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生:中国面临地缘经济挑战,关键是提振内需、促进创新

来源 | 财经智库   

2025年05月12日 19:57  

本文6582字,约9分钟

5月10日,“2024新经济研修班”结业仪式暨“新增长模式与产业创新主题论坛”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举办。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做了“从规模经济到创新经济”的发言,彭文生在发言中指出,创新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一个关键因素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不仅靠市场经济机制,也需要政策来干预来纠正一些外部性。他以绿色经济与人工智能两大产业为例,进一步详细阐述了规模经济的特点,并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着地缘经济与需求不足的挑战。中国有规模经济的优势,要坚持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政策支持绿色发展和科技研发,同时改善收入分配,调节货币投放渠道,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以提振需求应对挑战。

以下为发言全文:

如何理解新经济?我将从宏观角度讲一下中国的独特优势——规模经济。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光是人口,中国的经济体量也非常大。中国经济现在面临下行的压力,例如房地产、债务、关税等问题。怎么理解中国未来的增长点?

经济为什么增长或者不增长?

回到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一是供给端,一是需求端。从供给侧看,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人类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规模经济。在农业时代,很难实现大规模生产,增加土地耕种面积不能增加单位产量,甚至可能单位产量是下降的,因为一般是先去耕种比较肥沃、交通比较便利的土地;后面扩大耕种面积,一般都是交通比较偏远、贫瘠的土地,单位产出是下降的。工业经济可以通过增加规模来实现单位成本下降,每单位投入产出上升,这是很大的区别。

规模经济怎么来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讲国家财富是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带来的,通过分工和贸易,每个人做擅长的事情,细分赛道规模做大,一些固定成本,如产房、机器设备,今天的一些IT成本、采购成本,都可以分摊。技术工人做同一件事情做多了,生产效率也会提升,进而可以创新。当然,光靠简单的静态规模经济还不够,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我们今天还在蒸汽机时代,生产再多蒸汽机也不能实现像今天这样的生产水平,所以根本的还是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怎么来的?早期新古典增长模型说技术进步是外生,有些人就喜欢做研发、做研究,技术进步好像天上掉下来的。如果技术进步是一种偶然的事件,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能够追赶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虽然走在前面,但它进一步新的技术创新是不确定的。但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这个技术路径是比较清晰的,所以按照新古典增长模型,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的发展,有个收敛的效应,就是发展中国家能够追赶发达国家,所以战后东亚经济体的增长、中国改革开放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1980年代开始的内生增长模型,强调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结果。什么样的人类经济活动能够促进创新?当然有多种因素,如制度环境等。但是从基本面来讲,根本的因素就是规模经济——人口多,人力资本多,创新能力就强;经济体量大,研发投入的资源就多,创新能力也就强;市场规模大,创新的回报率就高,所以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创新。所以内生增长模型强调的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在技术创新上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个是大国比小国有优势,大国应该比小国增长更快,更富裕。假设其他因素如制度环境都一样的情况下,大国比小国有优势。另外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先发优势,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不容易,因为它在前面,首先实现了技术创新,进而带来更大的规模经济,有更多资源投入研发,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越来越困难。

这几年学术界有人提出,人类社会面临第二次大分流。第一次大分流是西方工业革命甩开中国和亚洲,二战后东亚经济体追赶发达国家是大收敛。现在人类社会可能进入第二次大分流,因为过去这些年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似乎都是在大国发生的——科技创新在美国,产业创新在中国。发展中国家和相对小一点的经济体似乎没什么机会。这是思考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

但是规模经济不一定是自动发生的,《国富论》里讲“看不见的手”,是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致的时候,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有时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可能不是一致的,后面周老师讲的绿色经济就是一个例子。污染排放,收益是自己的,排放的污染物社会承担;碳排放,收益是自己的,危害的是全球,所以在有些情形下光靠市场经济机制是不行的,需要政策来干预,纠正这种所谓的外部性。以上是供给侧。

从需求侧来看,生产体量很大,没有需求也不行,需求不足意味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或者说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历史上,市场经济在不同阶段都经历过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国经济现在也面临着需求不足的问题。需求不足可能有很多原因,如房地产泡沫破了等。但是从最根本上来讲,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

一是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看,就是财富差距、收入差距。大部分或者相当一部分低收入人群没有能力消费,不是说不乐意消费,是没有钱消费。针对这个问题,政策含义很清楚,就是要促进共同富裕,西方国家叫包容性增长。战后西方国家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如失业救济、医疗保障等。

二是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学看,除了财富差距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货币有异化的作用,就是“合成谬误”。个体行为是理性的,对未来没有信心的时候减少消费支出,持有货币,不愿意持有风险资产,不愿意买股票,不愿意买房子,对个人来讲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但是这种理性的行为加总起来,经济就麻烦了。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凯恩斯提出要增加货币供给,把利率降下来,降低大家存钱的动力,同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这就是宏观调控。

所以针对需求不足,根本就是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共同富裕,二是加强宏观调控。总体就这样一个宏观框架。

怎么理解经济增长?下面我想就几个方面分享一些观点。

绿色产业

中国的绿色产业非常成功,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八成,电车市场份额大概占全球六成。欧洲、美国指责中国政府补贴、产能过剩等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绿色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是重大的贡献,对全球效率提升是重大的贡献。光伏、电池技术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不是中国发明的,我们是做了产业创新。但产业创新为什么在中国能做起来?两个根本性原因,一个是中国的规模经济,一个是政府补贴的促进作用,而且政府补贴是合理的。怎么理解它对经济的贡献?

