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蓝谷前四个月销量下滑 连续四年亏损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王婧雅 | 文 编辑 | 舒志娟  

2024年05月08日 13:25  

本文1716字,约2分钟

曾连续七年领跑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北汽蓝谷(600733.SH),正在遭遇销量滑铁卢和持续的亏损危机。5月5日,北汽蓝谷发布其子公司4月产销快报显示,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前4个月累计销量为1.3万辆,同比下降34.59%。其中,4月销量仅为2882辆。这一数据无疑给北汽蓝谷的市场表现蒙上了一层阴影。

北汽蓝谷的董事会秘书告诉笔者,上述销量数据涵盖了极狐和BEIJING两个品牌,但由于公司目前的披露政策未变,因此无法提供单个品牌的销售情况。对于销量下滑的具体原因,对方并未给出明确答复。

事实上,北汽蓝谷陷入销售低迷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2018年,北汽蓝谷通过资产重组北汽新能源“借壳上市”更名为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跃成为“A股新能源汽车第一股”,主要业务及资产由占有100%股权的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构成,并在2019年实现了150601辆纯电动乘用车的销量,连续七年领跑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但自2020年起,北汽蓝谷销量急转直下,当年销量仅为25914辆,同比暴跌82.79%。

彼时,北汽蓝谷在财报中解释称,2019年以来伴随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急剧退坡、燃油车现产车降价导致新能源汽车受到冲击,同时疫情迫使网约车、出租车等对公销售业务陷于停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汽蓝谷的境况未发生明显好转。在造车新势力崛起,以及传统车企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新能源市场发展越来越快,北汽蓝谷的先发优势逐渐减弱。

笔者通过梳理发现,从营收上看,北汽蓝谷已经连续三年增长。从2021年至2023年,其年度营收分别为86.97亿元、95.14亿元和143.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95%、9.40%和50.50%;但由于价格和成本因素,公司增收的同时,亏损并没有同步缩减。2020年至2023年,北汽蓝谷连续四年亏损,分别为64.82亿、52.44亿、54.65亿、54.00亿元。

从销量来看,北汽蓝谷近四年累计销量共194392辆,其中,2023年销量92172辆,同比增长84%,但距离头部新能源厂商销量仍有差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的企业集团占据了86.8%的市场份额,合计销量为824.1万辆,前3家市场份额超53%。

迈入2024年一季度,新能源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入门即顶配的“降维打击”已成为主流打法。在此背景下,北汽蓝谷的业绩继续承压。据北汽蓝谷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及子公司2024年3月产销快报,报告期内,北汽蓝谷实现营收15.05亿元,同比下降39.75%;净亏损10.16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为8.92亿元;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销量同比减少33.03%至15114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继续上涨的大盘。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行业新入局者的推动下,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到了211.5万辆和2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市场占有率达到31.1%。

一位新能源供应链企业内部人士告诉笔者,北汽蓝谷对其新能源产品寄予厚望,但期望与实际销量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在与供应链厂商洽谈时,北汽蓝谷认为产品月销量或能达到万辆成为市场爆品,可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每月实际销量普遍仅有几千辆。

笔者注意到,旗下极狐品牌早在2017年就与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上市的极狐阿尔法T不仅搭载华为智能网联、智能电动领域技术,还在北汽蓝谷麦格纳智造基地正式量产,但在行业中却未掀起波澜。

对于北汽蓝谷旗下车型销量低迷的原因及后续规划,笔者联系北汽极狐方面,截至发稿时,对方尚未回复。

一位新能源业内人士则称,北汽蓝谷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不温不火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这涉及到产品定位、市场定价、渠道建设、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而具体原因则不便过多透露。

此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不仅有华为、小米等新进入者的挑战,还有外资车企在电动化进程上的加速。对于北汽蓝谷而言,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找到突破口,将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