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折,6折,3折,头部公募开启ETF“费率战”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蒋金丽 编辑丨蒋诗舟  

2023年09月14日 08:10  

本文2468字,约4分钟

2023年已过三分之二,A股仍徘徊在3100点。

过去8个多月里,投资的体感是冰凉的。赚钱效应匮乏,明星基金经理不再是万人追捧的神坛。当主动权益基金偃旗息鼓,基金公司将火力转向了另一个战场——以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领域。

头部公募开启ETF“费率战”

当业内还在庆幸ETF不在公募降费之列时,三家头部公募主动打响了“费率战”。

9月13日,华安基金发布了一则降费公告:即日起,华安科创板50 ETF管理费年费率由 0.5%降低至0.15%,托管费年费率由0.1%降低至0.05%。

此前,已有两家基金公司拉开ETF降费序幕。

易方达基金率先宣布,自9月5日起,易方达科创板50 ETF及其联接基金的管理费年费率均由0.5%调低至0.4%,托管费年费率均由0.1%调低至0.08%。

很快,工银瑞信基金也发布公告,自9月9日起,工银瑞信科创板50 ETF及其联接基金的管理费年费率由0.5%调低至0.3%,托管费年费率均由0.1%调低至0.05%,联接基金C类份额的销售服务费年费率由0.4%调低至0.1%。

同一个产品,降费力度一家比一家大。光看管理费,易方达前脚宣布打8折,工银瑞信后脚就推出6折,华安直接甩出了3折优惠。

从竞争格局来看,市场上共有10只跟踪科创50指数的ETF。截至9月12日,规模最大的是华夏科创50 ETF,达938.29亿元;易方达科创板50 ETF位列第二,规模为285.94亿元;工银瑞信科创板50 ETF排在第三,规模为79.2亿元。

相比之下,华安科创50 ETF规模较小,只有19.79亿元,处于第9位。体量悬殊之下,华安基金给出了更大力度的费率折扣。

这三则降费公告,还引申出两个问题。

第一,基金公司为什么主动降费?

易方达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经理林伟斌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次科创板50ETF及其联接基金的费率调整,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持有成本,更好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理财需求,与投资者的利益更加协调一致。”

还有一层原因在于,市场赚钱效应低迷的时候,投资者对费率的敏感度更高,同质化的产品,降费的吸引力更大。归根到底,主动降费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第二,降费的对象为什么都是科创50 ETF?

从资金流向来看,这是今年最热门的ETF赛道。据Wind统计,截至9月12日,年内份额增加最大的指数标的为科创50,达到703.71亿份,较年初增长84.45%。

多个因素推动ETF竞争

ETF产品打得火热,源自多个因素叠加。

“吸金能力”是最直接的诱惑。今年以来,ETF的份额和规模大幅提升。据Wind统计,截至9月12日,年内ETF份额增加了4516.17亿份;总规模增加了2215.97亿元。

就在一个月前,市场出现了首只规模破千亿的股票ETF。

8月7日,华泰柏瑞沪深300 ETF份额突破250亿份,以当日收盘净值4.063元计算,产品规模迈过千亿元大关,成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非货基金。

年初时,该产品的体量还只有508亿元。历时7个月,就实现了规模的翻倍。反观主动权益基金,张坤、葛兰、刘彦春的“千亿”规模早已成为历史。

据业内反馈,除了规模诱惑,ETF成为公募发力方向的原因,既和主动权益基金近两年业绩表现不佳有关,也跟公募降费的方向有关——7月起,主动权益产品管理费率普遍由1.5%下调至1.2%,托管费率从0.25%下调至0.2%。

ETF不在降费之列。与此同时,监管鼓励指数基金进一步发展。

8月10日,沪深交易所修订发布指数基金开发指引提到,将非宽基股票指数产品开发所需的指数发布时间由6个月缩短为3个月。

8月18日,证监会公开“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放宽指数基金注册条件,提升指数基金开发效率,鼓励基金管理人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ETF近期审批速度大幅提升。8月25日拿到批文的10只中证2000 ETF,从申报到获批,仅用时两周。

此外,和主动权益基金主打为投资者实现超额收益不同,ETF是一种费率更低、交易更灵活的投资工具,只要严格跟踪指数,确保误差不大,就算出现亏损,也不会被质疑是基金经理的能力问题。

在跌宕的市场环境下,这是一个让投资者掌控感更强,推广阻力更小的产品方向。一位基金公司市场人士直言,和主动权益产品相比,ETF没有客诉的压力。

或加剧行业“马太效应”

指数基金向来被称为“头部的游戏”。

Wind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规模超过100亿元的ETF共25只,只有3只来自中小基金公司,分别是国联安基金旗下的芯片ETF,华宝基金旗下的券商ETF和医疗ETF。

这两家基金公司在ETF上的弯道超车,主要得益于前两年的结构性行情,通过聚焦细分行业,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提升。

ETF想做大规模并不容易,既需要先发优势,也需要持续营销。

“ETF拼的不是投资能力。”一家头部公募人士表示,一只ETF能否发展起来,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谓先发优势,就是要先布局这个品种,占个坑位,“现在ETF的首发规模普遍不大,因为都想尽快成立和上市,再去做后续的运营”。

营销能力是决定性因素。以前面提到的科创50 ETF为例,华夏、易方达、工银瑞信的产品都成立于2020年9月28日,规模差距已经大幅拉开。

而规模越大,意味着流动性越好。对于资金量大的机构投资者,无论是做场内的波段,还是出货,流动性都更有保障。这也促进了行业“马太效应”,ETF强者愈强。

据Wind统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市场上共650只ETF,一半以上规模不到3亿元,规模1亿元以下的有93只。

上述人士认为,ETF一旦陷入“价格战”,会进一步加剧头部的垄断。ETF原本费率就不高,一些规模小的ETF只能勉强维持运作,没有降费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