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盘点|比技术、拼流量、抢市场 新能源淘汰赛提前上演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王婧雅 | 文 编辑 | 高素英  

2025年01月08日 12:02  

本文4759字,约7分钟

百余款新车密集上市、价格战持续升温、高管下场比拼营销、新势力加速扩充产品线、传统主机厂开始主动收缩……2024年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元年”,更是兼具机遇和挑战的一年,这一年中既有新入局者表现超出预期,也有强强联合被市场淘汰。

尽管比亚迪、长安、奇瑞、蔚来、理想、小鹏等车企新能源车型年销量均创下了历史新高,但市场仍存在隐忧。对于多数新能源企业来说,盈利难题仍然像一座大山压在它们的肩头,如何在竞争加剧的市场中实现可持续的盈利,成为了它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望2025年,提高产能、销量依然是车企发展的重点。多家车企已经提前公布了新年销量目标,并加速布局新产品线,覆盖更多细分市场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智能化也将继续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词。此外,业务收缩也将成为一些车企的战略选择,通过放弃部分非核心业务,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业务,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在业内看来,淘汰赛将继续贯穿2025年。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那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车企将被逐渐淘汰出局。从销量来看,只有年销量达到二十万辆左右才能在是市场中站稳脚跟。

关键词一:跨界

2024年3月末,期待已久的小米汽车终于正式上市。对于手机业务已经成熟的小米来说,此次转型造车意义非凡,小米董事长雷军曾将造车称为押上全部声誉的最后一次创业。然而,就在SU7发布前,大量质疑声铺天盖地而来,市场普遍不看好小米的跨界转型,认为小米不具备与车企比拼的优势,乐观预估的年销量约为7.6万辆。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小米成为了2024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匹黑马。SU7上市,从性能、外观,到防晒、插件,瞬间引爆了市场。打开社交平台,关于小米汽车的内容无处不在;线下门店排队半小时只为近距离感受新车;第一批真车上路就能吸引大量的人群围……小米汽车的发布,让汽车市场看到原来防晒可以成为卖点,外观好看其实是刚需。

自此之后,小米汽车仿佛“开挂”一般,从雷军玩漂移,到原型车挑战纽北赛道,再到SU7 Ultra、YU7亮相,有关小米汽车的一切内容似乎都能轻松“霸屏”社交网络。最终,小米汽车全年交付量达到13.5万辆,成为了迄今为止新能源领域最快实现交付规模达10万量的品牌,这一成绩不仅让市场惊讶,就连雷军本人都不止一次表示仿佛在“做梦”。据雷军透露,小米SU7 Ultra、YU7将在2025年3月和年中正式发布。

事实上,跨界出圈的不止小米。2024年,鸿蒙智行旗下的问届、智界、享界、尊界悉数登场。从市场来看,问界表现一如既往稳定,一款车型的销量几乎可以超越一些品牌的全系。特别是在高端领域,问界不仅抢占了BBA的既有市场,也从理想手中分得了一杯羹。数据显示,2024年一年,售价高达50万元的问界M9单车交付达15万辆,M7单车交付为20万辆。

问界之外,经历了s7交付风波后,智界旗下第二款车型R7终于在市场打响,凭借大空间和智能化获得了家庭用户关注。不过,在发布时诸多演员助阵并被给予厚望的享界市场表现却不温不火。2025年,华为第四界尊界将要上市,它将直接杀入BBA腹地,冲击行政轿车领域。

关键词二:直播

有一种流量叫“雷军”,每次车展,雷军所到之处皆是人浪。据雷军披露,2024年他一共举办了11场直播。凭借在互联网上的活跃度,雷军收获了大量“粉丝”,几乎每一个大型车展,雷军都是“顶流”。

与此同时,网络也成了产品预热的营销方式。在小米SU7 Ultra量产版上市之前,雷军在社交平台多次发布了小米挑战纽北赛道的情况,直接拉满市场期待。而当实车发布时,直接取代了手机、IOT等一众设备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每一个卖点都让人群爆发出欢呼与尖叫声。

目前,越来越多的车企高管下场走进直播间,通过直播的形式与消费者互动,宣传品牌和产品。

国产新能源车企相关人士曾透露,小米的下场让汽车行业的创始人和高管们卷起了直播和内容,各大车企都想抓住流量。有传统车企高层直接表示要把直播作为常态化工作。目前,越来越多的车企在营销上向流量倾斜。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2024年内,已有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奇瑞控股董事长尹同跃、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赛力斯创始人张兴海、雷军、蔚来创始人李斌、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等多名企业创始人或高管走入直播间。

1月3日,魏建军在小红书开通了个人账号并发布了视频。而在此前几天,雷军进行了一场长达4个半小时的跨年直播,他还表示2025年直播中将有两场不讲小米,聊一点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此外在2024年年底,余承东也开启了个人视频号并入驻了微信、抖音等平台,收获了大量粉丝。可以预见的是,今年,企业高管在互联网的活跃程度或将持续提高,企业间将更聚焦于流量比拼,用流量换取销量。

关键词三:智能化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其中自动驾驶技术便是是AI技术最为直观的集成体现。华为终端BG智选车业务相关人士告诉笔者,在政策法规放开后,自动驾驶技术或将很快落地实现。行业普遍预测未来3-5年无人驾驶将对世界范围内出行市场产生变革。

