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竞争加剧,诸多行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价格战,但国产旗舰手机反而越“卷”越贵。先是一众厂商为了提高利润冲击高端市场带动手机行业价格大幅上涨,紧接着,元器件成本上升又促使手机价格再次上扬,两轮涨价潮的叠加让消费市场切实感受到了价格压力。
随着被称为“牙膏挤爆了”的高通骁龙8至尊版上市,手机市场掀起了一轮密集发新潮,而涨价成为关注的焦点。从10月29日到11月5日,短短几天时间,真我GT7 Pro、小米15系列、一加13、iQOO 13、荣耀Magic 7系列五款旗舰机型扎堆上市。除了iQOO 13,其他机型较上一代售价均有所上涨。其中,真我GT7 Pro顶配版售价涨幅更是高达601元,即便是号称用技术创新控制成本压力的荣耀,低配版Magic 7售价也上调了100元。一时间,关于“为什么手机越来越贵”“国产手机集体涨价”的讨论声不绝于耳。
笔者从荣耀、小米及手机产业链处获悉,此轮手机价格上涨与元器件涨价不无关系,而元器件涨价又与提高AI能力相关。人工智能时代对芯片、算力、散热等一系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手机产业在AI软件能力上表现仍然欠佳,生成文字纪要、抠图等各种AI似乎大同小异,导致消费者的直观体感较低,但为了加码AI能力,手机厂商选择了硬件先行策略,先从硬件能力上补足AI短板,缩小与海外厂商的差距,但在软件层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手机行业迎密集上新潮,涨价成普遍现象
近日,手机行业迎来了关键的技术革新——高通骁龙8至尊版。在这颗芯片上,高通放弃了以往使用的ARM架构,转而采用自研的Oryon CPU架构。3nm制程工艺、2颗4.32GHz超大核、6颗3.53GHz大核的配置,让手机移动生态有了桌面级性能,甚至不少发烧友认为这颗芯片足以脚踢苹果A18,拳打联发科天玑9400。
被称为“牙膏挤爆了”的芯片一经上市,一众手机厂商也开始躁动起来,纷纷发布新机以抢占市场。小米、荣耀、OPPO、vivo都不甘落后,相继推出了搭载高通骁龙8至尊版芯片的新机型站台。
笔者梳理发现,仅仅在10月29日至11月4日这一周内,就有小米15系列、一加13、iQOO 13、荣耀Magic 7系列、真我GT7 Pro五款搭载了高通骁龙8至尊版芯片的手机发布,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然而,在新品竞争加剧的同时,手机价格反而越来越高了。除iQOO 13外,其他品牌这次发布的新机相较上一代产品普遍存在不同幅度的价格上涨。其中,真我GT7 Pro的起售价上涨了301元,顶配16GB+1TB版的价格差异更是高达601元;小米15系列的起售价比上一代贵了500元;一加13的起售价也提高了200元;荣耀Magic7系列的起售价则上涨了100元。
事实上,手机涨价的趋势早有铺垫。在小米14发布时,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就表示,由于供应链成本上升等原因,小米手机的定价可能会受到影响。到了小米15系列发布前夕,雷军再次通过微博确认了涨价消息。此后,他又详细解释了涨价的原因,包括3nm工艺升级、供应链RAM和ROM成本上涨以及小米研发投入的增加。
国内手机产业链企业内部人士也向笔者透露,在这轮手机涨价潮中,涉及的产业链环节众多,其中芯片、电池、内存、摄像头等关键元器件的价格上涨是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关心最终售价。此次由供给端成本导致的价格上涨压力,最终将传递至消费端。此前,多数消费者认为国产安卓阵营代表着高性价比,但在厂商冲击高端市场、元器件涨价等众多因素叠加下,手机市场似乎出现了越“卷”越贵的现象。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吐槽表示“买不起手机了”,对手机价格的上涨表现不满。
笔者注意到,目前手机厂商也在寻求解决方案应对涨价。iQOO 13作为唯一一个没有上调起售价的产品,其产品副总裁罗锋在谈及的定价时称,尽管今年手机的成本压力很大,但他们更看重的是未来,希望通过产品的耐用性和品质来获得合理的长期回报。
荣耀则选择了用技术控制成本。在Magic7中,荣耀采用了NPU与GPU联合异构计算的技术,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也是荣耀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一个突破。在荣耀CEO赵明看来,行业成本提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芯片等关键元器件的价格涨得非常厉害,这需要用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
拼AI硬件先行,软件建设仍需时间
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实体企业,投资、转型人工智能都是当下最为明显的趋势,手机行业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机遇。
手机产业链的涨价现象,除了经济因素外,与手机产业积极入局AI也息息相关。上述手机产业链内部人士表示,在AI时代,手机行业对算力和智能化的要求日益提升,相应地,对元器件的材料要求也更为严苛。就如同5G时代来临时,整个行业为了提升信号质量将可能存在信号干扰的金属后盖替换为双玻璃面板结构一样,如今,行业对结构件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AI技术的发展。
目前,AI已经成为了手机厂商的比拼焦点。这次,在性能、影像、续航等一系列老生常谈的话题之外,真我GT7 Pro、小米15系列、一加13、iQOO 13、荣耀Magic 7系列不约而同地在发布会上花费了大量篇幅介绍AI功能。
总体来看,它们都在图像处理、智能助手、系统优化等方面融入了AI技术,以实现更快速的图像识别、更智能的语音交互和更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不过,每个品牌也在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开发出了独特的AI功能。
比如真我GT7 Pro通过AI传送门2.0和迅驰闪拍提升拍摄和信息处理效率;小米15系列利用AI动态壁纸和超级小爱助手增强多模态交互体验;一加13的超级小布助手强化了AI修图和办公学习功能以提升生产力;iQOO 13采取AI技术优化影像处理和游戏体验;荣耀Magic 7系列在AI鹰眼相机和MagicOS 9.0系统加持下实现影像优化和系统智能化。
然而,尽管各大手机厂商绞尽脑汁比拼AI创新,但对于消费者来说,现实中的AI技术感知能力依然相对较弱。与科幻电影中那种直观且显著的交互效果相比,当前的AI技术大多还停留在辅助和优化层面,尚未能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AI带来的颠覆性变化。
“现在人工智能的落地服务还停留在比较初期的阶段。”手机产业链内部人士坦言,“在技术上,国内与国外也存在着一定的代际差,由AI带来的好处还没有让消费者真实地感受到。目前来看,手机厂商普遍选择了硬件先行的策略,在硬件配置上已经具备了与国外品牌相媲美的实力,但在软件层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赵明表示,做AI头两年是投入成本。此前他一直在内部“画饼”,给大家描述AI在手机上可以进化,手机会越来越懂你,一开始买来的时候它相当于一个2岁的小孩,但几年之后它就能成为你的成长助理。经历长时间的内部磨合过程后,才让大家看到AI技术带来的实际好处。
前金立高管俞雷分析认为,目前,手机几乎已经没有新的革命性技术突破,但未来手机一定是AI最好的载体。其中,语音、视觉等AI技术将在手机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甚至如果手机可以继续优化,一些能力能够不以APP的形式出现。在他看来,随着数据的不断增长,AI技术有望以指数级的速度提升,真正的人工智能或将很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