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告别卢敏放时代 业绩承压亟待破局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舒志娟 | 文 编辑 | 高素英  

2024年10月11日 22:27  

本文1790字,约3分钟

蒙牛一纸公告,卢敏放彻底退出,成了蒙牛“局外人”。10月10日晚间,蒙牛乳业(02319.HK)发布公告,宣布卢敏放已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副主席、战略及发展委员会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员等职务。同时,目前担任中粮集团战略部副总监兼产业投资部总经理及中粮我买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的王希,将出任蒙牛非执行董事、战略及发展委员会成员。

笔者从蒙牛方面获悉,此番辞职后,卢敏放将不再担任蒙牛任何职务。事实上,这一变动早有预兆,今年3月卢敏放已从总裁职位转任副董事长,由高级副总裁、常温事业部负责人高飞接任。

卢敏放在回顾其8年的蒙牛生涯时坦言,自己治理下的蒙牛扩张不够坚决,特别是在一些新的品牌发展和投资上。同时,他还指出,在并购业务的管理能力上仍有待提升。

自2016年9月上任以来,卢敏放通过“买买买”模式,大量并购来完善蒙牛的业务布局。在上游养殖环节,蒙牛相继战略投资现代牧业、圣牧高科;在冰淇淋、奶粉、奶酪等版图上,蒙牛斥资14.6亿澳元(约合人民币71.11亿元)收购澳洲网红乳企贝拉米,又耗费2.87亿元将奶酪企业妙可蓝多收入囊中。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蒙牛对外收购花费了超100亿元。

然而,这些并购不仅没有带来预期收益,反而导致商誉减值风险逐年上升。截至2024上半年,蒙牛乳业商誉相比2017年的45.33亿元已接近翻倍,达到89.05亿元。

随着卢敏放的离任,压力转移到了新任总裁高飞身上。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进入弱复苏状态,行业内卷现象日益加剧,保持营收和净利润持续增长、缩小与竞争对手伊利的差距,成为了高飞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蒙牛最新的业绩来看,公司正陷入增长瓶颈期。今年上半年,蒙牛实现营收446.71亿元,同比下降12.6%;净利润25.32亿元,同比下滑17.2%。从细分品类来看,四大业务线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均呈现下滑趋势。其中,支柱业务液态奶板块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12.92%。

不仅如此,蒙牛与伊利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今年上半年,伊利实现营收599.15亿元,远超蒙牛,两者差距由去年同期的150.78亿元增加到152.44亿元。在归母净利润方面,伊利同比增长19.44%至75.31亿元,而蒙牛却同比下降19.03%至24.46亿元,两者之间的差距愈发明显。

此外,伊利在奶粉及奶制品业务上的表现尤为抢眼。上半年实现营收145.09亿元,同比增长7.31%,婴幼儿奶粉和成人奶粉的市场份额分别提升至16.9%、24.3%。市值上,伊利的总市值已是蒙牛的两倍多。

对此,高飞在业绩会上解释称,各个品类表现不及预期,主要是因为公司上半年控制了发货节奏以保持终端合理库存,对销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原奶供给过剩导致的行业供需矛盾凸显,终端折扣力度加大等问题,给实际价格带来一定折损。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分析认为,蒙牛业绩下滑是由多重因素交织导致的。国内乳制品整体消费量下滑直接削弱了市场需求,为应对这一压力,公司不得不加大促销力度,但此举同时也压缩了利润空间。此外,旧库存的处理问题进一步推高了运营成本,而生乳过剩引发的收奶喷奶现象,不仅导致了资金占用,还增加了存货减值的风险。这些因素相互叠加,使得蒙牛在当前市场环境中遭遇了重大挑战。

乳业分析师宋亮则指出,当前市场正处于阶段性过剩的显现期,这一状况预计将持续影响至明年。对企业而言,无论是业绩还是利润,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针对当前的困境,高飞给出的经营策略是“一体两翼”,即主体业务+创新业务+国际化业务。一方面,蒙牛持续布局核心业务的基本盘。另一方面,在专业营养与原料业务领域不断突破,建立护城河,并以东南亚为桥头堡,开拓国际市场。

在宋亮看来,蒙牛目前首要任务是要稳住现有业绩,在原有体系中解决厂区之间的矛盾,并努力实现降本增效。而从中长期来看,更为关键的是如何推进蒙牛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步伐,打造新的业务赛道,以再造新的增长点,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资本市场,蒙牛也在采取措施提振投资者信心,包括近三个月累计回购947万股,以及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以不超过20亿港元进行股票回购。管理层还承诺将在未来两年逐步提升分红比例至50%以上。不过,这些措施能否取得预期成效,还需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