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和物流枢纽的中国香港特区,又迎来与提升货物清关效率有关的重要新推力。
据新华社香港分社消息,当日国家海关总署与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下称“商经局”)签署关于“单一窗口”的合作安排,进一步加强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在相关行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推进系统对接。
此举颇具深意。按照商经局局长丘应桦的解析,“中国内地是中国香港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两地跨境贸易频繁,高效便捷的货物清关流程尤其重要。单一窗口为业界提供一站式电子平台,以提交各类报关和货物清关所需贸易文件,是贸易便利化重要措施。”
所谓“单一窗口”,按照中国内地多个外贸城市近年来的具体实践,是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贸易政策及流程变革的核心工具。意味着所有贸易资料上传、审批、复核都可随时随地在国际贸易货物报关系统通过无纸化、电子化方式完成,还可随时重新查看进度和统计数据。在中国香港语境中,贸易单一窗口则提供一站式电子平台,供业界提交《企业对政府》贸易文件作报关及货物清关之用。
在此之前,香港商经局与香港海关就单一窗口的发展与国家海关总署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并通过专家小组进行经验交流及合作机会探讨。此次签署合作安排,被认为将推进两地单一窗口的对接和合作至新台阶,优化现行交流合作机制,并探索不同合作领域。
“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签署单一窗口合作安排,既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两地在贸易数字化、规则对接和机制互认方面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教授对《财经》解析称。
按照他的分析,此举将具备多方面意义:首先,此举将优化跨境通关效率,“一单两报”机制可显著降低企业报关成本,特别有利于中小企业提升流通效率;其次,这也为打造“智慧湾区”“数字贸易枢纽”提供制度支撑,推动从“硬联通”向“软联通”转变。
“更重要的是,中国香港可借此强化其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制度接口功能,提升作为国际物流和数字贸易平台的节点地位。”张光南指出,“建议后续可在数据互通、跨境监管、规则试点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打造制度型开放示范样板”。
作为帮助相关企业节省申报所需时间及人力、降低运作成本的手段之一,国家海关总署与香港海关于2024年11月推出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的货物“一单两报”,覆盖所有经陆路口岸从内地进口香港的货物。
所谓“一单两报”,是一种便利相关贸易企业的手段,道路货物资料可享受“一次录入,双向共享”便利。以深圳湾口岸等为例,相关企业可把货物资料递交到“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其后资料加密后自动推送至港方的“道路货物资料系统”,企业可通过“道路货物资料系统”直接获取货物资料,以完成办理本地报关手续。
而按照前述商经局方面的政策规划,中国香港在本地层面其实将分三阶段实施“单一窗口”。其中,第一、第二阶段已于2020年和2023年全面投入服务,涵盖42类贸易文件(第一阶段14类贸易文件,第二阶段28类贸易文件)。第三阶段服务则将于2026年分批推出,届时中国香港相关系统将与中国内地“单一窗口”对接。
其中涵盖大量细节。例如,在当地分层次实施政策,源于将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其中前两个阶段涵盖的贸易文件,主要是特定受管制货品所需的进出口牌照/许可证,业界会以自愿的形式参与。
除扩大涵盖范围,为创造更好的使用体验,第二阶段的改革目标也包括强化系统功能,包括优化账户管理功能、全面支持相关平台、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无缝对接、提供通知信息服务,以及增设递交大批文件功能等。
在作为最后阶段的第三阶段,则将涉及由大量相关方所提交的大量文件,涵盖进出口报关单、在不同运输模式下所需要提交的预报货物资料、货物舱单及货物报告,以及产地来源证与应课税品许可证的申请文件,这些文件在2022年的总量达9300万份左右。
研究相关政策布局的核心主旨,其实是通过无纸化等手段进一步加速中国香港的贸易现代化水平。整体而言,全球范围内的这一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但因此后20多年相对平稳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进展被认为相对不快。
新冠疫情期间给全球供应链带来的多重冲击,曾数度给全球范围内的船运、港口与海关的运作带来持续性压力,贸易数字化、便利化的转型因此在全球多地提速。
这一庞大的全球性系统工程,因涉及数字化及便利化过程,会涵盖多个层面,包括微观层面将与贸易链条上的各个部门数字化,宏观层面制定法规、行业标准、流程指引,以及国家或地区层面的贸易流程打通。
以贸易无纸化为例,为解决国际贸易中的这个“堵点”问题,很多国际组织都制定了各种协议框架模板,以期尽快建立统一或互相认可的数码标准。早在2011年,世界贸易组织已要求所有成员建立贸易“单一窗口”。但按照联合国数字及可持续贸易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全球只有40个左右国家(或地区)建成了完整的贸易“单一窗口”。
中国香港层面的相关改革进展,近年来已有一定突破。但按照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及亚洲环球研究所总监邓希炜教授于2023年4月公布的一项相关研究指出,“2018年推出的香港贸易‘单一窗口’,最后阶段要到2026年才会全面实施,目前进出口商仍须到不同部门完成报关及产地来源证等多份文件。而与无纸化相关的政府政策、标准、法律制定则迟迟未有定案。”“如特区政府及业界能更进一步,成为数码贸易的领航者及规则制定者,则必会令香港在全球数码贸易新浪潮中获益更多。”
2024年10月,相关政策开始在当地出现加速。按照香港特区政府所公布的《施政报告》,香港将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作为手段之一,当地相关部门将全力发展贸易“单一窗口”,提供一站式电子平台,方便业界提交进出口贸易文件报关及清关。
2025年1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则在大湾区数字贸易深化会致词时进一步表示,随着全球贸易格局变迁和科技不断发展,数字贸易已经成为突破传统贸易、促进贸易创新的动力。而特区政府已推出多项措施加速发展数字贸易,包括以大湾区作为试点,探讨便利数据跨境流动安排、全力发展贸易“单一窗口”等。
展望未来发展前景,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及世界银行的相关分析框架,数字贸易可分为两大类别,即通过数字渠道购买的贸易(digitally ordered trade),以及可通过数字渠道交付的贸易(digitally deliverable trade)。前者主要代表为电子商贸,后者则包括金融、法律、咨询等服务。
“数字贸易不只是将传统货物贸易流程电子化。香港市场对两种数字贸易都有很大的潜力,电子商务在香港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仍然有很多机会有待开发。而服务业进出口更是香港的长处,将服务贸易数字化必定可以为香港繁荣的服务业带来更大的机遇。”邓希炜曾在2024年时进一步撰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