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模型浪潮席卷的2023年,作为“AI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业绩呈现回暖态势。4月17日,云从科技发布的2023年年报显示,其去年营收实现了同比增长19.33%,达到6.28亿元,而净亏损也同比收窄了25.95%,至6.43亿元。这一积极表现与2022年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云从科技受到疫情反复、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营收同比下降,净亏损也呈现扩大趋势。
从财报来看,云从科技去年营收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客户对人工智能相关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强。随着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云从科技的B端客户对数字化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与此同时,云从科技也积极扩大在B端大行业和大客户的市场占有率,成功获取了更多订单。财报显示,去年云从科技新签订单合同金额同比激增超过90%,达到8亿元。
而云从科技净亏损的收窄则主要归功于公司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去年,云从科技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方面的总支出同比减少了12%。此外,公司去年发布的从容大模型也在降低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大模型使得客户的部分定制化需求能够直接利用大模型的某些功能或整个大模型,通过微调即可应用于企业,从而显著减少了云从科技在定制化方面的成本支出。云从科技方面表示,今年将继续推进精细化管理策略,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然而,尽管业绩有所恢复,云从科技仍然面临着持续亏损的难题。在研发投入高、研发周期长的AI行业中,云从科技近三年来的净亏损累计达到约21.44亿元。高额的研发费用是导致AI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去年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同比下降了12.46%至4.91亿元,但仍占到了营收的近八成。而在2022年,即便在营收减半的情况下,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仍高于营收一倍。
事实上,盈利难一直是AI行业的普遍问题。即使是成立时间更早、营收规模更大的商汤科技,目前也尚未实现盈利。同样以计算机视觉起家的格灵深瞳,虽然曾在2022年成为行业内率先实现盈利的企业,但去年前三季度又重新陷入亏损状态。业内认为,部分AI企业盈利情况难以持续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处赛道高度依赖客户采购,订单来源并不稳定。
此外,云从科技的基本盘业务——智慧治理和智慧金融的增长空间也开始显现颓势。云从科技的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基于AI技术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以及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其客户主要包括政府、公安、银行、机场等政企客户。然而,财报显示,去年智慧治理和智慧金融两大业务的营收均出现同比下滑,其中智慧治理同比下降18.99%至3.41亿元,智慧金融同比下降8.8%至0.71亿元。这两项业务在营收中的占比也下滑至65.6%。
对于这一趋势,云从科技方面表示,去年公司对业务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主动减少了ToG类客户订单,同时加大了对B端客户的拓展力度。这一调整的原因可能与政府对AI领域预算的缩水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有关。不过,云从科技也在通过拓展新兴领域来寻找新的增长点。去年,智慧商业、智慧出行以及泛AI领域成为云从科技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泛AI领域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1倍。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指出,云从科技减少ToG客户订单的原因在于政府在该领域的预算缩水导致采购订单减少。他认为,云从科技在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和泛AI领域等新兴领域的拓展显示出公司在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趋势。然而,这些新兴领域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云从科技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力度,以保持其在AI行业的竞争优势。
尽管云从科技在2023年实现了业绩的回暖,但面对持续亏损、高度依赖客户采购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公司仍需不断创新和调整战略以适应行业发展的变化。同时,通过拓展新兴领域和加大研发投入,云从科技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