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概念集体上涨:“爆单”言论背后,商业化落地难在哪?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刘芬 编辑 | 蒋诗舟  

2025年05月16日 19:07  

本文2845字,约4分钟

5月16日,机器人概念再度走强。

截至收盘,格力博、豪恩汽电“20cm”涨停,宜安科技、兆丰股份、精锻科技、聚杰微纤、正弦电气、鑫宏业等十多股涨超10%。

除A股外,港股机器人概念也集体上涨,其中第四范式(06682.HK)涨超11%,地平线机器人涨超5%,优必选涨近5%,速腾聚创等相关个股跟涨。

消息面上,马斯克近日在利雅得举行的沙特-美国投资论坛上预测,人形机器人数量最终将达到数百亿,这将彻底改变全球经济格局。“我认为每个人都会希望拥有自己的机器人,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拥有自己的C-3PO或R2-D2(《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机器人),但会更好。”

他表示,有了这种规模的自动化,生产力可能会飙升,并迎来所谓的“普遍高收入”,届时商品和服务将变得如此丰富,以至于“没有人想要任何东西”。此前,特斯拉2025Q1业绩会指引年内生产数千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但大部分将会在年底生产。同时,马斯克表示将会尽快扩大量产规模,预计2029-2030年将实现年产百万台目标。

近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言论也频刷屏。5月10日,他在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放话,目前包括宇树科技在内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发展都处于良好状态,“很多企业订单都爆掉了。”5月16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闭幕式上,他透露宇树科技未来将聚焦三大方向:着力打造开放平台建设,推动AI智能与教育资源的开源共建,构建全球化的教育技术生态。

作为AI落地物理世界的重要载体,也是中美AI科技竞争的主战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想象空间极大。在国内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提升下,2024年以来各地产业基金加速落地。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泡沫的讨论声不断,但各类企业仍在展开不同程度的布局。市场参与主体从初创型企业、汽车整车厂扩展至各领域龙头。

应用场景拓展:从工厂、门店到家庭

《财经》新媒体注意到,从进厂到进驻自家门店,是跨界入局者在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上的一大变化。4月,美的宣称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将于5月正式进入湖北荆州的洗衣机工厂,用于机器运维、设备检测和搬运等场景。今年下半年,还将陆续进入线下门店,用于商业导览、制作咖啡等场景。

4月26日,奇瑞与AiMOGA团队联合研发的墨甲人形机器人宣称完成首批220台全球交付。据了解,墨甲机器人具备在4S店提供主动问候、销售指导、车型推荐和绕车讲解等实际服务能力,已在马来西亚4S店得到应用。

5月7日,2025联想创新科技大会(Tech World)上,联想首位“硅基员工”——“联想乐享壹号”人形机器人正式亮相。在实景演示的业务问答中,它能调用联想全系业务数据,对问题进行解答。前不久在北京万象汇联想线下门店内,这位“硅基员工”出现,并与顾客自然地握手、比心。

从进厂、进店到进入家庭,这一跨度不易。中大力德副总经理冯文海在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分析,可用于家庭的人形机器人或在3年后走向成熟,主要用途包括家政、陪护等。但就当下而言,限制因素主要是难以实现精细化的工作,部分厂商宣传片中展示的穿针引线、煎鸡蛋、冲咖啡等功能,都是失败了好多次后的结果。

多个行业巨头入局的同时,腾讯云牵手越疆科技,华为联手优必选科技,百度智能云合作智元机器人,这类“大厂+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合作模式不断涌现,助力人形机器人实现场景落地应用。资本市场方面,华为哈勃入股千寻智能,比亚迪入股帕西尼感知科技,也在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山西证券认为,国内机器人行业2025年进入量产元年,随着数据积累、大模型迭代以及硬件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走向工业以及家用场景值得期待。

“量产元年”前夜,商业化落地面临四大挑战

不过,多位受访者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用于表演、教育、展示等场景,商业化落地面临多方面挑战,包括大规模应用场景不足和功能相对简单、泛化能力不强,以及成本问题等。

头豹研究院也在研报中分析,其一,技术成熟度不足,场景适配性受限。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中的智能化水平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其核心依赖的大模型训练周期较长,需长时间优化才能适配具体应用场景。

例如现有产品虽宣传“智能化程度随使用提升”,但实际性能(如运动控制、环境感知)未达市场预期,导致消费者或企业对其功能价值产生质疑。技术成熟度不足使得人形机器人难以在工业、服务等领域实现稳定可靠的应用,进一步延缓商业化进程。

其二, 成本与售价失衡,市场接受度低。人形机器人初期零部件成本高达数十万元,叠加供应链技术溢价,最终售价远超消费者或企业心理预期。例如,当前产品性能(如运动能力、交互智能)与高昂售价严重不匹配,消费者对“边使用边训练边优化”的宣传缺乏信心,购买意愿显著降低。高售价抑制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企业难以通过规模化量产摊薄成本,形成“成本高→售价高→销量低→数据不足→技术迭代慢”的负向循环。

其三,法律法规缺失,监管风险阻碍商业化。中国尚未建立针对人形机器人的监管框架。一是存在安全风险。人形机器人具备较强物理能力,若因操作不当或控制系统失灵引发事故,责任界定、赔偿标准等均无法律依据。二是存在伦理争议。人机交互中的隐私保护、拟人化行为的伦理边界等问题尚未明确规范。在监管空白下,产品难以通过上市认证与销售许可,企业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与交付,商业化进程受阻。

其四,供应链产能瓶颈,量产能力不足。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如谐波减速器、高精度电机)的全球产能严重不足。例如2022年全球谐波减速器出货量仅200万套,且主要服务于特种和医疗领域,难以满足人形机器人爆发式需求。此外,部分关键技术(如传感器、AI芯片)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低进一步推高成本并影响供应链稳定性。企业因供应链瓶颈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商业化进程受阻。

中信证券也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大多处于获得小批量订单或者送样等较为前期的阶段,人形机器人需求在2024年以及2025Q1的业绩期内对于相关公司业绩贡献十分有限,个股业绩主要来自于传统主业贡献,不具有明确行业趋势性。

其建议不拘泥于“人形”深度挖掘“AI+机器人”的投资机会,比如外骨骼机器人、灵巧手和传感器这三个方向的商业化落地更快,这些方向的放量节奏不以人形机器人放量为必然前提,并且后续有望能够得到持续的数据验证。此外,机器人轻量化趋势较为明确,尤其是PEEK材料应用得到广泛关注,轻量化设计有望降低能耗、提高续航时间,同时可以具有更高的运动性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未来有望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