第一,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经济。化石能源类似农业土地,要么有要么没有,不能通过制造业生产。采矿业一般都是开采成本比较低的,比较容易的地方,后面才是深挖,成本就增加了,是典型的规模不经济。随着规模扩大,生产成本上升了,所以很难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很难让石油成本变得很低。

但是绿色能源不一样,它是制造出来的,像光伏的发电成本里,设备成本占80%。而化石能源发电方面,天然气设备成本只占20%,煤炭40%,剩下的是原料成本,原料成本是开采业,开采业规模不经济,很难提高效率。所以绿色能源是中国对人类社会重大的贡献。去年我们跟能源基金会一起在欧洲做智库交流就讲了这个观点,不要指责中国,中国是对全球做出重大贡献的。从一个规模不经济的能源渠道到了一个规模经济的能源渠道,这是非常大的变革。

第二,从垄断到竞争。化石能源是天然的垄断行业,挖煤矿、石油开采,可能要跟三教九流打交道,可能面临很多问题;国际上也是垄断的,如国际组织欧派克,油价太低了,石油生产国坐下来谈一谈,通过减少产量把油价提起来。无法想象光伏生产商或者汽车生产商说“现在价格太低了,我们坐下来谈一谈,提高价格”,你不生产别人会生产。能源供给从垄断到竞争,这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经济发展一个重要来源就是竞争,中国经济内卷,内卷有不好的一面,但内卷就是竞争,能提高效率,促进创新,这是中国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小型经济体想内卷也内卷不起来。当然它改变了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格局,地缘政治下有争议,但抛开政治因素,从基本面来讲是一个重大贡献。

这不是自动发生的,作为一个新的产业,从零开始,到形成规模和商业可行性,中间可能是亏损的。个体公司不愿意做,这时候就需要政府,所以政府补贴是合理的。中国人要理直气壮地讲出来——新兴产业就要补贴。其实西方国家也在向我们学习搞补贴,因为经济学的逻辑是一致的,规模从零到实现利润中间是有亏损的,单靠市场经济是实现不了。

过去这二三十年,全球绿色产业有两个大的模式,欧盟是在需求侧通过碳市场提高碳排放成本,降低化石能源的需求,这是主流经济学的观点;中国是另外一个模式,从供给侧促进新能源的供给,通过补贴和监管政策,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按照经济学的逻辑,这两个都是纠正外部性,一个是纠正不好的外部性,一个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科技和产业创新,投入是自己的,收益外溢整个社会,个体没有动力做足够的投入,这时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结果很明显,中国在绿色产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欧盟的模式不是那么成功。

现在还有些欧洲人仍然认为碳排放市场这个路径是对的。实际上在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欧洲的模式是有问题的,碳排放、碳交易市场实现不了,开始认可中国的模式。中国新能源的装机量比例持续上升,碳交易市场的价格相比欧盟是持续下降的。

特朗普政府现在要回归化石能源,短期可能会有些影响,美国毕竟是第一大经济体,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是绿色转型涉及规模经济促进创新,从垄断到竞争,这个基础逻辑是改变不了的,所以我们对未来的绿色产业发展应该是有信心的。

人工智能产业

人工智能是另一个规模经济促进创新的例子。我们中金研究院去年发了一篇报告,叫《AI经济学》。我们估算了一个AI发展指数,包括技术活跃度——算力、算法、数据,还有市场友好度——AI引用的市场空间和潜力。美国是最前沿,把美国看成1,中国是0.75,其他国家明显落后于中美。美国的优势更多在技术活跃度,中国的优势更多在应用侧。这两个都和规模经济有关系。

最近浙江的DeepSeek给全球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怎么理解DeepSeek的成功?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规模定律,一个是规模效应。规模定律讲的是规模报酬递减。要提高AI模型的性能,要增加算力、增加数据,但是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算力、增加数据所带来的模型性能的改进速度是放慢的。也就是说,增加规模所带来的收益,边际单位收益是下降的。它有利于后面的人追赶。美国在前面,增加数据、算力的投入,虽然能改善,但改善的速度是放慢的。后面像中国,只要有这个能力和资源,投入算力、数据,就能很快追赶。因为在中国这个阶段,同样的投入回报率是比较高的。美国要阻止中国追赶,不让你做大规模,这就是美国限制半导体出口到中国的一个底层逻辑,因为AI大模型有一个规模定律。

