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募行业迈入“万基时代”,基金清盘变得更为频繁。
虽然“优胜劣汰”是市场的生存法则,这些基金被抛弃的原因,可以笼统地归纳为“业绩不好”或“规模太小”,但如果细扒每一只产品,会发现一些不同的故事。
12月,又有一批产品出清。
据Wind统计,截至12月27日,本月有15只基金宣告清盘。《财经》新媒体注意到,这些被淘汰的产品中,有的曾是“百亿”基金;有的基金经理时运不济,旗下基金连续清盘;有的则是因为“前任”丢下的烂摊子。
被清盘“缠身”
对基金经理来说,比基金清盘更糟糕的,是所管基金连续清盘。
12月26日,人保量化锐进因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自动进入清盘流程。公告显示,这只基金触发的条件为:《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后的对应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
这是人保资产的张永超今年清盘的第二只基金。9月21日,他管理的另一只基金人保量化基本面,通过持有人大会表决,也进入清盘流程。
两次清盘过后,张永超目前已无基可管。
在张永超的职业生涯中,基金清盘的情况多次出现。2020年7月加入人保资产前,他在新华基金工作了4年,期间管理过14只基金,其中7只在他任期内清盘。
这7只基金分别是:新华华丰灵活配置、新华华荣灵活配置、新华鑫裕灵活配置、新华鑫丰、新华华盛灵活配置、新华华瑞灵活配置、新华健康生活主题。
另一位中银基金的基金经理宋殿宇,也接连遭遇基金清盘。
12月14日,中银宏利因触发了基金合同终止事由——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自动进入清盘程序。
这是他年内清盘的第三只基金。此前,他管理的中银润利、中银宝利也因相同的原因,分别在3月和11月退出市场。
经过这三次清盘,他的在管基金仅剩1只。
曾经“百亿”成追忆
就算曾经规模破百亿,也未必能逃过清盘的命运。
12月22日,一只成立超过10年的基金——东方成长回报平衡,启动了清盘程序。
这是基金公司主动选择的结果。12月6日-12月19日,东方基金以通讯方式召开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对清盘一事进行了表决。
清盘前的三季报显示,东方成长回报平衡的规模仅1876万元。除了规模迷你,业绩表现不佳或许也是它被淘汰的原因,截至12月21日,东方成长回报平衡年内亏损19.38%,最近两年亏损32.42%。
东方成长回报平衡成立于2013年7月3日,曾是一只“百亿”基金。
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当年一季度末,东方成长回报平衡的规模从不到1亿元增至25.67亿元。这只是它逆袭的开始,在之后的一个季度里,规模直接暴涨100亿,达到135.59亿元。
从2015年的半年报数据可以看到,机构投资者是这波买入的主力,份额占比达99.42%。
但高光时刻没有持续太久。2015年三季度,机构资金大幅撤出,东方成长回报平衡规模缩水至14.88亿元。
“前任”遗留问题
有的基金经理遭遇清盘,是因为“前任”丢下的烂摊子。
12月18日,大摩现代服务业因“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触发基金合同约定的终止事由。
实际上,沈菁接管这只基金仅14天。
12月5日,大摩现代服务业增聘沈菁为基金经理,和徐达一起管理这只基金。然而,一个星期后,徐达就因“个人原因”从摩根士丹利基金离职。
于是,这次清盘记在了沈菁名下。
另一只基金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12月25日,因“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新华鑫泰灵活配置进入清盘程序。
这只产品是赖庆鑫5个月前接手的。7月5日,新华鑫泰灵活配置增聘他为基金经理。此前,这只产品由明星基金经理栾超单独管理。二季度末时,这只基金规模就已经不足5000万元。
赖庆鑫上任4天后,栾超就卸任了这只基金,并在11月28日从新华基金离职。在两位基金经理管理期间,新华鑫泰灵活配置跌幅均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