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美国前财长约翰·康纳利这句诞生于1971年的名言,在时隔近半个多世纪后,是否仍可描绘当前国际金融体系面临的困境?
5月27日-28日,“布雷顿森林体系:过去80年与未来展望”国际会议暨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杭州召开,来自中外的经济学家就如何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国际金融体系展开讨论。
全球经济治理50人论坛发起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二战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在战后重建、融资、支持全球化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但该体系也历经很多波折,例如美元与黄金脱钩走向信用化,由此导致了二战后金融危机一个接一个。
近年来,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流动性不稳定、美国货币政策外溢等问题持续困扰全球经济。2022年,美国宣布制裁俄罗斯,并冻结其外汇储备,进一步令部分国家担忧其美元储备资产安全性。“去美元化”由此成为全球经济金融领域热点话题。
在朱民看来,全球去美元化趋势还在持续发展,其原因有三:
一是美国自身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下降。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建立时,美国占全球工业产值的比重是52%。2000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GDP的比重超过35%。当前,这两项占比都在逐渐下降。
二是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对美元的信心下降。
“特别是制裁以来,大家对美国特别是美元的使用信心也在下降,全球出现了储备资产货币的多元化。”朱民称。
三是美国财政可持续问题令人担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财政赤字不断上升;2020年疫情冲击以来,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连续两年高达10%,上升速度非常快。截至目前,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高达130%,是经济学传统标准60%的两倍。朱民表示,未来五年,美国财政赤字将保持在5%以上,预计到2028年,美国国债利息支出将占财政支出的13%左右,远远超过美国的军事开支。
“这是一个很大的债务负担,意味着美国需要不断地发行国债,这会动摇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心,最近美国国债市场的几次波动都是由此产生。”朱民表示,受此影响,市场对美元的信心也在下降,所以近期美元也出现了波动。
在与《财经》的对话中,朱民进一步表示,财政债务可持续风险是全世界面临的最大风险,而美国的财政债务明显不可持续。“未来几年,美国财政赤字将继续维持在高位,在高利率下其付息成本将不断上升,其债务的不可持续很明显。”朱民强调。
朱民表示,美元信用化带来的一系列危机体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在该体系中建立起来的国际金融体制的权益份额配置远远跟不上全球经济发展结构的变化。
1945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其中一项重要的安排是建立IMF和世界银行集团。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提高,全球范围内支持IMF和世界银行份额/股权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当初是美国一家独大,所以美国和欧洲的权益很高。现在,按PPP(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超过50%,但所占权益份额远远低于这一比例。”朱民称,“按照相关规则,它的股权必须根据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中占的比例调整,当前这一调整已经远远落后。”
此外,朱民表示,在气候变化、未来可能发生全球疫情等背景下,全球产生了很多新的公共产品服务需求。“这要求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新的全球性的公共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也不能满足新的公共需求。”
“今天全球再次面临‘十字路口’的挑战,地缘政治关系越来越紧张,民粹主义抬头,经济增长放缓, 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放缓,金融风险正在聚集。”朱民表示,“展望未来,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新的体系要使所有国家受益,为全人类的未来提供金融稳定并支持经济增长,实现全球的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