DeepSeek突破在于显示门槛约束没有预期得那么大,为什么?其实就是和技术进步有关系。DeepSeek是通过算法的改进或算法框架的改进,不是光靠堆积芯片、堆积算力。技术进步就回到内生增长模型,规模报酬递增,和人才、投入的资源有关系。内部规模经济是单个企业做大,外部规模经济是上下游生态体系共享基础设施和人才,包括开源模式。DeepSeek出来以后,有人提出问题,说AI大模型可以低成本研发和运营,会不会以后向普惠方向发展?小国家、小企业都可以做AI大模型。没那么简单。DeepSeek是成功了,在中国还有很多像DeepSeek这样的模型开发企业,有些是失败的,有些有进展但没有像DeepSeek这样突破,因为它没有成功,或者没有那么成功,大家没关注,但是不代表他们对中国AI和全球AI的发展没有贡献,这是整个生态体系。DeepSeek这样的突破发生在中国,表面上可能是偶然的,因为DeepSeek是出自量化投资基金,不是一个大型科技企业或科研院所。但是从经济学的逻辑来讲,它有必然性,中国创新的生态体系和规模经济,没有DeepSeek也会有另外一家企业取得突破。

所以说,要按照规模定义来讲,AI发展是后发优势,谁在后面谁有追赶的优势。但是要看规模效应,看技术进步算法,谁在前面有先发优势,谁可能有进一步拓展的能力。我们都在讲比较优势,理论上,可以说美国对中国有绝对优势,因为美国有算力优势,也有人才优势、算法优势。但是经济学讲资源配置分工,不是看绝对优势,是看比较优势。虽然我们算力和算法都比美国差,但是因为美国算力的限制,我们在算法上的劣势相对小一点,所以聚焦算法。这可以解释,美国出口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我们,促使我们聚焦算法,聚焦利用AI人才,而不是靠堆积算力。

AI人才也是我们《AI经济学》报告里的研究内容。人才来源地——也就是本科在哪儿读的,工作地——就是你服务机构的总部在什么地方。无论是来源地和工作地都是中美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差距很大。但是中美之间有差别,我们是最大的人才来源地,AI的优秀人才,本科大在中国读的最多,浙江大学可能是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学之一。这几年有一个好的方面,美国无论是来源地还是工作地,都是下降的,我们都是上升的,说明中国AI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吸引是增加的。

地缘经济新挑战

过去全球创新,美国是科技创新,中国是产业创新,全球受益,美国在这个过程中赚了很多钱。像苹果、特斯拉,其赚的钱可以支持进一步创新。中国在产业创新过程中学习,缩小了和美国的差距,全世界都受益中国和美国创新带来的低成本商业化。

但是现在美国要搞自己的产业创新,要搞制造业和再工业化。中国也要搞自己的科技创新。过去中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路径不一样,形成了创新领域的一种依赖,美国是重视需求和人才,中国是重视供给和资产(投资)。这在新形势下都需要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美国现在需要更加重视供给和资产,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需求和人才,中美在相互学习。

以最近的美国关税为例,特朗普政府的目的是通过关税把生产引导到美国去,重振美国的制造业,短期来讲,对中国是需求冲击,对美国是供给冲击。长远来讲,怎么理解高关税的影响?

国际贸易有三个基本的决定因素:一是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还是自然资源型。按之前的说法,美国、西方国家应该做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互相都有比较优势,然后做贸易。但是这个比较优势解释不了现实,比如美国和欧洲、美国和日本,他们之间的贸易量很大,不是说比较优势是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吗?美国、欧洲、日本都是资本密集,为什么他们之间有那么大的贸易量呢?影响国际贸易还有第二个因素——规模经济。虽然劳动力成本差不多,但是投入分工,各自做擅长的事情,能够通过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率,实现利益互补的贸易。第三个因素,就是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关税等一些保护主义措施。

按照这三点看就很清楚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比较优势,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不低了,更重要的是规模经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多的是规模经济的结果,劳动力成本差距的作用在下降的轨道。现在美国为什么着急了?因为中国的规模太大了,按照规模经济逻辑竞争不过中国,所以它就靠第三个因素,加大交易成本,关税就是一个例子。未来怎么看?首先我们要坚持市场经济,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创新,比如科技研发的投入。

促进内需:宏观政策机制转型

光有供给没有需求,也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规模经济。结合当前和长远的科技进步的作用,提振需求需要公共政策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普惠性和促进人力资本发展,比如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降低养老保障方面的城乡差距,比如增加在生育、养育、教育方面的投入。

第二要调节货币投放方式,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就两个投放方式,一是财政,二是信贷,过去主要是信贷。但现在金融周期下行阶段,房地产泡沫破裂,信贷需求疲弱,需要财政投放货币来提振货币增速。总之,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关键是财政发力,把调节收入分配和货币投放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