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建议适度提高债务上限,加大房地产救市力度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记者 唐郡 编辑 | 张威  

2024年07月25日 19:22  

本文2309字,约3分钟

《报告》提出,中国处于金融周期下行阶段,中央财政适度扩张和政府积极化解风险,有助于强化经济韧性

7月2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下称“社科院金融所”)举办《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4年二季度发布暨研讨会。

会上发布的《中国宏观金融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周期延续下行态势,但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经济增长保持韧性,中国经济金融周期错位延续。

研讨会现场,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及风险化解成为各方讨论重点。

“房地产对当前宏观经济有较大影响。”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表示,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为-10%左右,是宏观经济拖累项,需要政策加强应对。

《报告》显示,二季度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调整优化,“517新政”(2024年5月17日,央行等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放松地产调控的政策)等举措出台后,房地产市场出现边际改善信号,但市场信心尚未明显扭转,筑底回升仍需政策加力。

由此,《报告》建议,尽快加大房地产市场救市力度,避免“挤牙膏”式政策放松。

在需求端,一线城市应尽快一次性全面取消限购限贷政策,促进存量需求尽快进入市场。同时,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政府收购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中国金融周期进一步探底

据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曹婧介绍,基于私人部门信贷和房价数据的测算结果显示,2019年以来,中国金融周期进入下行阶段,当前更是进一步探底。

与此同时,2024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领先,经济复苏展现出较强发展韧性与活力。

随着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显效,消费和投资内部结构均有改善。消费结构中,耐用品消费和网络消费表现较好;投资结构中,制造业和基建投资稳健增长。其中,上半年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5%,显示制造业民间投资活力有所增强。

出口方面,在外需回暖和稳外贸政策加力作用下,2024年6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速回升至8.6%,创2023年4月以来新高。其中,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竞争优势明显,上半年集成电路和汽车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1.6%和18.9%。

其中,房地产市场动向备受瞩目。

《报告》认为,“517新政”后,房地产市场总体仍处于调整周期,但呈现边际改善迹象。

具体表现在:一是商品房销售地位回升,一线城市楼市成交放量;二是一些城市房价开始止跌企稳,一线城市二手房改善明显,其中上海6月新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均出现环比上涨;三是房企融资环境正在改善,投资能力逐步恢复,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0.1%,跌幅没有继续扩大。

同时,《报告》亦坦言,房地产市场信心尚未明显扭转,一线城市房价下行压力、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和民营房企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稳定房地产市场还需政策持续加力。

此外,上半年新产业新动能加快成长,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二是高技术产业增势较快;三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景气度回升,创下2023年7月以来新高;四是金融加力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一季度绿色贷款增量达3.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曹婧表示,中国经济金融周期错位背后,有三大因素支撑经济韧性:一是宏观政策协同发力,避免信用过快收缩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二是新旧动能平稳转换,房地产、基建投资等传统动能不能过快退出;三是主动作为化解风险,三大风险化解均取得阶段性成效。

同时,《报告》提出,中国处于金融周期下行阶段,中央财政适度扩张和政府积极化解风险有助于强化经济韧性。从微观主体活力的视角看,当前微观主体的感受还是偏冷,需要宏观政策持续加力,积极扩大国内需求。 

建议提高债务上限

接下来宏观政策如何加力?《报告》提出三大政策建议。

一是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具体包括理顺央地政府财政关系和债务结构,减轻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和偿债压力;财政转移支付适度向低收入家庭和失业群体倾斜等。

二是适应社融增长新常态,加快货币政策框架改革。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尤其是短期国债)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

三是尽快加大房地产市场救市力度,避免“挤牙膏式”政策放松。

《报告》进一步提出房地产救市三大举措:一是一线城市应尽快一次性全面取消限购限贷措施,并向市场宣布政策放松到此为止,促进存量需求尽快进入市场。二是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政府收购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三是由省级政府直接参股本省头部民营房企,既有助于提高头部民营房企融资能力,也使地方政府从股权投资中获得收益。

当日,社科院金融所同步发布题为《央行买卖国债:宏观经济治理的重大变革》的专题报告。

目前,中国央行持有约1.52万亿元国债,占央行总资产的3.56%。从比例上看,中国央行持有的国债约为总数的5.1%。同日本、美国等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专题报告称,央行买卖国债是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重要工具,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

从各国历史经验来看,国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躺平”的局面,必须充分发挥中国国家信用的优势,充分发挥央行买卖国债的国家治理作用。

而从债务可持续性来看,中国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非常健康,杠杆率相对可控,并且政府债务远小于政府资产,与部分发达国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当前中国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由此,专题报告建议,中国应适度提高债务上限,财政多发债,央行多买债,发挥好国债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