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预计小鹏汽车将于四季度实现盈利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王婧雅 编辑 | 高素英  

2025年05月22日 10:02  

本文2033字,约3分钟

5月21日晚间,小鹏汽车(XPEV.US,09868.HK)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小鹏汽车营收同比增长141.5%至158.1亿元;净亏损6.60亿元,去年同期为16.5亿元;汽车总交付量同比增长330.8%至94008辆;毛利率提高至15.6%,去年同期为12.9%。

展望后市,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称,今年小鹏不仅实现销量翻倍以上的增长目标,而且还将在四季度走向盈利。受此影响,美股开盘后,小鹏汽车股价持续攀升,涨幅一度超过14%,截至收盘,小鹏汽车涨13.00%,收报22.25美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亏损大幅收窄,但部分原因或在于政府补贴。财报显示,一季度小鹏其他收入净额为5.4亿元,主要为政府补贴的收款。此外,由于售价较低的MONA 03成为目前小鹏的主力车型以及老款车型清库存,导致车单价进一步下降。报告期内,小鹏卖车收入为143.7亿元,同比增长159%,毛利率为10.5%,但折算单车ASP不断下降,从去年一季度的25.4万元降16.0万元,再降至本季度的15.3万元。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持续激烈,海内外品牌都在加速扩充产品线,并不断加大技术迭代速度,从电池、电机、电控基础,到座舱、辅助驾驶的智能化比拼,都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对于车企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何小鹏认为,汽车公司的科技属性会越来越高,制造属性相对比例会下降。汽车公司一定会经历从集成性研发到单向全栈性资源,再到多项的融合性资源的过程,最终不管是营销做得多好,销售做得不多好,最重要还是产品符合客户、符合用户、符合市场的需求。

在何小鹏看来,将有三重因素推动小鹏增长。第一,新品发布将从三季度持续到26年;第二,小鹏的AI体系能力进一步提高;第三,鲲鹏的上市应用。

具体来看,在车型发布计划方面,2025年第二季度,小鹏将完成五个车型年款升级或增加配置,三季度将有两款全新的车型开始交付放量。其中,定位于25万级别SUV的G7将在6季度与市场见面,30万级别的豪华运动轿跑——全新一代P7将在三季度上市,四季度,鲲鹏超级电动车型会逐步进入量产。分系列来说,MONA主要覆盖10万到20万元价位带,小鹏则在18万-50万元之间。

根据何小鹏透露,后续发布的的车型外观都会非常漂亮。他表示:“最近三年里,小鹏做了非常多的研发,包括细节、框架、功能、性能、质量、成本、服务,并将对用户、企业的看法融入进去。”

值得一提的是,鲲鹏超级电动车型的出现,意味着小鹏将从纯电领域扩充至增程领域。纵观目前已经实现盈利的车企,除了特斯拉外,其余基本都是依靠纯电+混动/增程的布局。这背后原因在于,相较于纯电车型,混动/增程车型的使用场景更为广泛,燃油的加入有效缓解了消费者的续航焦虑。如果鲲鹏超级电动车型能够快速铺开,或进一步拉动小鹏的销量增长。

在AI方面,目前,小鹏已经转为AI驱动战略,这其中包括了AI底盘图灵、 AI辅助驾驶、新一代智能座舱、图灵芯片、具身智能机器人以及和企业生产力相关的工具通过以AI驱动进行融合式创新。

今年,小鹏将以物理世界基座大模型为起点,在AI汽车领域全面应用并扩大代际领先优势。目前,小鹏建立了全栈自研体系,涵盖鹰眼纯视觉方案、图灵芯片、云端模型、车载架构等,从L2+向L3、L4级别自动驾驶加速发展驾。“只有AI汽车具备聪明的大脑,会使最终体验远超于传统汽车,形成大脑-小脑-脊椎三能力的融合。小鹏具备全本地端的多语言交互能力和本地VLA能力的座舱大模型,为将来整车大脑能力的快速升级铺平道路。”

不容忽视的是,正是因为三电、智能化、芯片、AI、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领域得以不断被拓宽,从飞行汽车,到具身智能,再到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新形态产品,都将运用这些技术能力。

目前小鹏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有七成同源。机器人的EEA架构是由汽车的EEA架构负责做,机器人的关节则由三电动力团队负责;机器人的脊椎、大脑、小脑来自于小鹏机器人团队、自动驾驶团队以及内部团队;芯片也是来自于小鹏的自研的芯片团队。

对于具身智能的发展预期,何小鹏称,图灵芯片将会部署在第五代机器人上以提高机器人的端侧算力。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形式之一,将成为小鹏汽车的第三成长曲线,目标在 2026年内能够推出面向工业和商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并且通过量产场景的数据驱动快速进化。

有了一众技术夹持小鹏将加速向海外扩张,预计海外业务在未来三年将会持续高速扩张,成为小鹏在销量、利润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今年一季度,小鹏海外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70%,新增超40家海外的门店。开拓了包括欧洲的核心市场英国,东南亚的最大市场印尼等市场。

对于未来,何小鹏表示:“期待小鹏是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进入全球,并在多个区域开展研发制造以及更加深度的本土化服务,打造一个定位在科技差异化的中高端全球品牌。”