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去中介化”“自营”是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关键词。但在助贷公司眼里,“他们能做的早就做了”“短期内实现困难”,甚至有从业者认为,目前开始做自营的消费金融机构都是“小朋友”。
一边是对持牌机构“去中介化”的不屑,一边是发力挖掘海外市场,甚至有助贷公司喊出“2024年出海新元年”的口号。在国内卷资金成本、卷获客成本、卷产品的情况下,一位助贷公司从业者表示,“更多的机构开始下定决心将出海作为第二增长点。”
北京某助贷公司相关负责人周跃说,“2024年是一个分水岭,当行业风险增加时,业务的难度会加大,优质公司会脱颖而出,谁在裸泳显而易见。”
01
自营与助贷
近几年,多家持牌金融机构在自营的道路上徐徐图之。他们一边试着搭建系统、铺设自营产品矩阵,一边逐渐减少与助贷公司的合作。
“去中介化”基本已成持牌金融机构的共识。动因有三:监管强调自主经营,流量成本居高不下,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财经》新媒体的采访中,多位助贷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去中介化、做自营对助贷公司影响不大。
上海某金融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王贵称:“很多在现阶段才开始发力自营业务的,都是持牌消费金融领域腰部或尾部机构,与自营渠道已经成熟的头部消金或者助贷公司相比,他们现阶段的获客、运营能力以及资产质量都不是一个量级。”
在部分助贷公司看来,现阶段才发力自营的都是“新来者”,“在消费金融领域,助贷公司的运作都已成熟。一个格局分明的成熟市场,突然出现并不成熟的新来者抢夺蛋糕,基本上就没有影响。”王贵补充说:“当然,这里不包括一些头部的消费金融机构,它们的自营业务早就做起来了,没有自营业务与渠道也无法成长为头部机构。”
除此之外,自建系统的能力与高昂的自建成本都让部分想要发展自营业务的持牌金融机构望而却步。一位助贷公司内部员工向《财经》新媒体透露,“某些持牌机构过去几年尝试做自营,发现是失败的,现在团队基本都解散了。”
谈及合作现状,王贵表示:“实际上,助贷平台与消金机构合作的意愿在下降。”此前,助贷平台与持牌消金合作优势是放款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手头分布不均的信贷资产,但也有资金成本高的劣势。目前,助贷平台在选合作伙伴时基本不会选择资金成本较高的消费金融机构,他表示,“现在互联网银行、民营银行资金成本降低,那么助贷平台和消金机构、网络小贷的合作意愿就会受到影响。”
在很多助贷从业者看来,“客观上讲,消费金融机构去中介化对助贷公司的影响也许会发生在很多年之后,但去中介化肯定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助贷公司从2023年9月、10月开始“缩量”。多位助贷从业者透露,“2023年上半年,大家还在增长,但到下半年有些平台就不增长了,甚至往回缩一缩。”
王贵解释,一些助贷公司只是增速放缓,没有以前扩张得那么快,但完全谈不上收缩。所谓的“缩量”主要发生在头部和腰部平台。从增长规模来看,多家助贷公司特别是头部平台,整个2023年的增长规模只有百分之几。
对于部分助贷公司来说,“缩量”也是其发展战略之一,可以借此机会“筛选客户”。王贵解释,助贷公司通过控制规模增长的速度,把优质客户筛选出来,同时再去获得一些新客户。“当然,也是为了控制风险。每年年底的资产质量会有波动,通常情况下,在这一阶段,助贷公司会选择谨慎策略,同时第四季度的财务数据会有所体现。”
部分助贷从业者认为,助贷公司缩量的趋势会延续到2024年,特别是头中部机构,从策略而言,他们要洗去年化利率24%以上的用户。
同时,在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的不良率或将有所上升,原因包括消费欲望降低,催收力度下降以及此前扩张的风险逐渐暴露等。
王贵认为,现在市场上不存在纯粹的新客。绝大多数的客户早已筛选完成,消费金融公司挖掘的所谓新客户大概率是别人家的老客户,也就是存量博弈,“市场上的客户已被充分挖掘,不可能一夜之间再发现一片新的蓝海”。
信飞科技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在企业运营及业务发展方面遵循的核心战略是降本增效,行业内企业发展应遵循着金融科技的本质,通过更低的运营成本实现更高的价值效率,创造更多让利空间。
周跃表示,对于助贷机构而言,如何抓住优质用户,运营好存量用户,并在符合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做好自己的业务,比较重要。但未来几年的业务难度的确更大,这也是大家开始卷海外的原因之一。
02
出海新元年
有人说:“2024年可能是助贷出海的新元年。”
实际上,2017年也曾被业内称为“金融科技出海元年”。从2017开始,以东南亚市场为起点,兴起了金融科技公司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的热潮。如瓴岳科技、信也科技等在2018年开启了国际化进程。
一位助贷行业从业者表示,“以前是‘万马奔腾’的时代,大家找海外市场各显神通,在各国试错、探索一遍,得出一个相对靠谱的结论,大家紧随其后集中到那个地方。目前来看,这个过程已经完成,不过2024年或是新的起点。”
助贷公司之所以将目光投向海外,一方面,国内消费金融市场优质客户饱和,市场竞争激烈,出海或许还有机会。
另一方面,此前在海外布局的金融科技公司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信也科技国际业务已成为集团第二增长曲线,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16.3%。
有助贷公司从业者透露,目前,海外都做短期产品,与国内相比,利率会高很多。从海外市场集中程度来看,国内金融科技公司还是以东南亚的客群为主,另外也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等地区运营。
瓴岳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瓴岳科技的海外市场布局主要在以印尼、菲律宾、墨西哥为代表的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对外资也比较开放。从市场角度看,这些国家人口众多,但是由于征信数据的缺失,传统银行对当地用户的服务普及度并不高,特别是在借贷方面,用户对消费金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但海外也存在监管、存量市场等问题。该负责人还表示,用户端,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给用户提供更低利率、更大额度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是行业不可回避的挑战。
从时间线来看,目前再想出海的机构已经比最早出海的公司晚了3-5年。王贵认为,印尼、非洲还有机会,值得探索。“因为,非洲市场还属于较为粗放初期的阶段,市场初期挣的是高风险高回报的钱,利润水平不一定稳定。但这些新兴市场也终有逐步收紧、趋于稳定的那一天。”
上文瓴岳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新媒体,大多数国家的监管都在和企业一起学习成长,希望更多的中国出海企业都能做良心生意,让各国监管都看到线上消费金融行业对社会的正面影响,给行业留下发展空间。
(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