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开心,今天三个客户下单。”中天厨具的执行总经理范锦润对《财经》说,两个订单来自美国,一个来自东南亚。美国客户中,一个是4月暂停的订单重启,另一个是新订单。
两位从事外贸行业的人士告诉《财经》,中美之间的船运费用5月12日当天显著上涨,预示着过去一个多月持续低迷的船运将重新走高。这两位人士都预计,在未来90天的“窗口期”内,美国客户会选择从中国大量补货。
很多工厂的对美贸易在4月中美关税摩擦开始后就停滞了。受高额关税的影响,来自美国客户的订单越来越少。眼下这些新变化的出现,缘于中美关税谈判的新进展。
5月12日,中美双方就关税问题在日内瓦为期四天的会谈有了结果。联合声明称,美国将在90天内将中国商品的关税从145%降至30%;中国将在90天内将美国商品的关税从125%降至10%。
消息一发出,一些外贸群和美国关税及物流群就炸开了锅。“大框架是10%-24%,很轻松了。”有人松了口气。也有人还在隐隐担忧,毕竟过去一个多月的变化、反转实在太多。
一个多月的重创
在看到中美谈判的消息时,穆先生立马让同事给美国客户发消息。穆先生是江苏华腾个人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这家企业主要生产牙刷、牙线等产品,长期为沃尔玛等零售商做贴牌产品。其80%的销量来自外贸出口,北美市场的业务占到了三分之一。
加关税之后,来自北美的订单几乎停滞。在“五一”之前,穆先生的工厂接到了北美老客户下的两个订单。相较他们以往下的订单量,这一次少了三分之二。但这也是美国对华加关税以来,穆先生接单的“唯二”两笔来自北美的订单。
北美的客户们也很着急。“他们已经在缺货的状态了,哪怕这么高的关税也得咬牙(下单)。”穆先生告诉《财经》。
王希(化名)是一家货代公司的员工,美国市场的业务占她们公司整体业务的九成,其客户多为在亚马逊卖货的生产型和贸易型中国卖家。4月以来的中美关税摩擦直接使得公司的业务量近乎砍半。王希告诉《财经》,这一个多月来,客户们发不起货,单量就下滑。现在海关的查验还增多了,客户的成本也随之增加。“一件商品的出口成本增加了145%以上。”
根据王希了解,过去这段时间还在出货的,都是硬着头皮在做。“一些大的卖家实在没办法,应该都是之前的订单,可能违约金比税金成本还高。”
汪顾伦是东莞一家主营家居用品的外贸公司的老板,其公司美国市场的业务占比在50%左右。过去这一个多月,他们已经暂停了向美国市场出货,业务主要靠此前在当地仓库的库存来维系。另外两家做跨境电商的负责人也向《财经》表示,目前海外仓的情况还可以,如果此前备货充足,业务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在5月14日新的关税税率下,依托海外仓的跨境小包裹依然有较大的竞争力。
90天的机会窗口
看到中美的联合声明,王希觉得她的客户们至少会有点信心了,但仍有一些细节需要核实,具体是5月14日开航,还是5月14日到港,还是5月14日立马实行,大家还不确定。
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卜睿认为,联合声明出台后,中国出口商和外贸商可以暂时松一口气,90天之后最差的情况也是恢复到34%的对等关税税率。企业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联合声明并未取消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2月施加的20%IEEPA(《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关税,所以这部分关税依然照常实施。
卜睿对《财经》表示,初始的90天后是否恢复到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的34%对等关税税率,取决于双方的进一步谈判及后续出台的政策。
对于一直密切关注中美关税动态的外贸和跨境从业者来说,靴子还未最终落地。“大家都在做阅读理解。”王希提到,在没有等到确定的结果之前,客户们还会继续观望。
不过,即便税率将大大回落,汪顾伦依然觉得外贸行业会在这个阶段被洗牌。据汪顾伦了解,此前税率在10%的时候,通常是工厂和采购方各自承担5%。当美国对中国商品关税涨到20%时,很多传统外贸工厂就很难做了。“停工其实是从第一轮加税开始的。”他回忆道。
