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熟人社会 | 《财经》社评

2024年03月24日 16:04  

本文1508字,约2分钟

说起熟人社会,总是让人们感觉有点前现代,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的运行很多时候是在正式的规则和书面的法度之外,因此会有人情的让渡和规则的妥协,进而不利于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这种理解有正确的一面,也有片面之处。

熟人社会自有其规则,而且也并非全与现代法规相扞格的“潜规则”,很多也体现了公序良俗,也深入人心,且因彼此相熟,信息不对称情形较少,因此在维护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可以实现自治型低成本运作。

在应对包括校园霸凌在内的诸多社会治安问题上,熟人社会自有其诸多优点和长处。在霸凌一词尚未风行的时候,校园内外青春期孩子间的以强凌弱便屡见不鲜,这或许本身就是人性使然,可能也是人们成长的必经阶段。使其不至于演变成社会热点问题的,是熟人社会的各种制约和缓释机制。

熟人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家长和校方处于一个共同的网络和知情圈内,家校之间的互动、家长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来往也都比较频密,加之当年班级规模比较小、独生子女也相对较少,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身处一个网格相对密集的社会安全网内,留下的死角和灰色地带比较少。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提前遏制一些霸凌事件的发生,还能在霸凌事件发生后让被霸凌者告诉有门,相关方处置迅速,而且多无需劳烦公权力介入。

数十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规模推进,中国社会像其他发达社会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形态和生态的改变,主要标志之一便是从熟人社会走向非熟人社会。涉及校园霸凌问题,便意味着不少之前在熟人社会能够发挥作用的安全网络、缓释机制和应对手段,面临一定程度的缺失。

此消彼长的是,随着城乡融合力度加大,一些乡村中学撤并,导致不少超级中学的出现,班级数目、规模和住校生的规模都同步大幅扩大。这些学生中又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兼留守儿童。这些都给家校互动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带来一些困难。此外,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校和社会之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隔膜”,令学生的成长环境出现这样那样的死角。种种原因之下,校园霸凌现象有所抬头,霸凌事件发生后有时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置,为个别事件的升级恶化埋下了伏笔。

在重新念及熟人社会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人们也深刻意识到重回熟人社会不可能。为今之计,在于加快构建新熟人社会,让学生置身于升级版网格密集的社会安全网络之中。新熟人社会的重建当然首先离不开家庭网络的重建,因此尽量为外出打工者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尽快缩小留守儿童规模是当务之急。也因此,近来有不少人士呼吁为农民工子女随迁入学创造方便。除此之外,大力振兴县域经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更多农民工就地择业,也是必由之路。总之,无论是成为新市民,还是离土不离乡,尽快实现农民工阶层家庭团聚,是构建新熟人社会、打造新社会安全网络的根本。

构建新熟人社会需要假以时日。在这之前,为更有效应对学校霸凌,除了校方更加重视和加大投入之外,各地应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比如积极发挥社会志愿者组织的力量,积极主动为留守儿童在校生提供各种心理咨询和法律救助服务,让他们敢于把问题说出来摆出来,既防患于未然在前,又及时处置在后。

除了学校社会积极联手形成网络效应之外,学校内部也应积极为学生减负,推动他们在埋首学习之外组成各种社团,让他们置身于各种有形无形的网络之中,提升自治、自助和自救能力,从而减少校园治理死角和灰色地带的产生。

与校园霸凌相关的恶性事件发生后,呼吁加以严刑峻法,加大惩治和矫正力度的呼声不绝于耳,也有其合理之处。而标本兼治之道还是构建新熟人社会,改善社会生态,打造新社会安全网络,从而以相对较低的社会治理成本维护社会秩序,从而真正体现巨大规模人口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