2024年,端到端成为了车圈必争技术。华为、小鹏、理想、蔚来、极氪、小米等均宣布开始应用。其中,华为、小鹏、理想和极氪都宣布可以实现车位到车位的智能驾驶。

国产新势力相关人士告诉笔者,端到端技术的应用让车辆决策行为更类人,比如以往车辆碰到前方车辆急停时可能会选择停下来等待的处理方式,但现在通过端到端的算法,它可以做到边走边让。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推动智能驾驶落地,政策法规建设也在明显提速。2024年,多地政府出台政策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北京市持续推动《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立法工作,力争在2025年实施。同时,多地政府还积极打造自动驾驶场景生态示范区,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展望2025年,智能仍是关键词。不过,除了单车智能,车路云一体化也是实现智能驾驶的重要技术,且该技术将在2025年实现快速发展。这背后主要在于政策法规的支持,到2026年我国将有20个试点城市部署完毕车路云网络,这意味着今年从车、路、云三端建设都将提速。

在车企方面,2025年1月起,宝马将开始生产搭配V2X模块的全新BMW 5系,能够实现车端、路端、云端互联互通,进行实时数据交换及信息通信。而在产业内,诸如星云互联、蘑菇车联等也在加速布局,已有搭载车路云技术的无人驾驶车辆在园区内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实现智能驾驶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安全性和通行效率,还要把车变成真正的第三空间。对于未来的想象,汽车就像一个小型休息室,人们在车里的时间可以用来看手机、看电影、工作,或者做任何想做的事。然而,现在用户对智能化的感知依然较低,上述华为相关人士表示,究其原因在于AI还不够聪明。在此背景下,如何让车辆更懂人类所思所想,让AI变得更聪明成为了车企接下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四:业务收缩

一直以来,“多生孩子好打架”是车企的惯用战略。过去几年,在新能源领域,上汽、长城、吉利等车企都在扩充产品线以抢占市场份额。但在2024年,一些车企却选择了收缩策略。

作为入局换电领域的上汽飞凡,经历了两年发展依然不温不火。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飞凡汽车累计销量仅为5775辆,除1月销量1856辆外,其他月份销量均低于千辆。同时,上汽旗下飞凡与荣威同属上汽乘用车体系,双方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资源重叠,且从市场表现来看,上汽或更偏向于智己。去年10月,飞凡与荣威终于合并,更名为上汽乘用车荣威飞凡。

无独有偶,吉利旗下的领克和极氪也合并为“极氪科技集团”,一方面通过,领克补充了极氪在燃油、混动产品线的短缺,另一方面,二者合并后将减少品牌间的内卷,消除同业竞争。

曾有接近吉利相关人士表示,对于像吉利这样的主机厂,以往他们的策略是多品牌、多定位、多条腿跑路。除了自身品牌的新能源车,还会布局合资车型,相应地投入了大量资金。多产品线可能会造成重叠冲突,一些品牌销量也差强人意,所以目前来看,车企正处于收缩状态。

关键词五:淘汰赛

2024年一年内,高合、哪吒、极越相继暴雷,无一不在向外传递新能源市场竞争之惨烈。甚至有人用“只要想的出来,车企就能做得出”来总结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情况。

近日,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多位车企从业者都向笔者传递了环境艰难的信号。有合资车企相关人士直言:“现在很多车企只是表面光鲜,实际上过得并不容易。新能源汽车行业似乎正在经历当年手机行业的品牌大战。”

过去一年,价格战继续升温。新车上市增配降价、老款换代大幅优惠几乎充斥了一整年。在车企看来,技术比拼、价格比拼目的在于抢占更多市场,但快速的迭代却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去年年中,“极氪一年换三代”引发了大量车主维权。在国内新能源车企相关人士看来,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像智能手机,车企在技术、营销等方面比拼提速已成趋势。

事实上,细数新能源品牌,例如威马等早期在新能源市场颇为知名的品牌如今已销声匿迹。随着淘汰赛的到来,很难预测究竟哪家车企可以笑到最后,即便现在位于头部的新能源车企如果出现资金链断裂也会陷入经营难题。

李斌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资格赛的最后阶段,这意味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车企们需要在产品、技术、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竞争,以争取在市场中立足。

值得关注的是,在汽车行业拼命内卷时,也有车企站出来提出“反内卷”。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就表示,利润低并非汽车产业不好、电动车不好,而是行业内部内卷、存在恶意竞争。在他看来,当前汽车产业的发展确实有点乱,不能做恶意的、弄虚作假的、欺骗用户的事情,甚至通过造假走捷径,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竞争欺骗消费者。

关键词六:销量与盈利

无论是比拼流量,还是打价格战,获得市场份额并实现盈利才是车企的最终目的。截至1月3日,多家车企已经公布了2025年的新年销量目标。其中,小米汽车将其交付量目标提高至30万辆,极氪汽车则设定为32万辆,蔚来汽车更是将目标锁定在44万辆,赛力斯更是喊出了三年内新能源车实现百万量级的口号。

从车型来看,各个细分市场车型都将扩充。蔚来旗下三个品牌将在今年全部亮相,小米新车型也将陆续面世,极氪和理想则表示将推出三款新车。此外,比亚迪、长安深蓝等车企也将发布新车。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日益火爆,竞争也愈发激烈。更多高性能、高性价比且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能源汽车将陆续面世,这意味着车企不仅要在产品上不断创新,还要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对于尚未实现盈利的车企而言,加速实现盈利才能让其在激烈的市场中走得更远。

根据各大车企已披露的信息,2025年到2026年或成为车企实现盈利的关键时刻。李斌在多个场合表示蔚来的目标是2026年实现盈利;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则表示,小鹏计划在2025年四季度实现盈利。与小鹏一样,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将零跑的盈利时间提前到了2025年四季度。

对于未来的市场格局,长安汽车总裁王俊指出,中国71个乘用车品牌仅3家盈利,预计未来80%以上中国品牌将面临关停并转。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则表示,汽车企业要有15%的毛利才能够基本活下去,如果一家车企毛利低于这个水平就意味着卖一台亏一台,很可能就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