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加码储能,自研电芯晚不晚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记者 徐沛宇  实习生 唐珠安冬 编辑 | 韩舒淋  

2024年07月15日 19:24  

本文4127字,约6分钟

对于天合储能这个电芯新手来说,面临储能电芯产能过剩、价格下降、加速洗牌带来的压力

尽管储能业务发展八年都不如预期,但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合光能”,688599.SH)仍不服输,再次加码储能。

今年以来,天合光能控股子公司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下称“天合储能”)动作频频,陆续发布了新的电池舱、工商业储能一体柜,以及500Ah+大容量电芯产品,还在国内外设立三个储能领域的全球工程技术中心。

天合光能是光伏制造业的龙头企业,2023年位列光伏组件销量榜第三位。天合储能是储能行业的小角色,相关销量榜前十位里均无其名。

天合光能的光伏组件出货量2014年首次达到全球第一,2015年,其创办储能子公司,并设立了进入储能行业前五的目标。但天合储能一直未能实现这一目标,2020年和2021年甚至连续两年亏损千万元以上,2022年才扭亏为盈。

天合储能发展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天合此前没有电芯,储能产品制造环节没有领先优势。

储能市场2023年进入爆发期,天合储能的自研电芯产品开始小批量验证及预售阶段;2024年,天合自研的储能电芯产品量产面市,开始接受市场考验。

电芯成本占整个储能系统成本的一半左右,企业若有领先的电芯产品,储能系统的成本和品质都有更大的机会领先同行。天合自研电芯即基于这一逻辑。

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技术本质是一致的,制造上的知识诀窍也是类似。动力电池领先的宁德时代,轻而易举地成了储能电池的销量冠军。但对天合光能来说,光伏制造与储能制造并不相通,就算拥有了自营电芯产品,天合的储能系统在成本和技术上目前也尚无明显优势。

天合储能的优势在于其擅长的光伏业务和储能互补,并且在光伏企业中最早布局储能。光伏产业发展离不开储能,光储一体化是发展趋势。企查查数据显示,储能企业里有超过四成是同时覆盖储能和光伏的企业。绝大多数的光伏企业做储能都是组装零部件,也就是做储能系统集成的产品,天合此前亦是如此。

拥有了自研电芯的天合,希冀在2024年迎来储能业务的快速发展。天合光能投资者关系部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表示,公司储能产品到2023年底的累计出货量约为5GWh,预计2024年储能产品出货量将在5GWh以上,超越历年出货量总和。

再次加码储能

每年六月中旬在上海举行的SNEC展(上海新能源展览会)是光伏行业的风向标展会,光伏企业往往会在该展会发布新品。在2024年的SNEC展上,发布储能产品成了光伏企业新潮流,其中,天合光能是展出储能产品种类最多的光伏企业,并首次发布了其自研的500Ah+的大容量储能电芯。

当前储能电池领域的主流电池容量是200Ah+,500Ah+大容量电芯是刚刚面世的高阶产品。据InfoLink预计,2024年一季度300Ah+产品在全球大储市场的渗透率为22%,2024年第四季度渗透率将接近50%。

在SNEC期间,天合还发布了两款新品:AI仿生液冷工商业储能一体柜Potentia蓝海2,以及新一代柔性液冷电池舱Elementa金刚2。同时,天合储能全球工程技术中心分别在美国、欧洲和中国揭幕,旨在以更快的速度解决技术问题,优化客户使用体验。

天合储能频频发布新品的基础是获得了天合光能主导的新一轮投资。2023年,以天合光能通过其持有的投资公司以及高纪凡控股的天合星元为主,联合其他投资方,两次向天合储能增资,共计新增投资16亿元。随着新增投资的到位,天合储能从2023年下半年就开始推出多款新产品。

在2023年之前的八年多时间里,天合储能发展并不顺利,在储能行业只是无名小卒。但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一向看好电化学储能产业的前景,光伏发电波动性较大,难以为电力系统提供稳定的出力,因此储能是其发展的必需品,天合光能在光伏龙头企业里最早布局储能。

2015年,高纪凡创办天合储能。其后经历一系列股权运作,在天合光能从美股退市回A期间,天合光能收购了持有天合储能的合力投资81%的股权,并与天合星元、高纪凡签订了《业绩承诺补偿协议》,对2018年-2022年天合储能的业绩做出对赌。而之后四年,天合储能业绩从未达到对赌要求,高纪凡因此每年都向天合光能支付补偿款。2023年的两轮融资之前,2022年2月,天合储能完成A轮融资,常州地方投资基金和其他投资者成为股东之一。2023年12月天合储能的最近一轮融资后,天合光能对天合储能的持股比例为55.28%,彼时公告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天合储能归母净利润为-1.1亿元。

天合光能投资者关系部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说,公司的发展思路是光储融合、双轮驱动,这已刻在天合的基因里。天合光能27年在光伏赛道中积累下来的综合竞争力和龙头企业地位,是天合储能业务快速发展的基础。

