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数据领域重要政策出炉,力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破解数字安全流通的关键堵点。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下称《指引》),对行业、区域、企业数据基础设施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定位进行了明确,并围绕数据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网络支撑、安全防护等部署了建设任务。
《指引》提出,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构建协同联动、规模流通、高效利用、规范可信的数据流通利用体系,协同构筑数据基础设施技术和产业良好生态,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指引》的出台既有其产业基础,又能够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1月6日下午,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表示,目前,数据流通利用领域已初步形成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等应用实践,也出现了包括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等多种技术路线。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将带动数据流通利用以及网络、算力、安全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据业界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带动未来五年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与理论国际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张向宏认为,当前,制约数据要素的最突出问题是“供不出、流不动、用不好”,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需要创造一个数据安全流通的环境。
在张向宏看来,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就是要借助数据空间、隐私计算、区块链、数联网等新型数据流通技术,构建一个既能确保数据安全可信,又能确保数据大规模流通的数据基础设施,解决了数据发展和安全难以统筹的痛点难点问题。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20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构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等要求。
2024年7月1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第9条提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
什么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沈竹林指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个全新概念和范畴,是从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角度出发,能够向全社会提供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服务等全流程的新型基础设施,同时,也是集成硬件、软件、模型算法、标准规范、机制设计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资料来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
据沈竹林介绍,首先,从技术架构来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包括数据流通利用设施,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网络设施、算力设施、安全设施。
其次,从主要功能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涵盖了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等数据流通利用的全过程。
最后,从类别构成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包括区域、行业、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基础设施。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介绍,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制度、技术、应用的有效承载,是释放数据价值的物理依托。他援引研究机构预测指出,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为10%左右。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目的是支撑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大规模数据流通利用,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
张向宏认为,传统的电力、通信、铁路等网络状、分布式国家战略资源,都是通过建设电力网、通信网、铁路网等基础设施,实现国家掌控。数据作为新型国家战略资源,也具有网络状、分布式特点,也应通过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从而掌控数据这种新型国家战略资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则撰文指出,构建数据要素市场需要构建一套“以数据为中心”的新的基础设施层,可称之为“数据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将数据与应用解耦,使得数据可以作为互联网上可独立管理的资源被标识、定位、发现和访问,从而在“物理/机器”互联网之上形成一个“虚拟/数据”网络“数联网”,实现全网一体化的数据互联互通互操作。
二是面向具体的领域和业务场景,按照数据所对应的物理实体的结构、关系来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组织,使数据实体、数据活动(包括数据的传输、存储和处理运算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可称之为“数据空间”。数据空间可视为围绕现实世界的个人或机构所构建的“全量”数据集,数据应用运行在特定数据空间内,以满足各类场景化需求。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对数据产业有着积极意义。
据有关方面测算,中国数据企业数量已超过19万家,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
沈竹林指出,数据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深化产业合作,降低运营成本。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各类数据主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数据流通利用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创新活力,完善数据流通交易服务生态。
此外,沈竹林认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将带动数据流通利用以及网络、算力、安全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据业界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带动未来五年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
张向宏告诉我们,《指引》明确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具有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等八大能力,并提出了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控制技术、数据空间、数场、数联网、数据元件等七条技术路线。
《指引》给出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节点。
2024年-2026年,利用两到三年左右的时间,围绕重要行业领域和典型应用场景,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制定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统一接口要求的标准规范,夯实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技术基础。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明确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路线和实践路径。
2027年-2028年,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数网、数算相关设施充分融合,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基本覆盖。
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构建协同联动、规模流通、高效利用、规范可信的数据流通利用体系,协同构筑数据基础设施技术和产业良好生态,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指引》提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以行业、区域数据基础设施为主体,以企业数据基础设施为重要组成。
其中,企业数据基础设施是指服务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数据平台,包括采集、存储、处理、管理等相关硬件和软件系统,以及企业整合、协同关联数据方形成的数据服务平台。
行业数据基础设施是指覆盖某一行业领域,服务行业内企业、用户及利益相关者,实现数据资源化、要素化、价值化的各类设施,包括行业数据流通交易平台、行业数据归集平台、行业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等。
区域数据基础设施是指覆盖本地区,服务区域内企业、用户及利益相关者,实现数据资源化、要素化、价值化的各类设施,包括数据归集平台、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公共数据运营平台等。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赵志丹表示,算力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纵深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相应规划建设10个数据中心集群。
赵志丹指出,未来,国家层面将统筹推进算力资源一体化布局,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强化算力中心统筹布局,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动东中西部算力协同发展,实现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供给与各地区算力需求高效匹配。
沈竹林强调,在设施互联互通是基础,数据全域可见是源头,便捷高效是动能,安全可信是保障。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过程中,需要把握三个关键。
关键之一是遵循“三个统一”夯实数据基础设施底座。三个统一是“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统一接口要求”,其中,统一目录标识确保了全域数据可见,统一身份登记实现了数据共享主体可信,统一接口要求支撑数据可流通,这三个统一夯实数据基础设施的底座。
关键之二是遵循市场规律培育产业生态。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建设过程中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和智慧,发挥协同作用。要通过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信息通信、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咨询设计、运维管理等相关企业。同时要发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赋能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
关键之三是遵循法律法规和安全要求。要推动安全保障体系与流通利用等设施能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能够按照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数据流通范围、影响程度、流量规模,区分使用场景和用途用量,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相关标准规范,确保流通数据来源合法、隐私保护到位,同时流通和交易也是规范的。
杜巍表示,2024年,国家数据局在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区块链、隐私保护计算等方向上,部署了先行先试任务。未来两年将以实际应用场景需求为牵引,进一步扩大先行先试范围。同时,国家数据局将加大各类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资金等中央财政性资金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在数据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资金安排、课题研究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