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下称”电池新国标”)正式公布,2026年7月1日后上市的新车必须符合新国标,此前已获得型号批准的车型,可放宽至2027年7月1日达到新国标要求。相较此前2020年颁布、2021年执行的GB/T38031-2020标准,电池新国标最重要的变化是从推荐国标升级为强制国标,没有获得国标认证的产品无法上市销售。
具体标准上,新电池国标在安全测试方法和技术指标上进行了升级,新国标首次对热扩散提出强制要求,电池包在单体热失控后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相比现行标准通过针刺、外部加热诱发热失控,新国标增加了内部加热测试,用以模拟更为苛刻的工况。
此外,新国标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测试,要求电池包在遭受托底碰撞或300次快充循环后仍能保证安全性,体现了对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的关注。
与国际同类标准比较,中国电池新国标在热失控防护上更具前瞻性。欧盟ECE-R100仅要求电池包在热失控后不蔓延至相邻模组,而中国新国标要求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美国UL-2580涵盖过充、强制放电、挤压、高温冲击、海水浸泡等极端工况,但不起火时间要求为1小时;日本JIS C 8714标准和企业主导的两项SAE标准,侧重外部短路和过充测试,但对极端工况的测试要求比中美欧标准偏低。
除了更苛刻的指标,中国电池新国标还首次将钠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等新型电池纳入管控,而国际标准仍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反映了中国在电池技术发展中的引领地位。
但国标要求测试中“不起火、不爆炸”,并不意味着现实中就能实现,因为测试和现实之间存在一道巨大鸿沟。
标准合规与现实风险的鸿沟
尽管电池新国标大幅提升了安全要求,但符合标准并不等同于绝对安全,核心矛盾体现在测试工况的局限性、热失控机理的不确定性以及事故难以复现三个层面。
实验室条件无法完全模拟现实场景。例如新国标中的挤压测试采用平面挤压,而实际交通事故中的撞击角度、能量分布极为复杂,实验室很难模拟如此复杂的电池包结构变形。
电池热失控机理的随机性进一步加剧了风险。锂枝晶的生长、副反应放热等过程存在显著个体差异,同一批次电池在相同充放电条件下,锂枝晶的生成速率和形态差异显著,导致热失控的概率大不相同。
更关键的是,至今没有任何一起电池起火事故能在实验室中完全复现。例如,2024年南京某小区电动自行车火灾中,同一批次的锂电池在相同条件下,有的发生热失控,有的则未发生。这种复现难题使得安全验证始终滞后于实际风险。
以上问题可以总结为“同因不同果”。虽然概率上可以确定充放电条件、环境温度、机械冲击都和热失控存在直接关联,但至今科学家还没能在原因和结果之间建立准确的量化关系。因为依然未能明确锂电池热失控的根本原理,现阶段针对电池的起火风险,最可靠的防范手段就是用隔离、导热、降温等物理手段降低失控概率,控制损害程度,起火无法彻底杜绝。
实际风险与舆论关注的错位
中国主流车企和头部电池企业早在2023年就已拥有符合电池新国标的相关技术储备,2024年针对电池进行的企业测试,已经普遍达到甚至超过新国标的要求,电动汽车起火的概率也在逐年下降,然而,电动车起火的舆论关注度仍居高不下,这主要源于两大现实矛盾。
一、绝对数量与概率的偏差使得公众产生认知偏差。根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的数据,电动汽车起火率从2021年的万分之1.85降至2023年的万分之0.96,已经低于燃油车万分之1.2至万分之1.5的起火概率,但随着电动车保有量以每年千万辆的速度增长,电动车火灾的绝对数量还是在快速增长,这导致公众对电动汽车起火普遍性的误判。
二、火灾特性与传播效应放大了恐慌。锂电池起火燃烧温度可达1000℃以上,是燃油燃烧温度的2倍以上,且释放多种有毒气体,导致扑救难度极大。相比电动汽车,两轮电动车火灾的发生数量和增长速度远大于电动汽车,距离公众也更近。而且两轮电动车的火灾经常发生在建筑物内部,损失惨重,加剧了公众对电动车火灾风险的恐慌。例如2024年6月和2025年1月广州发生过两起60辆两轮电动车连环起火的火灾,此类事件经社交媒体传播后,容易造成“电动车起火=致命灾难”的公众认知。
技术突围与理性的安全认知
未来电动车安全将呈现“概率可控、损失可限”的发展趋势。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2024年1月—10月,全国接报电动汽车火灾2105起,和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在电动汽车保有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火灾数量并未明显增加,起火概率的确在下降。
灭火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增强了安全防线。例如,湖北消防联合武汉当地企业研发的全氟己酮微胶囊灭火毯,可在10秒内将电池表面温度从800℃降至200℃以下,已在武汉、南京等城市推广。
安全生态体系的完善则从源头降低了风险。电池新国标要求动力电池实现全寿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要求记录原材料来源、生产参数、碳足迹、充放电历史等93项核心指标;以不超过0.1秒的更新频率实时上传电压、温度、膨胀形变等动态数据。
为了确保电池数据的透明,电池新国标强制规定车企公开BMS电池管理系统的通信协议,确保与第三方数据平台的兼容性,避免私有协议壁垒,当然第三方平台需通过工信部认定的加密通道接入,确保数据安全。
电动汽车起火问题本质上是技术创新与安全边界平衡的问题。尽管电池热失控的原理尚未完全明晰,但通过电池技术进步与灭火技术革新,行业正在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防控。随着新电池材料、智能热管理系统等新技术的落地,电动汽车的安全系数将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安全风险的认知也需从“谈火色变”转向理性评估,任何技术都无法绝对消除风险,通过技术发展实现对风险的科学管控才是进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