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新能源汽车行业呼吁破“内卷” 智能化技术成竞争焦点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王婧雅 编辑 | 高素英  

2025年03月07日 20:14  

本文2607字,约4分钟

在政策大力支持、产业不断升级的背景下,过去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去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曾连续数月超过50%,成为了我国汽车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依然是各界的关注焦点。《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并将其列为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重点方向。

然而,随着行业内竞争持续加剧,同质化、价格战、换代风波等挑战层出不穷。在今年两会上,来自汽车业的代表委员就行业恶性竞争问题,纷纷呼吁破除“内卷”,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业内普遍认为,汽车行业从上到下已经形成共识,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逐渐走向良性竞争,各大车企将从拼价格转向向技术创新,这背后智能化相关技术或成为行业的竞争关键。

新能源竞赛进入下半场 智能化成产业热议话题

随着电动化的普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下半场竞赛,智能化竞争日益激烈。今年以来,比亚迪率先打响了智驾普及的第一枪,众多新能源车企纷纷跟进,将智能驾驶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必争之地。

广汽集团、长安汽车等国内知名车企纷纷明确了智能驾驶的发展目标,其中广汽集团计划到2027年进入全球智驾第一阵营,长安汽车则明确表示到2026年实现全场景L3级自动驾驶,2028年进一步实现全场景L4级功能。同时,特斯拉作为智能汽车代表品牌之一,也在加速在华布局,计划分批次向中国用户推送包含城市道路辅助驾驶等核心场景的FSD功能。

然而,尽管新能源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不断加速,但我国在自动驾驶功能量产应用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测试试点时空范围开放力度不足、量产预期时间不明确、缺乏专属保险、安全宣传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都制约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今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话题再次成为热议焦点,而新能源车作为集成人工智能技术的最为直观的体现,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不少车企代表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建议加快自动驾驶量产应用,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他提出,应加快推进自动驾驶汽车全国性测试验证,力争2025年建立跨区域、跨省份、一体化的便捷互认机制,并明确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时间预期,进一步扩大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力度,支持更多企业和车型进行试点验证,加快推动自动驾驶汽车量产上市。

不容忽视的是,从驾驶主体来看,随着智能化进程提速,汽车驾驶主体正在从“人”向“自动驾驶系统”转换,但相关法规、保险配套却不完善,导致出现事故责任不清认定模糊、难以进行风险评估等一系列挑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应完善事故责任认定体系,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工作,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在事故责任中的划分原则。同时,他还呼吁出台针对智能驾驶保险的具体指引、技术标准等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产品,把智能驾驶保险和车险结合起来,切实消除用户的后顾之忧。

在智能化发展的路径上,除了单车智能,车路云一体化作为我国特有体制下的优势,也备受关注,多地开始积极推进技术试点。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研发总院试制部高级技师杨永修看来,我国提出的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路径,有助于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提升出行效率与安全性。

而对于车里云一体化发展,杨永修建议,应打造标杆城市,推动标准统一,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并通过统一架构测试示范促进应用落地,政企协同探索商业模式,加快车路云一体化落地。

淘汰赛打响 业内呼吁有序竞争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自去年以来,一些实力较弱、技术储备不足的车企,在持续的降价潮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最终被淘汰出局。而今年春节过后,这场价格战持续升温,特斯拉、蔚来、小鹏等一众车企纷纷祭出各种购车优惠政策,试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

为了吸引消费者,新款车型增配不增价已成为了行业的共识。小鹏G6、比亚迪海鸥等多款车型不断增加配置,以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和竞争力。然而,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也让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观望情绪加剧,尤其是在去年极氪换代风波后,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选择更加谨慎。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在长途、高速、寒冷环境等场景下的使用限制也成为了其发展的瓶颈。就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陷入价格战泥潭时,燃油车也加入了这场混战,凭借加油便利性等的优势,竞争力开始逐渐提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的数据显示,从去年12月开始,燃油乘用车的渗透率就超过了新能源汽车,达到了50.6%。今年1月,这一数字更是进一步提升至58.5%。2月份,乘联分会预估燃油乘用车市场份额仍会高于50%。这一数据无疑给新能源汽车市场敲响了警钟,提醒车企们不能仅仅依靠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份额。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各大车企就在不断争论该不该打价格战。今年两会期间,破除“内卷”、行业良性竞争的呼声越来越高。

针对如何破除内卷的问题,车企不约而同瞄向了技术创新。针对如何破除内卷的问题,车企不约而同瞄向了技术创新。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直言,价格战要转向科技战、品质战、服务战。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表示,车企打价格战容易最终导致粗制滥造、偷工减料,受伤的还是用户。不能简单打价格战,一定要打技术战、品质战、服务战、品牌战,以及很重要的车企道德战。

全国政协委员,赛力斯集团创始人张兴海同样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现在的市场化有些无序,需要有序的市场化,需要企业自律,也建议政府加强监管,呼吁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双管齐下,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注入理性基因。接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继续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要稳中求进,走向国际化。

事实上,汽车行业本身就是竞争性行业,适度竞争是汽车行业的特点。恶性竞争则与整个体系相关联。过去,各地支持政策不同也造成了竞争成本不同。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看来,解决汽车行业的恶性竞争需要行业各方面努力。只要行业内外、消费者形成共识,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恶性竞争会减少企业的收入,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和资金增加科技研发和攻关、降低产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