天合光能2023年年报显示,光储协同客户比例高达65%以上2023年,天合光能营业收入1134亿元;其中,储能业务营业收入约24亿元。截至2023年底,天合光能的储能电池、直流电池舱及交直流产品组合产能为12GWh。

自研电芯的竞争力有多大

电芯是储能系统成本占比最高(约50%)的零件,也是决定储能系统品质和安全的核心因素。天合光能此轮加码储能业务最关键的一环,即推出自研的储能电芯。

天合储能自2019年开始组建独立电芯研发团队,目前团队人数近600人。2022年,天合储能确立“天合芯”战略定位,完成150Ah、280Ah等储能电芯的样品开发。2023年,迭代研发出 306Ah 和 314Ah 两款电芯产品,开始小批量验证及预售。

2024年,天合自研的电芯产品量产上市。天合光能给《财经》提供的资料显示,2024年上半年,天合储能系统对外出货100%采用自研电芯。2024年下半年,不排除客户在特别项目上有指定电芯的需求,会采用一定比例外购,全年天合自研电芯进入到储能系统产品的比例预计在90%左右。

在天合2019年自研电芯的同时,天合与电芯生产企业鹏辉能源组建了合资公司。2019年4月,天合储能与鹏辉能源成立合资公司——江苏天辉,天合持股49%,鹏辉持股51%。当时,江苏天辉规划了10GWh磷酸铁锂电芯产能和10GWh储能模组生产线。鹏辉能源当前在储能电池销量排行榜位列第10名前后。

天合储能已从江苏天辉处采购数亿元电芯产品。根据鹏辉能源发布的公告,2022年,天合光能从江苏天辉处采购150Ah/280Ah/300Ah锂电池电芯,合同金额约6亿元-9亿元。

根据天合光能发布的公告,2023年,由于江苏天辉生产的电池产品类型无法匹配公司需求,故未从江苏天辉处继续采购产品。2024年,天合光能又计划从江苏天辉处采购3700万元的产品。

天合光能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表示,天合的储能电芯是完全自主研发的,与合资公司江苏天辉无关。

天合光能还为自营电芯申请了注册商标——“天合芯”。 企查查显示,“天合芯”注册商标的申请于2024年3月4日提交,现处于驳回待复审阶段。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芸律师告诉《财经》,“天合芯”这三个字的注册商标申请被驳回,很有可能是因为缺乏显著性。通俗地说,就是这三个字的组合相对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没有明显的辨识度。

拥有自营电芯产品之后,天合储能最大的挑战则是电芯产品是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制造环节属性相通,其品质和成本极度依赖规模和管理水平。天合的电芯在产能规模、良率和成本上与传统的电池巨头目前存在不小差距。

根据 SNE Research 统计,2023 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 185GWh,同比增长 53%。宁德时代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40%,连续三年排名全球第一。宁德时代在原材料成本、良率等方面,远远领先于二三线厂家。

天合方面未公布其电芯产线的具体数据。天合光能投资者关系部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说,公司电芯产品的良率、成本对标行业头部电芯厂商,目前已经做到追赶,具备成本竞争力。

尽管天合方面未披露电芯产品的成本,但其储能产品的市场售价已经开始下调。天合光能分布式光伏某市场人士对《财经》说,在拥有自营电芯之后,公司的储能产品价格下调了售价。对客户来说,既有质量保证,又有价格实惠,预期今年储能产品的销量会上涨。

对于天合储能这个电芯新手来说,当前储能电芯产能过剩、价格下降、加速洗牌带来的压力更大。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底,储能电池已投产产能达到488GWh,同比增长201%。规划、在建及已投运的储能电池总产能达到1172.5GWh。另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储能电池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户储电池产能利用率更是不足三成。InfoLink Consulting预测,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增速为35%,达266GWh。综合以上数据来看,储能电池产能过剩在加剧。

同时,价格下跌还在继续。CNESA数据显示,2023年储能电芯平均价格从年初的0.9元-1.0元/Wh下降至当年末的0.4元-0.5元/Wh;储能系统平均价格降至约0.8元/Wh,下降40%。

2024年,储能电芯的市场价格还在下降,近期位于乌兰察布的某大型储能项目投标企业的系统报价在0.4699元/Wh-0.625元/Wh。

来自某储能投资机构的人士对《财经》表示,在此前电芯紧缺的时期,自营电芯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但现在电芯已过剩,且价格跌破了成本价,如果自持电芯没有市场竞争力,倒不如买电芯更有性价比。

当前储能电池市场的集中度正在提高,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前五家头部企业的合计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5%。而且宁德时代等多家储能电池龙头企业不再满足仅做电池供应商,而是向下延伸产业链,开始做储能系统集成商。

对于光伏企业跨界储能的热潮,业内人士已开始警惕风险。光伏龙头企业协鑫集团事长朱共山2023年10月31日公开发言称,储能行业应汲取光伏行业的经验教训,避免盲目扩产,无序竞争。建议各个企业找准自己的定位。储能产业洗牌在即,唯有专业方能生存。

(尹路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