型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转化研究和知识转移,教师的薪酬和表现的评估、薪酬的支付都要分两部分,这样教授要从事跨学科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的动力就能持久地存在。

当然我们办学还没有开始,在过去几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内部实行了一部分的想法,这个想法在香港理工大学内部成立了一堆研究院,我们研究院是真正关注人间烟火衣食住行的东西,“衣”是智慧可穿戴系统,“食”是未来食品,“住”有土地与空间,“行”是智慧城市,我们也有升空探测、有心理健康,因为在香港大家的生活压力都很大。

这些研究院我们对他进行内部资助,一般一年是给1500万,研究所、研究中心大概是800万左右,但他们同时也要去外部吸引到一些大的项目,在香港200万以上港币是大项目,他们要吸引到类似数额的科研经费,这样每个研究所、每个研究院每年会有三千万的课题来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这样应该可以做出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香港理工大学还有个特色,它有一堆学科在香港是独一无二的,在亚洲中国内地这也是比较不传统的学科,这些学科个人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它可能会有一个问题,这些学科还属于发展的早期,我们从基础科学和比较成熟的工程去看,这些学科可能会觉得他们的科学研究水平没有那么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个学科都有个发展的过程。我开玩笑说:牙科要从拔牙开始。在大学的早期只有神学、法学、哲学学科,自然科学当时是叫做自然哲学,当时没有工程,工程需要应用学科,到现在当然不会有人怀疑工程是个大学应该拥有的学科,这些学科都需要进行进一步,对大学来说,作为定位为世界一流研究型的学校,我们需要对这些学科进行学术方面的提升。

他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在香港理工大学办个设计学院,你应该要怎么办?我们是否能成为世界上研究型大学设计学院的榜样,主要是这个问题。今天叶玉如教授在这里,她是研究神经学科的,目标是治疗老年痴呆(通俗的叫法),在康复科学很多时候是要治疗老年痴呆的病人,这背后的问题就是神经系统的神经科学问题,我们希望这些学系,例如康复科学将来有1/3老师属于生命科学、神经科学的科学家;1/3是物理治疗康复科学毕业的,读了学术博士比较应用型的科学人才;1/3有一批真正从事于心医、开诊所的物理治疗师,为此我们实践型教师体制,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到教授都有这样的体制,这样可以提升这个学科再过几年后,就可以跟传统医学有个类似的学术成就。

我们发现现在比如设计、酒店与旅游管理、护理,这些学科都需要通过采用人工智能类的新技术进行学科交叉和提升,但我们在招聘老师时非常难找到这些老师,因为这些老同学都是在一个学科做的博士论文,所以我们在高等研究院下面推出了young follow falsh(音),是希望为他的博士论文在物理学但现在要转化到物理治疗,或者本来是从事计算机科学的现在要转化到护理,他要有进行这个转型,但这个转型对他们非常有挑战性,所以我们给他们3-6年的时间做研究助理教授,若成功就直接聘他为助理教授甚至是副教授,我们最近做了个广告但很难吸引到真正比较好的人去申请这些位置,因为得到的职业是有不确定性的东西,但我相信是会有好的。

我的题目是贡献大湾区发展,我们做跨学科研究是什么?最终对我们学校来说是要真正贡献社会,举个简单例子,在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控制近视的眼镜,戴了这个眼镜之后,近视发展的速度会下降60%,若每个小朋友在小的时候都戴这个眼镜,那人类高度近视的人将会从10个亿下降至1个亿,最新的眼镜制造是由视光学的教授及超精密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起合作建造的纳米级的聚焦眼镜,这是个非常好的跨学科合作例子,能真正贡献社会。

学校也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我们已经孵化了480+公司,其中有4家已经是独角兽公司,其中3家都在深圳。为什么在深圳?因为香港创新科技生态是有些缺陷,这3家,其中一家叫做正浩科技,最近我见了高瓴资本听说他们的估值达到400亿人民币,这是家不错的公司。海柔创新也是做得很好。

香港理工大学为了能把基础科研(不一定是基础科学)的力量和成果对接到中国内地产业与市场,最近在规划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研究院,我们已经跟无锡签了一个。明天会跟我的老家温州的技术创新研究院签,还有其他城市正在探讨过程中。我们希望对方提供空间设备、科研经费,我们来提供高端人才、成果、知识产权。希望通过这样,把香港理工大学的基础研究贡献给国家的科技发展。

最后,前段时间对香港、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也有一些建议:

香港本身创科产业要素有很多需要改进,我个人看法是,我认为土地是香港最重要的东西,没有土地是非常难发展的,现在说的心田科技城只有2.5个平方公里,中山大学的珠海校区已经是3.5个平方公里,这是第一;第二没有住房政策,香港吸引人才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创科人才,这是香港的问题。

但香港有个北部都会区,这个地方有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这个地方能成为香港新的经济区,按李晓家(音)先生说成为特区中的特区,若能兼具香港和深圳的政策优势,这样就可以无缝对接香港科研、大湾区的产业。希望我们北部都会区的规划能够在那布置一堆大学校区,香港理工大学只有150亩地,根据我的了解,在中国内地办学500亩地的办学是非法的办学,我们教育部规定是不允许的东西(办学面积)。希望在大湾区,在北部都会区有个第二校区,把我们2000多个博士生、2000多个研发人员搬到这个地方去,更好和大湾区产业进行合作。

另外,我希望大湾区的11个城市能成立一个共同研发基金,若我们有问题要解决,最好的团队在哪里,经费就去哪里,希望大湾区能共同建立一批大湾区实验室以及大科学装置,加强交流。

以上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想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