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经济研修班”结业仪式暨“新增长模式与产业创新”主题论坛举办

来源 | 财经智库   

2025年05月12日 19:55  

本文3314字,约5分钟

5月10日,“2024新经济研修班”结业仪式暨“新增长模式与产业创新主题论坛”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隆重举行。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发言中指出,创新受多种因素制约,但根本的因素就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不能光靠市场经济机制,也需要政策来干预。他以绿色经济与人工智能两大产业为例,进一步详细阐述了规模经济的特点,并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着地缘经济与需求不足的挑战。中国有规模经济的优势,要坚持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政策支持绿色发展和科技研发,同时改善收入分配,调节货币投放渠道,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以提振需求应对挑战。

(图)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在论坛上发言。他指出,必须确保新能源技术成为发展新动力和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不能成为制约其他行业发展的因素。未来新能源的发展,必须要让风光储可以适应现代电力系统的需求,而电力系统也要能够接受风光储为基础的主力电源大规模发展的趋势。此外他还强调,中国企业要从设备零件先进性转型到系统先进性,迈出这一步非常重要。

(图)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发言中谈到,当前中国绿色信贷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居世界第二,规模都非常大,但短板是绿色金融政策不能像阳光一样普照到中小微企业。他认为绿色金融的重点是发展绿色普惠金融,绿色要与普惠融合,而普惠金融的本质是实现金融包容性发展的生态体系,包括可得性、使用率和金融健康等,他建议决策部门将金融健康作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察指标。

(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杭州金智塔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郑小林认为,“六小龙”并非随机产生,它们是我国长期推动AI发展的结果,但AI的发展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榜首位置会经常变化。DeepSeek推出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把AI从原来高高在上的状态推到了中小企业面前,让更多人可以应用这个技术,这会催生更多新的应用。他表示,在此过程中,只有做到领域增强、场景增强,才能让人工智能实现从学术到产业的真正落地。

(图)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杭州金智塔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郑小林

2025年3-4月,研修班学员以“光伏产业发展破局”为题撰写了《光伏产业调研报告》。报告基于为期一周的常州、泰州、盐城、杭州等地光伏企业实地调研,在深入了解和体验区域经济创新实践基础上,从供需两端分析光伏产业现存的几大关键问题,以天合光能、正泰新能两家头部企业为例,阐述头部企业的应对之道,以盐常宿淮光伏产业集群为例,探讨如何促进地方协同发展,并尝试对政府、企业等主体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该报告集中展示出学员在认知、战略与实践层面的成长,将推动学员在未来事业发展中更好地践行绿色低碳与数字化转型理念,在全球低碳转型浪潮中抢占先机,共同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升级。

在圆桌讨论环节,能源基金会清洁电力项目主任张永平,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副研究员李一豪与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部负责人罗刚和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零碳业务负责人、天合优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裁韩亚西共同就报告展开讨论。

张永平结合近期的西班牙大停电热点事件进行分析,他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将此次停电归因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形成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现在谈论事件触发机制和完整归因还为时尚早。但有一点启示非常明确,即我们在加速实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尽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会对电力系统带来不可控因素,但我们不能因为有风险因素的存在就去遏制它的发展,反而要思考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手段,从技术、投资、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应对这样的挑战。

面对越发加剧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清洁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面临新的挑战。李一豪认为各国正在陷入零和博弈陷阱。如何破局?他建议各国更加关注围绕清洁技术的服务贸易机遇,由单一的商品贸易模式向技术授权、专业服务等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二是大力推动相关国际标准互认,降低绿色贸易和绿色产业跨境投资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三是各国应理性看待对中国清洁技术的依赖。中国在部分清洁技术领域取得暂时的领先优势,而实现“碳中和”所需的大部分技术仍处在早期快速发展阶段。各国都有机会在新兴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因此不应该把清洁技术视为零和游戏。跳出零和思维陷阱,关键在于做大全球需求蛋糕,同时兼顾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学员代表罗刚以正泰的实践经验为例,认为企业在面对重大政策调整时首先要适时转换投资逻辑、优化业务模型,其次密切跟踪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举措,最后还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

学员代表韩亚西则从近20年的从业经历出发,指出随着时间轴拉长,整个行业从客户到商业模式再到技术都在发生变化,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变化。只有积极拥抱变革,将传统制造业思维转向服务业思维,才能在接下来的市场化发展中继续矗立潮头。

该环节由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任荆卉主持。

图为圆桌讨论现场

最后,研修班发起与组织方领导为学员进行寄语。

《财经智库》总裁、《财经》杂志执行主编张燕冬博士致辞。她首先祝贺“新经济研修班”学员圆满毕业。这届研修班历经波折,但恰恰在能源基金会和浙江大学的通力合作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突破,并使研修班超过以往类似的任何项目,在提升中前行。关于整体海内外局势,她提出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地缘政治高度不确定,科技迅猛发展然经济低增长态势中,坚守可持续发展与能源转型将会面临更大压力,企业首先要找到科技发展的途径以及提升经济效益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平衡点;其次,面对当前多重因素交叠的困境,无论是外部的压力还是内部的转型,企业出海既要考虑欧美国家关税、碳排放等现实困难,从而转向中东、东南亚、一带一路等南方国家;又要不放弃与发达经济体接触,努力适应和符合国际既定标准,同时也要参与制订新的国际标准。再次,中国企业内卷本质上一种竞争,不一定是坏事,在此转型过程中,要充分权衡利弊得失,从企业、政策、科技、体制机制等多维度的系统性思维并解决问题。最后,她寄语学员,“结束意味着开始”,学海无涯,学习不仅是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实地所考察的认知用于自己的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在扩展视野和全局中找到并掌控自己的位置,在大环境的变局中发现自身组织,并在不平衡中重新组织自己走向更高的境界。学习永远在路上。

(图)《财经智库》总裁、《财经》杂志执行主编张燕冬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发言中谈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大量核心技术已经成熟,以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及AI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发生,中国正是本轮产业革命的主战场之一,目前一批市场主体已经崭露头角并发挥先锋作用,应对气候变化的的治理体系也正在形成。他表示,当前致力于绿色低碳转型事业的人才需要具备转型愿景与坚定信念、了解技术路线与迭代趋势,需要有能力争取投融资支持,通晓政策机制并提出改革建议。能源基金会对能够参与和支持培养这样的人才感到自豪。

(图)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在发言中表示,新经济以及新能源、新金融、新科技等,都是从供给侧来提升生产力。生产力提升和科技进步使普惠更有可能,如何让能源走到全球更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欧美的需求拉动模式和中国的供给侧推动模式各有优劣,相互之间要进一步融合。中国的先进企业、技术、产品要出海服务好全人类,需要讲好中国的故事,真正以全球的视野做好布局和生态。他祝贺研修班同学顺利结业,感谢能源基金会与《财经智库》的合作,相信新经济研修班会越办越好。

(图)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