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2024财年财报的发布,犹如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传统车企转型的阵痛,更折射出一家老牌车企主动求变的战略定力。
当市场聚焦于短期利润波动时,日产正以“Re:Nissan”重振计划为蓝图,展开一场涉及成本结构、研发体系、全球布局的深层变革。这场变革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以短期阵痛换取长期竞争力的主动抉择,其战略逻辑与执行路径值得深入解读。
(图/Nissan Motor Co., Ltd.)
面对日产汽车的资产减值,市场不乏质疑之声。但穿透财务数字的表象,这场被日产称为“财务体检”的资产重估,实质是剥离历史包袱的战略动作。非现金性质的减值相当于对企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断舍离”。
这种自我革新需要勇气,更需战略智慧——当行业转向电动化、智能化新赛道,及时清理低效资产才能为新技术研发腾出资源空间。
日产财报数据背后的经营韧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日产汽车的财报数据背后——2024财年日产全球销量达324万辆,与雷诺-三菱联盟共同稳居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净销售额维持在12.98万亿日元,在流动性方面,日产总计拥有3.5万亿日元在手(包括2.2万亿日元现金和1.3万亿日元的汽车金融应收帐款),同时,还握有2.1万亿日元未使用信用额度。这些数据表明,日产的市场根基依然稳固,现金流健康度优于市场预期。第四季度自由现金流的回正,正是其经营韧性的最佳注脚。
在“Re:Nissan”计划中,日产展开了一场覆盖全价值链的成本革命。全球裁员、工厂整合,这些手段的背后,是精准的“手术刀式”调整。关闭冗余产能并非简单裁撤,而是将资源向电驱化、智能化领域集中。不仅如此,日产更积极打破传统层级壁垒,成立直属于CEO的转型办公室。这个由300名专家组成的“战略突击队”,手握跨部门决策权,专门解决成本优化、流程重构等核心议题。
(图/Nissan Motor Co., Ltd.)
在这场复苏规划中,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由此凸显,日产在华的战略升级也呈现清晰脉络。2025上海车展,日产带来了两款车型:N7和Frontier Pro PHEV,其背后不仅仅是加速投放新能源产品,更是首次由中国本土团队主导完成平台开发、工程验证、造型设计乃至出海部署。
在中国市场,日产将新能源产品规划从8款扩充至10款新能源车型,涵盖纯电、插混、增程等多技术路线。N7纯电轿车上市1小时订单破万,70%用户为品牌新客户,印证了产品力的突破。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定位升级:中国不再是单纯的销售市场,而是升级为全球技术策源地。两款战略车型N7与Frontier Pro PHEV均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这种角色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
(图/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不仅如此,研发体系的重构同样引人注目。东风日产技术中心三年内扩编至4000人,聚焦新能源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这种资源倾斜正在产生化学反应,天演架构作为东风日产面向新能源的推出全栈自研的新能源技术架构,拥有超高安全效率、超强兼容延展、越级智能舒适三大技术优势,这些技术突破,正在重塑“技术日产”的内涵。
全球“反向输出” 日产的转型已进入新阶段
与此同时,出口战略的升级更显深意。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将销往全球多个市场,包括欧洲、中东、印度、东盟、大洋洲和墨西哥以及拉丁美洲等市场,形成“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的循环。这种转变背后,是日产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深度整合:通过与Momenta、华为、科大讯飞、高德等伙伴的合作快速落地,日产正在扩大本土“智能生态朋友圈” ,同时构建起“资源中国化+成果全球化”的新模式。
(图/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当中国团队开始为全球市场定义产品标准,日产的转型已进入新阶段。
站在汽车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日产汽车的选择颇具启示意义。这家曾以“技术日产”闻名全球的车企,正在通过壮士断腕式的改革,完成从规模导向到效率导向的蜕变。这场转型没有捷径可走,但日产用实际行动证明:在变革时代,主动进化永远是最好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