0594莆猫鞋业创始人余国民认为,每一次关税战都是对国内生产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提质升级的一种鞭策。“外贸企业应该把利润安排在关税可承受范围内。如果利润能达到30%-40%,那三成关税闭着眼睛都能解决。”
“外贸厂商需要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而不是跟着特朗普的政策临时抱佛脚。”余国民表示。
即便现在美对中的税率恢复到30%,这对传统外贸工厂来说依然是个很高的数字。汪顾伦认为,对传统行业,如纺织服装、家居日用品而言,利润空间本就不大,扛20%的税率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极限。
“(只加征)10%相对好解决,但(加征到)34%就有点麻烦。”和家人从事鞋类外贸出口三十余年的陈曦(化名)告诉《财经》。
陈曦提到,目前他们做外贸的利润每年大约在10%-15%。加征10%的关税,也就是成本增加10%,算下来每年利润可能会下降三四个点。加上他们会跟客户积极沟通,10%的成本双方共同分担,一人一半,相对容易解决。
但90天窗口期后如果要加征到34%,那么“这一年能勉强做,订单正常贸易周转,但一年后可能得看情况”。
陈曦也提到,低端外贸代工厂的利润更低,只有4%到8%,对他们来说加征一成关税还在接受范围内,三成关税的话,生意不可能接下来。
汪顾伦告诉《财经》,今天(5月12日)船公司的运费就开始暴涨了。中美关税松动后,大家会疯狂补货,运费也会水涨船高。做外贸,面临的变数和挑战很多,关税重要,却也不是唯一。
关税搅动下,外贸企业看到更多机会
此次中美关税风暴中,很多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开始向外寻求更多的机会。有些去开辟他国市场,有些转而向内,做起了内销的生意。中美关税的调整和变动,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已经不再是唯一解。
穆先生发现,加关税之初,业界所担心的中国产品被替代的情况短期内并未发生,客户告诉他,即便他们想要去找替代,也不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中找到合适的他国工厂。并且,护理用品要到美国市场,首先需要FDA、CE、ISO认证,认证办下来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其次还需要有机器、设备,其他地区的工厂也不能快速投产。
客户对穆先生唯一的要求,就是缩短供货期,从原本的45天,缩短至35天。因为客户担心之后关税再变,继续增加的话,他们的处境会更困难。
相比之下,穆先生的态度却十分强硬。
从4月开始,虽然美国的订单基本停滞。但在政策的帮扶之下,穆先生的公司快速与国内零售商取得联系,迅速进入了永辉超市的销售渠道。一个月下来,每个单品基本上都达到了三四万的出货量,这个销量远超穆先生的预期。近期,京东的相关人员也将会考察他们的工厂,如果合作谈下来,穆先生的工厂将为京东代工自营产品,这也将带来不少销量。
并且,从特朗普当选总统后,穆先生的公司管理层已经开始全球寻找出路,开辟了南美、非洲等市场的新客户,仅巴西市场,今年就有500多万元的出口额。
在这些新市场的带动下,4月初还半停工的工厂早已复工,并进入到了日夜兼程的加班中。
4月,江苏华腾个人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的工厂正在日夜交替加班工作
穆先生估计,整个4月的公司销量与去年持平,并未因北美市场的停滞而下降。
当北美客户在4月末找过来时,穆先生的态度十分强硬,不接受任何压价,“我们不可能做亏本的生意,我们提出的条件就是这次的出厂价跟上一次的出厂价(4月之前)一样,税收不关我们的事,最终他们也答应了”。
在关税恢复30%后,穆先生预计北美客户的订单会剧增,“他们至少会比以往多一点,可能是1.5倍到2倍这样的去备货,因为谁也保不准下个月的政策是什么样子”。
并且,90天后,关税若恢复至54%,这也会促使北美客户在这几个月中加紧备货。穆先生已经做好了未来工厂24小时加班的准备。
经历了这一遭,穆先生也一改4月初的消沉,他说:“美国市场的回归,(我们)也是享受了国家的政策红利。只有‘不跪’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才能获得我们应有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