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2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出炉。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两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2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2.39万亿元,同比多1.49万亿元,是支撑社融增长的主要拉动项。
信贷方面,2025年前两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14万亿元。其中,居民贷款增加547亿元。同期,居民存款增加6.13万亿元。
“2月新增信贷1.01万亿元,同比少增约4400亿元,1月‘开门红’透支了部分储备项目以及实体融资需求有待提振是主要原因。”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剔除春节因素对贷款数据的影响,将1月、2月贷款增量合并来看,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2300亿元,实体预期仍待改善。”
其中,2月居民短期贷款同比多增2100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00亿元。“总体上住户(居民)部门的贷款需求仍偏弱,提振消费任重道远。”明明称。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天(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指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提及,“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相关表述引起高度关注,市场一度期待央行将于3月14日宣布降准消息。3月14日,A股、港股主要指数均呈上涨态势,其中上证指数上破3400点,创年初以来新高,当日涨幅达1.81%。
如何理解“择机降准降息”?
“降准还有空间,要灵活掌握时机,发挥最大政策效能。”业内专家表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内外部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货币政策有必要保持合理空间,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施策,把政策资源用在刀刃上,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
居民信贷偏弱,消费仍待提振
从社融数据来看,政府债券是2月社融的重要拉动项。
多家机构测算数据显示,2月新增社融约2.23万亿元,同比多增约7300亿元,社融同比增速8.2%,较上月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2月中国政府债券净融资约1.7万亿元,同比多增约1.1万亿元。
“今年政府债发行前置的特点较为明显,‘向前发力’有利于更好推动实体经济修复。”明明表示。
信贷方面,财通证券测算显示,2月新增信贷1.01万亿元,同比少增约4400亿元。其中,居民贷款减少3891亿元,同比多增2016亿元;企业贷款新增1.04万亿元,同比少增5300亿元。
“信贷总量与结构均表现欠佳。”明明认为,1月“开门红”透支了部分储备项目以及实体融资需求有待提振是主要原因。
其中,2月居民短期贷款减少2741亿元,同比多增2127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1150亿元,同比少增112亿元。“总体上住户部门的贷款需求仍偏弱,提振消费任重道远。”明明称。
从货币供应量表现来看,2月M2(广义货币)增长7%,较前月保持不变;M1(狭义货币)同比增长0.1%,较前月继续下滑0.3个百分点。对此,明明表示,这体现出居民消费意愿和企业投资意愿依旧未被激活,私人部门降杠杆的倾向仍在延续。
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作为2025年的头号任务。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表态,将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三大领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网信息显示,将于3月17日(周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提振消费有关情况,届时央行有关负责人也将出席。对此,多位市场人士表示,期待央行在上述发布会上带来支持消费相关政策。
央行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已超20万亿元,贷款利率水平也明显下降,部分银行已低至3%以下。
“美国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零利率’时期,汽车等消费贷款利率仍在5%左右,近年来随着美联储加息,美国消费贷款利率更是抬升至约10%。”业内专家表示,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金融支持消费力度已然较大,当前提振消费要更多发挥政策合力。
同时,前述专家提醒,消费信贷和消费金融产品本质是靠借钱让居民提前消费,短期内有助于拉高消费数据,但未来钱还是要还的,单纯依靠金融刺激消费难以持续,还潜藏着金融风险。
“未来促消费关键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让居民没有后顾之忧,能消费、敢消费,才能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并形成有效的消费信贷需求,实现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前述业内专家称。
市场对降准降息预期升温
自202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告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后,市场对央行进一步采取降准降息行动一直抱有期待。
前述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潘功胜表态,“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6.6%,还有下行空间,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也有下行空间。”
3月13日,央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再次提及“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市场对央行降准降息行动的预期又一次升温。
如何理解“择机降准降息”?对此,权威专家表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要把握好时度效,让政策空间在关键时刻发挥高效作用。
“当前中国的政策利率水平、流动性充裕程度、实体经济融资条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等,充分体现了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同时,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内外部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货币政策有必要保持合理空间,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施策,把政策资源用在刀刃上,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业内专家称。
多位市场人士表示,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充裕的。一方面,2024年两次降准释放超2万亿元长期流动性,政策效果仍在持续显现;另一方面,春节前央行公开市场短期逆回购投放了2.6万亿元,节后陆续到期,市场资金面保持平稳。此外,央行还通过买断式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公开市场操作,一直保持中长期资金净投放,其中2月净投放量4000亿元。
利率方面,当前市场利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央行数据显示,2月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权平均利率约3.3%,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70个基点。
“降息不一定只意味着要调降7天期逆回购等总量型政策利率。”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廷辰表示,“在当前债市仍存在一定投机风险、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依然较大情况下,可更多注重通过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来实现结构性降息。”
赵廷辰特别提到,目前多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年利率为1.75%,而一些商业银行1年期定存利率已降至1.5%以内,国有大行1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为1.1%。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1.75%的利率向银行提供融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吸引力已显不足。”赵廷辰建议,当前应优先调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降至较存款更具吸引力的水平,以鼓励商业银行申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从而加大力度向科创、绿色、民营、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贷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