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换血”对业内来说并不陌生,但今年上半年以来,持牌消金高层变动尤为频繁。据《财经》新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小米消金、金美信消金、蚂蚁消金、海尔消金、盛银消金等17家消金公司出现高层人事调整,岗位不乏董事长、总经理、董事等核心职位。
高管密集变更的背后与当前激烈的行业竞争不无关系。一方面,流量红利逐步见顶的大环境下,消金公司获客成本一路走高,导致利润空间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布局消费金融业务提速,势必会对当下整个行业格局形成冲击,导致行业分化进一步加剧。
在行业内外夹击下,头部企业早已嗅到了背后随之而来的压力和危机,纷纷调整战略,科技力成为企业抵御周期来临的护城河。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持牌消金公司数字化能力输出仍存在一定难度,如何保证数据真实性以及系统完整性对接等有待提升。
消金高管变动频繁 企业变革不断加深
近日,海尔消金发生工商变更,涉及多个高管职位。其中,新增张西铭为总经理,原董事兼总经理黄应华退出仅保留董事职务。同时,新增俞韬、许研、朱家桂为董事。
事实上,今年1月开始,消金机构高层人事调整不断。陈劲伟获批担任盛银消金总经理、宁银消金副总裁许建明、总裁助理赵云龙任职资格获批、蚂蚁消金4名新董事走马上任。与此同时,小米消金、金美信消金和中原消金均在上半年迎来了新任董事长。
从各家机构来看,高管变动背后的原因各异。小米消金、海尔消金方面在接受《财经》新媒体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属于正常管理层变动,公司经营一切正常。兴业消金方面则称,该公司人员去年变动,前任监事长退休,年内变动属于新的接任。
而在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看来,消费金融公司高管的变动,与行业的变化及竞争有关。目前消费金融行业处于新一轮调整期,正在进行备战转型的同时,企业需要寻找与之相契合的高管和团队。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告诉《财经》新媒体记者,消费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精细化发展的当下,市场格局正在重塑。随着行业洗牌进程持续加速,预计后续消费金融公司高层人事变动仍将频繁出现。而高层变动将会给企业带来经营思路的改变,激发公司内部变革,不过在磨合期内,企业应注意高管与团队合作的连贯性以及经营策略的延续性。
业绩放缓营收降低 行业两极分化凸显
高管密集变更的背后,是行业业绩增速放缓、分化加剧。
从营收规模看,持牌消金公司的营收能力差距较大。2022年,招联消金、马上消金、兴业消金位居前三名,营收均超过100亿元,但湖北消金、宁银消金和晋商消金三家的营收却不足10亿元,
从净利润规模看,2022年,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三家公司的净利润均超过15亿元,分别为33.29亿元、24.93亿元、17.88亿元。而与头部机构赚的盆满钵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腰部机构仍在生存线上徘徊。其中,平安消金、阳光消金、湖北消金等盈利均不足2亿,而北银消金、晋商消金、宁银消金、小米消金以及唯品富邦消金等年净利润尚未破亿。
从增速来看,行业增速整体放缓。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2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总额为8844.41亿元,同比增长17%,而在2021年同比增速达到43.5%,已经放缓。
不仅如此,大行正在加入消费金融市场争夺战。随着建信消金的开业,消金公司扩充至31家,它的入场势必搅动行业格局。
内外夹击下,消金机构纷纷调整战略,将目光转向B端市场,在自建核心风控的同时,尝试将风控技术、反欺诈技术等开放至多个产业寻求突破。
目前,马上消费已经与超200家消费场景、200家金融机构以及100万商户形成闭环业务链,对合作伙伴进行技术赋能;海尔消金将业务分为C端自营+B端开放平台两种,未来后者的营收比例将逐步增加;蚂蚁集团的重心已由支付平台转向技术服务,其中海外支付技术服务是其重点布局。
不过,对于To B业务而言,技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目前持牌消金公司数字化能力输出仍存在一定难度。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持牌消金机构相关人士在接受《财经》新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有消金机构正从消费信贷领域逐步调整重心到小微金融领域,但是这部分人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甚至征信存在空白。如果想要为这些客群提供服务,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尤为重要,而这对消金机构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蓬博指出,消金公司不管是营销、风控还是运营,都离不开技术加持,数字化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消费金融公司盈利能力的上限。但是,如何保证数据真实性,如何构建持久的盈利模式以及如何保证系统完整性对接等有待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