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徐奇渊  

2025年05月16日 18:45  

本文2263字,约3分钟

扩大内需不仅关乎国内经济稳定,更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安全。同时,扩大内需也有助于塑造对中国更有利的国际地缘经济环境

5月12日,中美两国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高层经贸会谈中达成协议,宣布相互大幅削减关税、暂停部分关税,以缓解持续的贸易紧张局势。

中美关税协议超出了市场预期,美国显然放弃了与中国全面脱钩的幻想,但这也引发了市场的另一种担忧:扩大内需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是否下降?对此,我们需要回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这句话是直接的回答。鉴于各方仍然存在担忧和疑惑,笔者结合最新形势进一步阐述其含义。

中美关税协议是战术性缓和,未来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中美之间的削减关税协议为期90天,属于战术性妥协。美方明确表示将以结果导向评估后续政策,这意味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旧极高。美国在高科技、能源、关键矿产等领域的对华围堵并未减弱。虽然达成关税协议,但中美关系在未来仍面临诸多考验。

在中美关税协议之后,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不想与中国全面脱钩,但仍需要推进战略脱钩。5月13日,美国总统在访问中东时又宣布了新的AI禁令,进一步限制华为的AI芯片和中国AI行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中美关系面临的根本挑战依然存在。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为什么美国主动放弃全面脱钩?因为“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体量、市场容量和产业配套能力”,美国无法承受短期内与中国全面脱钩的巨大冲击。因此,“大”不仅是一种规模,也是一种安全的保障。Too big too fail, too connected to fail也是一种安全。扩大内需战略是强大国内市场的关键举措,“既关系到经济稳定,也关系到经济安全,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

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国际网络联系已经让美国放弃全面脱钩的幻想。因此,进一步做大中国经济的体量,也有助于增加美国战略脱钩的成本。所以,“大”也是一种“强”,当经济体量足够大时,有助于实现经济安全。而扩大内需战略在强大国内市场、做大经济规模中十分关键。

扩大内需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地缘经济环境,扩大国际统一战线

在全球GDP中,中美之外的其他经济体占比约60%,这些中间国家在中美博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欧盟、东盟、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都是中国的重要经贸伙伴。近年来,中美都在积极争取这些国家的支持,近几个月尤为明显。

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大都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但在地缘经济领域存在一定矛盾。根据WTO的数据,中国所遭受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中,只有34%来自美国,而接近三分之二则来自其他国家,包括欧洲、巴西、印度、东盟国家等,甚至包括巴基斯坦。非美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值得深思。

另一个数据显示,中国与160个经济体的贸易关系中,有120个为顺差。我们近期与欧洲同事交流时,他们表达了对双边贸易失衡的担忧和焦虑。尤其在美国推行“对等关税”政策之后,欧洲等国家普遍担心中国会转移出口,对其造成更大压力。

因此,对于这些第三方国家,我们应当换位思考,致力于推动更加平衡的开放格局。平衡才更可持续,平衡的开放才有助于推动塑造包容、普惠的全球化格局。如何实现这种平衡?扩大内需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这里提到的扩大内需,不仅包括短期刺激政策(也很重要),还包括一系列结构改革措施。通过扩大内需战略,实现更加平衡的开放格局,有助于扩大国际统一战线,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

即便没有特朗普2.0关税冲击,扩大内需也十分紧迫

特朗普上台之前,国内需求不足、消费不振的问题就已显现。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此有所提及。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平减指数已连续8个月为负,4月初的数据显示,物价指数仍有进一步下探的压力。这表明供需关系仍存在较大的结构性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对等关税”政策出台就已经存在。

同时,“对等关税”出台之前的数据也显示,统计局的消费者信心调查指数、央行对50个城市的储户信心调查,以及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景气指数均显示,就业形势面临挑战。综合物价和就业数据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明显低于潜在增速。

内需不足也与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密切相关:房地产作为信用创造引擎的角色不再突出。制造业产能虽可扩张,但居民部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即在满足温饱后,发展型、享受型服务消费需求增长更快。此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国企改革、土地流转等领域的改革进度,也影响着资源优化配置和消费需求的释放。

长期以来,中国投资与出口占GDP比重过高,居民消费占比偏低。扩大内需正是对这一结构性失衡的修正,是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根本所在。我们需要两手抓扩大内需,短期的扩大内需的刺激政策换来时间,然后在换来的时间当中完成扩大内需的结构性改革。

总之,特朗普带来的不确定性仍未消散,中美关系仍将面临重大挑战。我国内需越强、国内通胀越是温和回升,就越有助于全球和美国通胀回升,美国就越难以对中国大幅加征关税。反之,我国内需越弱,国内通缩压力越大,就越有利于全球和美国通胀的下降,美国就越有政策空间对中国大幅加征关税。在此背景下,扩大内需不仅关乎国内经济稳定,更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安全。同时,扩大内需也有助于塑造对我有利的国际地缘经济环境。因此,扩大内需诚为战略之举,而非权宜之计。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编辑: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