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利率下行的时代,你买的理财赚钱了吗?
7月30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413亿元,同比增长3.11%。
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727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686亿元。2024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统计期内每个月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为2.80%。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上半年,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截至今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22亿个,较年初增长6.65%,同比增长17.18%。
体现在规模上则是稳步增长。《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3%,同比增加12.55%。
收益承压,但投资者增加
利率下行、“资产荒”……受以上市场环境影响,自去年上半年重返3%后,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的增长并未持续。
《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80%。这一收益优于目前国有大行的存款挂牌利率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但根据以往数据,去年同期(即2023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2023年末,这一数据降至2.94%。
多名业内人士分析称,由于目前市场高收益率资产较为稀缺,今年以来理财产品面临一定收益压力。上半年便有多家理财公司下调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从《报告》可以清楚窥见目前理财产品类型,截至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依旧最大,为27.6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6.88%,较年初增加0.5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1.73个百分点。
而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78万亿元,占比为2.73%,较年初减少0.48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减少1.65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4万亿元。
从资产投向来看,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配置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截至6月末,这两类资产配置占比分别为43.8%、25.3%,较年初分别减少1.5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
普益标准报告指出,从资产配置来看,固收类产品主要侧重于存款、债券等资产,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产品的投资收益相对欠佳。面对“资产荒”情形,如何平衡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或成为银行机构及理财公司亟待关注的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分布情况来看,在部分人群风格更趋保守的同时,亦伴随风险偏好的回升。《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年初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0.64个和0.19个百分点。
此外,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3.82%。
何时重返30万亿元?
事实上,在去年银行理财规模首度被公募基金反超后,市场普遍关注银行理财规模的变化。
《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78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4万只,累计募集资金33.68万亿元。
进一步看,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3%,同比增加12.55%。虽然实现了稳步增长,但对比同期公募基金的规模,仍未重归“资管一哥”席位。
从投资者结构上看,截至今年6月末,理财市场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数量为1.20亿个,占比98.74%;机构投资者数量占比持续小幅增长,数量为153.45万个,占比1.26%。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利率下行趋势下,对比存款等产品,理财收益较高,推动投资者投资兴趣提升。不过,未来理财规模的高增逻辑可否持续尚未可知。
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在报告中指出,从对公端来看,随着存款“手工补息”影响在二季度集中释放,下半年对公“脱媒”力量将明显衰减。“手工补息”存款“脱媒”后,流向对公理财的资金多配置现金管理类或低波稳健型产品,对收益端稳定诉求较强;但与之对应的是,负债重置久期较短、稳定性不高。当遭遇利率震荡或净值表现波动时,可能对规模扩张形成扰动。
而从居民端来看,上半年理财各月收益率中枢多稳于3%以上,仅6月为2.9%,收益率相较存款具有比价优势,驱动居民端加剧“脱媒”。进入7月,随着理财资金跨季回流,居民端“脱媒”力量再度推升理财规模,预估增量资金中1.2万亿元左右零售资金,增量占比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当。
面对低利率环境下理财行业面临的挑战,某理财公司高管指出,对于理财公司,首先应该通过提升交易能力平抑波动;同时要做好多元化投资,扩展权益、大宗商品等多策略的发展;此外,在做好资产配置的基础上,提高全球资产的配置。
“持续改进产品结构设计,实现理财产品全生命周期运作。打造个性化、分阶段的产品,匹配低利率环境下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上述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